浅谈初中语文高效教学
2015-07-06王宗保
王宗保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新课改应运而生,语文课堂变得愈加热闹起来,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许多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那么语文老师需要哪些必要的经验和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真正的高效呢?就此,本人根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摸索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看法。
一、引导高效的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读代讲、以读促解、自读自悟”,但是建立在缺乏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上的朗读,是空洞而乏味的。即使通过一些朗读技巧上的模仿有所提高,也只不过停留于表层,而非实质意义上的提升。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发挥想象,找出喜欢的句子读读,说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以丰富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辅助情感朗读。
朗读固然重要,但默读更不可忽视。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这就强调了默读和朗读同等重要。况且默读的速度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这就有利于他们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之处,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进行质疑,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只有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产生浓厚的体验,感悟宁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就阅读教学而言,朗读与默读必须同等训练,二者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张弛有度、读思并举、动静相宜,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二、设置有效的提问
时下的课堂上,有的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之中,严重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则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严重缺乏设计;还有的问题本身就存在矛盾,已经严重脱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我们教师都必须重视。
提问要有合理的跨度是指提问既不能空泛——让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对课堂上需要提问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对象和时机。提问的对象应该是全班同学,问题的设计必须服从全班学生的实际,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而且所提的问题对他们具有启发性,切合他们知识水平的实际,切合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不能要求太高,使他们望而生畏,或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所谓提问的时机,就是提问时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的最佳时间。例如.当学生心不在焉或者有所发现、心情兴奋时,提问他们就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的最好时机;或者当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学内容到了含蓄处时,提问还可以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组织有效的讨论
合作讨论要有实效。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个性、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分组才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合作、讨论关键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有没有问题或是不是真问题。如教《济南的冬天》时,教师提问:“老舍为什么要描写济南的冬天呢?”老舍怎么就不能写济南的冬天?这里并没有什么“矛盾”和“疑难”需要学生来合作探究、讨论明辨。无疑而设问,无难而设疑,所谓的“合作”与“讨论”肯定是无效的。
其次,需不需要合作或需不需要讨论。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合作”一番、“讨论”一番。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才需要合作或讨论呢?第一是涉及思想方法的问题,需要通过合作探究与讨论明辨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是涉及事物性质的问题,需要通过合作、讨论来集思广益,深化对事物的认识;第三是比较其他教学方式,用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解决起来最好、最经济的问题。
最后,怎样合作、讨论。不管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合作、讨论都是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则的。合作、讨论是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它——提出了怎样的问题,创造了怎样的条件,采用了怎样的程序。只有将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了,这种教学行为方式才能真正产生积极的效应。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谈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其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每一个年轻的心渴望知识的“火药”导火索。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高效的语文课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