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2015-07-04陈国彬
陈国彬
【摘 要】如何能够做到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真正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情感交流;互帮;克服
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人”字在教育中越来越大,在新改革背景下,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关注学生的健康,让学生富有情趣的生活,生动活泼地成长,这是新课程的追求。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如何能够做到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真正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几种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注重情感投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师的爱是一种天性和修养的结晶,一个学生对我们来说是百分之一,而对家长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如何处理百分之一和百分之百的关系?那就是责任。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而情感交流就是这种互动行为的调节器。对学生的爱,正是教师情感人格的展现,正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关心和帮助,这点点滴滴都将化作春雨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在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过分严厉的批评、凶狠的目光、斥责的声调对待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产生一种压抑,甚至恐惧、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进行教学,应带着微笑进课堂,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幽默笑话或时事,让学生喜欢我们,用表扬、肯定的语言进行教学。让课堂在轻松、愉快、和谐中顺利完成,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
二、建立互帮小组,树立正确智能观,培养信心
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质和素质,新课程倡导和突显自主、合作、探究。建立互帮小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在互帮小组中,学困生的被动、负疚心理得到控制。在和同学交流中,展现真我的风采,增进与同学的友谊,得到同学的帮助,树立学习信心。互帮小组由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构成,平时的作业考卷讲评完后都交给互帮小组善后,鼓励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考查,实行组长负责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奖励,对于有进步的学困生进行表扬。由此树立正确的智能观,培养学困生的信心。
三、增强参与意识,主动学习
新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去的教学行为中,有学者曾这么形容:“教师是导演,优生是演员,学困生是观众”。在新课程物理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启发引导学困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分式应用题时,我把行程问题分解为路程、速度、时间三个小问题,对每一个小问题逐个突破,有意让学困生回答再引入课题。学生均能较快地作答。
四、设计区域目标,分层次教学,实施弹性作业
所谓的设计“区域目标”,即分层次教学,把教学目标分解为几个递进层次。教学中运用差异教育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教学知识和发展能力,对学困生多采取他们感兴趣的实例式、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对教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情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最方便操作的方式就是差异性作业布置和差异性作业评价。作业不仅仅是学习内容的巩固练习和强化训练,也是学生差异性和差异发展的舞台。适合不同学生群体差异和个性差异的作业是个性化教学过程的延续。如在教学《电学》时,设计的第一层次为掌握定义,第二层次为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可行的目标,在平时练习中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让学困生循序渐进,拾级而上,达到预期目标。
五、改变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适时鼓励评价,体验成功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最大的需要就是别人的肯定,”尤其是学困生,在教学中运用赏识表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特别是学困生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学困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我在教学活动中,讲解知识点后,常把例题分解,让学生完成,关注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让其把完成情况与同学交流适时给予表扬,在无意识心理机制下,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的正在发展中的人。教学过程应该成为一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心理健康,解决其在学习上产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