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2015-07-05周薇

开心素质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笔者意识

周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但是也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财富,只有那些高度创新的知识才能创造财富,创新才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为此,教师的教育不能单纯成为文化、知识传承的手段,教育更重要的使命是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焕发出来。教育应成为传承文明与创新未来的融合体。可以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勇于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根植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十分必要的。故而,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往往喜欢抓住课文中的某个情节,进一步引申,让学生尽情地“发散”。结果横生枝节,越扯越远。虽然很热闹,可是,学生对于课文还是没有掌握,不仅课文没有读熟,而且仍有不少的生字还不认识,不会书写。对于个别教师的如此教法,笔者觉得这并非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最佳策略。我们应明白,语文教学一定要有其学科特点。无论你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就应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当充分地发挥语文的学科特色,有效地利用语言文字这块沃土,扎扎实实地在基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孕育着许多创造性的因素。我们无须也不应该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之外去另搞一套。

二、营造自由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新意识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自主意识、怀疑精神等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在创新意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虽有所不同,但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好奇心是由力争弥补已有知识与未来领域的差距而产生的一種心理,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换言之,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它往往是兴趣的先导,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源的作用。任何一种新奇的内容、新奇的结构、新奇的功能、新奇的方法都能引起人们的好奇,进而诱发人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及时地将这种好奇心引导到对知识的探索和追求上,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

多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课前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的好办法,它常常能达到“点睛”的效果。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的方法是灵活而多样的。精彩的导语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栩栩如生的图像资料、自由而畅快的讨论也同样能为教师诱发学生好奇心的催化剂。记得笔者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当学到“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开头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40多”。有学生提出: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并不急于拿出答案,而是为他们提供了一组自己过去游览双龙洞时拍摄的照片,并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想象。学生们在看完这些从双龙洞采集来的照片后,有的说看到了二郎神、吕洞宾、太白金星……有的说这些石钟乳酷似玉兔、烛台、瀑布、云海……学生们的想象真是格外丰富。对于学生们的各种说法,笔者又引导大家在发散中选优,在差异中求佳,而不片面地追新求异。在整个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笔者主要是依据课文内容,并且凭借已有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情节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想象,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的视野,而且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不可能主动地思考、探索和创新。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表现在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探索上。为此,教师只有紧扣学生的认知发展点和教材的知识点设置悬念,创设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在创设问题情境上,教师有时可从教材的知识要点入手,有时还可从与要点相关的无疑之处着手。例如,教学《草原》一课,笔者在蒙古族同胞欢迎远客一节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老舍先生要把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此时,学生们一下子被问住了。对于学生们所出现的思维阻塞,笔者逐步引导他们联想彩虹的形态、颜色,再读读这个比喻句,结合句中词语,画简笔画。之后,学生悟出了老舍作这个比喻的原因。一个学生说:“彩虹有七种颜色,蒙古族同胞的衣裳也是五颜六色的,这不就是彩虹的七彩吗?”有的学生抓住彩虹的形回答:“小丘是连绵起伏的,欢迎的队伍出现在小丘上,从远处看,真像弧形的彩虹。”看到学生们已经明白了这个比喻的妙处,笔者进一步要求大家往深层次体会,请他们找一找描写迎客队伍动态的词语。当学生们将“忽然,像一阵风吹来” “马疾驰,襟飘带舞”这类词语找出之后,笔者为大家出示了又一个问题:“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这些动态描写与前面的比喻句有什么关联?”由于学生们对前面两个问题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作答此题就比较容易抓住着眼点。有的学生认为,有了这段动态描写,才使前面的比喻句更加形象,真正地做到动静结合;有的说,这个比喻太形象贴切了,它不仅表现了蒙古族同胞色彩缤纷的服饰,还生动地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感情。在这段教学中,笔者让无疑之处生疑,对于学生思维阻塞,采取画简笔画、联系上下文、启发想象、感情朗读等教学手段,进行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感悟课文语言文字的活动中。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以比较轻松的心情去面对难点,从而让难题在不经意间得以解答,而且它还使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艺术创造力得到一定的展现,使其纵向思维得以发展。

四、注意多角度的思维训练,赏识学生的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实现自主创新性学习的重要策略。其实,语文教材绝非尽善尽美。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自己不能被教材、教参所束缚,而且也不应使学生们成为课本的奴隶,更不能用那些固定的、僵化的答案来制约他们的思维。记得笔者教学《称象》一课,当笔者正在对曹冲称象的方法做出肯定时,有的学生却在台下窃窃私语:“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来称,真是太麻烦了!”听到个别学生的议论,笔者并没有武断地打断他们的思路,而是及时地抓住这个话题,向全体学生质疑:“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是最佳方案吗?”经笔者这么一问,先前那几个窃窃私语的同学一下子便打开了话匣子,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大象的体重那么重,得用多少石头来代替它呀!要想找到这么多的石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说:“搬石头太费人力了,真不方便。”听了学生们的看法,笔者不禁暗自高兴,没想到学生们对课本知识并不满足。于是,笔者又趁热打铁,引出问题:“既然曹冲的方案不是那么高明,那就请你来出谋划策,帮着称象。”在笔者的鼓动下,学生们的思路也越发开阔,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表述自己的见解。有学生提出:“用泥土比用石头好,泥土到处都有,取泥土比取石頭方便,而且称泥土比称石头方便。”有学生则说:“用泥土并不简单。我拿几个一样大小的水桶,把水从船外舀到船里,等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只要记住水的桶数,再称出一桶水的重量,不就知道了大象的体重吗。”还有的同学否定了前两位学生的方法:“用石头、泥土、水来代替大象都不方便,如果改用士兵,会更合适。人听指挥,叫上就上,叫下就下;而且只要每个士兵报出自己的重量,就可以得出大象的重量。”课堂上窃窃私语,这本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小插曲,但作为教师应当细心观察,妥善处理,适时地引导学生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就一定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有疑则思,思中明理,思中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只唯实,敢于对教材内容提出否定的见解。教师要赏识学生的这种批判精神,赏识他们的独特想法,指导他们去发现,去体会,去各抒己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富有联想,才敢大胆执言,才不至于人云亦云。笔者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当讲到诸葛亮用火攻的妙计大败曹军是因为他利用了曹操“铁索连船”这一不利条件时,笔者提出了一个疑问:“曹操是个大军事家,他怎么会在这么关键的战争中,做出如此不慎重的安排?‘铁索连船到底有利还是有弊?”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都认为:这一决策弊大利小,曹操的这一军事决策有点欠妥。为了帮助学生们跳出已有思维方式,笔者进一步引导大家:“曹军是北方人,曹操用‘铁索连船是从北方人的角度来考虑的,大家想想这其中的利与弊。”经我一点拨,学生们的茅塞顿开。通过讨论,大家开始认识到,“铁索连船”能使不识水性的曹军不易晕船,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曹操的这一战术是有利亦有弊的。到底是利大还弊多,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扬长避短。

当然,我们还应当看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况且,我们教育对象是一群幼稚的孩童,我们是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的意识,而不需要他们马上就去发明创造,给他们提出过高的创新要求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但是,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用心地爱护和培养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勇于质疑,赏识学生的怀疑精神,笔者相信,那颗深藏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种子,必将绽开创新的艳丽之花!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江安学校)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笔者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