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范畴的映射与翻译
2015-07-05胡晓丹倪蓉
胡晓丹 倪蓉
摘 要:本文对翻译过程从认知角度进行解读,指出翻译运作过程实际是隐喻试单向的由原语向译语的概念映射,该映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且并不是一一对应。隐喻试映射过程中,译文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原文。随后阐述了范畴的纵向层次划分对翻译和理解的重要性。翻译研究可以为认知研究提供跨文化视角,是认知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翻译 范畴 映射 认知
一、认知范畴
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范畴理论、家族相似性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人类对世界万物分类的认知过程被称为范畴化。范畴化与范畴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两者呈辩证关系(汪立荣,2004)。认知范畴作为概念储存于大脑中,其外部表现为语言中的词,因此可认为词义与认知范畴是等同的(赵艳芳,2001)。范畴可以从横向平行关系和纵向垂直关系两层面来考察(李福印,2011)。横向平行关系是范畴内部成员间的并列关系,如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是经典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理论的折中,其特征有:家族相似性, 边界模糊性, 连续统和典型性差异。
纵向范畴包括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它们呈常模分布,基本层次范畴词的使用频率最高,信息量最多。上位范畴突出所属成员的共有属性,具有聚合与抽象功能。下位范畴是对基本层级范畴的细化,且有自身的认知基础。例如[刀]是一个基本范畴,它的上位范畴是[工具],下位范畴的典型成员包含[水果刀] [餐刀]等,而[自动钻笔刀][自动剃须刀]等却是[刀]范畴的边缘成员。
二、翻译是认知范畴间的概念映射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语码转换的过程,译者可把原文看做一个原语范畴,把译文也看成译语范畴,翻译在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由原语认知范畴向译语认知范畴概念映射过程,将此过程用图一表示。
图一
从认知角度来看,翻译是跨语域映射,其特点有:(1)原语被看做是一个认知范畴,译语被看做是另一认知范畴。(2)翻译是跨语域映射,此过程可能对等也可不对等。(3)映射遵循单向原则:原语以与译语的语用和语法结构相一致的方式投射到目标语中,因此,概念映射是原语对译语的单向作用。(4)映射的基础是翻译者的认知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
翻译可分为直译和意义两种,直译是原语范畴和译语范畴间的直接映射,保留原语的意向结构。这种翻译方式的长处在于原本地传递原文信息,移植新的体认模式,有利于新文化的渗透(王斌,2010),同一语言表达如果在两种文化中不产生语用冲突,一般会采用直译方式。例如中文的“纸老虎”译为paper tiger,外国人一看就懂,现已被收录于英文词典。此外“丢脸”译为lose face,“好久不见”直译成long time no see。因中国热而将“功夫”“太极”“豆腐”音译成kungfu,Taiji,Tofu等也是直译法的表现。有些习语无法直译,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只好采用意译方法来对待。它不是原语范畴和译语范畴间的直接映射,而是间接地,中间经概念隐喻和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如图二所示。
图二
意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就是隐喻试翻译,它用译语文化交际模式对原语文化交际模式做类比性解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交际功能对等。例如: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可被意译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用英语成语做类比性的对汉语成语的替换,从而形成两对成语间相互间接映射的关系。如“爱屋及乌”翻成“Love me, love my dog”,“No cross, no crown”翻成“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Never too old to learn,never too late to turn”翻成“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以及汉语中的“落花流水”用来表示被打得大败之意,译成英文便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这些都是意译法用类比的手法进行间接映射的翻译,而在翻译过程中,它需要先从原语范畴映射到第三空间进行概念整合和类比,经过此番认知处理加工后,再映射到译语范畴中去,此过程称之为间接映射。
三、翻译中的纵向认知范畴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认知客观世界时会有差异,其结果是人们对相同事物的认知范畴划分不同,翻译的不对等从中显现出来。如对范畴的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的定义不同,而影响到承载认知范畴的语言。例如中国人认为[鸟]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是[麻雀]或[燕子],而外国人却是[robin],因为这种鸟在欧美地区更常见。该差异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纵向范畴划分不同,看似相似的词在不同语言中反映的却是不同等级层次的认知范畴。如汉语“农民”一般被翻成farmer是不对的,peasantry才是“农民”的总称,是基本层次范畴词汇,farmer与peasant都有“农民”的意思属下位范畴,但是farmer指的是经营大片土地的农场主,而peasant指无地、少地或经营小块土地的农民,依据我国国情大部分农民是自耕农,用peasantry较合适。例如邓小平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翻这句话时不应用farmer,因为它是贬义词。同理还有worker一词,很多人认为它是工厂工人的意思,属下位范畴,其实它是工作人员的意思,属上位范畴,所有劳动人员都可称之为worker。它们的关系如表一。
表一
正确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所属的范畴属性对翻译非常重要,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间出现认知范畴不一致现象的另一表现形式是范畴空位,即一种文化中的范畴在另一文化中缺少对应范畴。基督教是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牧师一词在英语中可以用很多单词表示,而中文则无一一对应的词汇,翻译时就用基本层次范畴的“牧师”代替所有成員,实际这种翻译是不准确的,不同名称在宗教仪式中的职能不尽相同,如表二所示。
表二
四、结语
本文对翻译过程从认知角度进行解读,指出翻译运作过程实际是隐喻试由原语向译语的单向概念映射,该映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且不是一一对应的。隐喻试映射过程中,译文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原文。随后阐述了范畴的纵向层次划分对翻译和理解的重要性。翻译研究可以为认知研究提供跨文化视角,是认知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斌.隐喻的翻译和隐喻试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91-96.
[3] 汪立荣.语法理论与英语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