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开展幼儿双性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2015-07-05朱红美

南北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幼儿

朱红美

【摘    要】双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双性化理论、性别双性化理论。在幼儿阶段实施双性化教育是双性化人格培养的需要也是符合性别角色发展特点的需要。“双性化教育”内涵界定不清、欠缺有利的教育环境是目前双性化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避免今后幼儿双性化教育出现此类问题,提出了开展幼儿双性化教育的策略:1.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正确认识双性化;2.双性化教育要“因性施教”和“双性角色优势互补”;3.家、园、社会要“三位一体”。

【关键词】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89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瑞士心理学家容格(Carl.G.Jung,1875~1961)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进步和妇女运动的发展,人们力求缩小男女性别的差异。人们十分重视性别角色定型化的研究,探究男女性别到底有多少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身上既有男子气,同时又具有女子气,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双性化的性别特点。研究表明,“这些具有双性化性别特点的人,一般要比那些男性性别特征或女性性别特征表现典型的人,心理上更健康,更加具有适应性。”[1]

(二)双性化教育的认识

1.双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谈到双性化教育必须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双性化理论和性别双性化理论。因为双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双性化理论、性别双性化理论。

心理双性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姆于1974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不是相对的两极,而是我们可以分割的相对的两个维度。贝姆通过研究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还得出了这四种类型的性别角色在人群中各自所占的比例。

2.双性化教育的内涵。“双性化“、“双性化教育“的提出是基于 “心理双性化理论”及“性别角色双性化理论”;一般认为,“双性化”又叫两性化、心理“双性化”,指的是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讲,“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双性化”的个体往往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兴趣、爱好、能力、需要、性格等心理特征,尤其是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与长处。

因此“双性化教育”就是在“双性化”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教育新理念,该教育模式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兴教育,主要侧重于与性别角色教育,以男女两性优秀人格的整合与升华为目的,力图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更完整的人格、更美好的形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双性化教育在美国越来越备受关注,而且早在幼儿时期就开始了了,但由于国内对双性化教育的研究起步晚且又是借鉴国外的研究理论,因而对幼儿双性化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阐述幼儿双性化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以引起人们对幼儿双性化教育的重视;寻找开展幼儿双性化教育的策略,为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实施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开展幼儿双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双性化教育是双性化人格培养的需要

双性化“androgyny” 源于希腊语男人“andros”和女人“gyne”的结合。[4]在1978年,心理学家本姆(S.L.Bern)提出“研究性别角色的目的是使人从个体的性别刻板印象中解脱出来,形成健康的心理理念”。由此,他提出了“心理双性化”学说,从心理学上来说,双性化是一种类型;从性别气质上来讲,是指在对自身性别认同的基础上兼有两性气质的优秀特征。国内外的研究者发现,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人格模式和心理健康模式,双性化人格的特征是“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着,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理智”。

(二)幼儿阶段是实施双性化教育的重要阶段

为了解性别角色发展的起源,研究人员对婴幼儿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结果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根据男女的嗓音来区分性别,大多数9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够根据男女的图片来区分性别。更惊人的发现是11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幼儿知道图片和嗓音之间存在关联(如,根据男性的图片可以判断出他们说话时低沉的嗓音),这表明他们具有通过感觉通道来形成性别角色认知的能力。针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特点,可知性别角色认知能力在婴幼儿时期就具备了,幼儿性别气质的形成及人格的形成必定受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这是一个关键期,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其原因想必就是因为在幼儿时期未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及良好的性别认同。因此这种双性化的人格特质又怎能培养的起?为使幼儿能够形成理想、健康的人格应尽可能早的将这一特殊群体从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促进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三、幼儿双性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受美国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也开始把“双性化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广泛实施。但由于“双性化”人格理论本身发展的不成熟和“双性化教育”操作上的具体指导策略的欠缺,致使“双性化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双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部分教育实施者对“双性化”、“双性化教育”认识不够透彻,以他们的观点认为,所谓“双性化”,就是男孩身上有女孩的特质,女孩身上有男孩的特质,把男孩的和女孩的特质进行汇集聚结到一个人身上,就是“双性化教育”。这种认识误区,直接导致了其在实施“双性化教育”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表现是:男孩培养其女孩特质,女孩培养其男孩特质,甚至把男孩当成女孩培养,把女孩当成男孩培养。看似把男性化人格与女性化人格进行了结合,但实质上仍然是传统性别角色刻板观念中“单性化教育”的变体,尤其反性别的教育,后果更为严重。

2.“双性化教育”=无性别教育。这种观念认为,所谓“双性化教育”,就是对幼儿不分性别地进行教育,促其养成现代社会所期望的男性和女性特质中共有的优秀品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的结果是:无视幼儿的性别角色观念,令幼儿对性别角色概念模糊,难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定型。这种无视幼儿天然的生理性别和心理差异而进行的教育,看似给幼儿的人格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实则是对幼儿人格的极度不尊重,是对幼儿天性的极端不尊重,是一种不考虑个人特性而施予的强人化教育。

四、幼儿双性化教育开展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正确认识双性化

双性化不是“无性化”贝姆及其追随者认为,双性化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对于消除性别差异和实现男女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雙性化不等于无性化。双性化应该是一个人在保持自身性别优秀特征的基础上,表现出自身鲜明性别气质下吸收异性身上优秀的性别特征,完善自身的人格,为自我的发展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顺应人性的自然发展;不应该人为设定人格特征的性别归属,但是每个具体的性别特征在不同性别身上应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方式。因此,在幼儿性别教育中,既要“扬长”——发展幼儿在传统上认为的各自性别的优点,形成正确的性别认知和良好的性别认同。

(二)家、园、社会要“三位一体”

1.家庭双性化教育的开展。首先,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性别刻板观念,让幼儿在正确认识自己性别的前提下,尝试他所喜欢并愿意尝试的各种安全的活动,不要过分压抑和苛责男孩,也不要过分纵容和保护女孩。其次,家长要允许幼儿玩弄传统认为异性才能玩弄的玩具和物品,鼓励幼儿承担传统认为异性才能做的事情如男孩帮助做家务,还要创造男女儿童交往的机会,让幼儿认识到两性性别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和交流。再有,家长之间要互敬互爱、相互尊重,创设一个良好的双性化教育的氛围。

2.幼儿园双性化教育的开展。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开始,是接受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引导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性别观是性别教育的最好途径。经观察,幼儿的性别角色发展整体较好,有的发展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其性别教育大多是在日常活动和生活中进行,如:“女小朋友站这边,男小朋友去另外一边”;同时,幼儿教师要正确了解和认识幼儿性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消除性别刻板的认识和行为;要在游戏创设和一日常规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双性化教育,选择的内容和主题要考虑双性化教育的需要。

幼儿作为未来社会最具竞争力的个体,其社会适应性的健全和人格的良好发展倍受关注。受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也纷纷把“双性化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广泛实施。受中国传统性别观念束缚的影响,使得“双性化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正确分析实施“双性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等,提出在幼儿的性别角色定型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把握好“双性化教育”的“度”,做到因性施教,通过家、园、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开展和促进双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良好环境,同时引起社会对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关注与重视。

总之,“双性化”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在我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对幼儿开展双性化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88-309.

[2] 李西彩,付俊贤.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J].渭南师范学学报,2008,23(3A):65-67.

[3] 张晗.幼儿双性化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早期教育,2010.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