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7-06李远献
李远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源。创新,是青年一代必备的素质。那么,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引导创新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欲望和认识;兴趣不仅是学生成功获取知识的动力,同时也是教师成功获取教学效果的强大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现实生活,有趣味性、启发性的话,不仅能激活教材,增添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师生双边活动的交流,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还不完善,而数学知识中有很多抽象的内容,加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的问题,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也不尽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灵活选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一般的新概念课可以采用讲授讲;只要内容不是教材难点,也不是例题分析型的新知识课,内容容易的,可指导学生阅读,即用阅读法;习题课可采用问答法;教材中有些难点,特别是概念性较强,障碍较多的新知识课,可以用议论法;对于复习课,可事先明确复习要求,让每个学生列一个复习提纲,然后大家讨论、补充,形成全面、系统的内容。当然,在教学中,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把各种教学方法综合交叉运用,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更大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尽可能在课堂中多出示一些几何模具,利用幻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从而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讨论、探究性活动,培养创新
学生既然已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思考、探求和讨论,当然,在学生进行讨论探索中,教师应及时发挥“辅”和“导”的功能,并特别注意鼓励学生提出新奇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在教“线段”时,可先创设一道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铺垫讨论氛围。问题:某公交公司业务员小王打算对该公司某条公交线路进行一次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课题:“已知从始发站开到终点站,乘客要依次停靠10个小站,请问客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一路上乘客总共有多少不同的乘车路线?”然后问学生:“大家想一想,看你能不能帮小王解决这个问题?”问题一出,学生很感兴趣,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讨论起来,但却不得要领,只急着找答案,这时教师可乘机点拨:如果我们把行车路线画成线段,每个车站都看成是线段上的一点,那么问题实质是什么呢?由此引入课题:“线段的条数与规律探究”。教室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们开始画图、讨论,纷纷投入探究中去了。
在学生进行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成果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慎重,对正确、有创新的自然要多加鼓励和表扬,但对不够准确、完整的结果,也应肯定其中部分,不要轻易否定,否则会打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发展创新
在新思维活动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方式,它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在内,而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的答案。发散思维则试图沿着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去分析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训练,提高训练的质量,提高概括的层次,从方法论的角度加深学生对解题规律、方法的认识,不断地探求和揭示数学问题的共性和解决问题的通法,使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更要突出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面对陌生问题时能有灵活驾驭的应变能力。而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很好的训练方法有:(1)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2)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各种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所谓开放型问题,是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或解题策略多种多样的新题型。因此,解决开放型问题是训练发散思维最佳活动形式之一。
例如,对于条件开放型的题目来说,一般来用“执果索因”的方法,通过逆向思维推出所需的条件,当然,符合条件往往也不止一个,只要积极去思考、求索,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可找到不同的正确答案;而对于结论开放型的题目来看,一般采取的是“执因索果”的方法,推出待定或探索的结论。这类题往往需要找几个正确的答案。其答案可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设计,能很好地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对于综合开放型题目来说,只是给出一定的情景,其条件、解题策略与结论中的两个或全部都要求解题者在情景中自行设定与寻找。这更需要解题者从给出的情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和途径,运用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以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方伟民.把探究引人数学课堂.初中数学教与学,2003(11).
2.李素月.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