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初中生心理断乳期的教育
2015-07-04豆利民
豆利民
【摘 要】初中生心理的最大特点就是出于半成熟期,像个“小大人”。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把青少年的这个时期与幼儿的生理断乳期相比拟,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身心变化最快,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加上近年来,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新课改的实行,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研究与探讨。根据各学校的特殊性,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断乳期;问题;教育策略
根据抽样调查及和学生交流,发现本校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以上表现总的来说可以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现在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占到了55%,表现为: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期中、期末等考试中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考前综合症,像失眠、拉肚子等屡见不鲜。
二、人际关系问题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人际问题仅次于学习问题,占到30%左右,其中主要有三种关系:
1.师生之间的问题
本校为寄宿制学校,师生之间是朝夕相处,误会不可避免,这些摩擦和矛盾解决不好,往往会留下很多隐患。
2.同学之间的问题
初中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寝室或和班级其他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很多同学往往会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从而开始恋家,试图逃课。
3.亲子之间的问题
寄宿制学校学生虽每周只回家一次,但亲子矛盾或隔阂也普遍存在,这些矛盾不仅会使子女在成长道路上平添很多烦恼,也使他们的父母也忧心忡忡,影响家庭的和睦团结。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
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初中生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初中生情绪大多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很大,很不稳定,同时开始善于伪装。
3.与异性交往
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是不与异性交往,把自己封闭于异性之外,二是过早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影响学习和生活。
这个问题也占到将近15%。
四、挫折适应问题
初中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包括上述的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等,此外还有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初中生们的反应方式基本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这个问题学生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初中时期是身体、心理发生转变的一个黄金期,他们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断乳期”,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有内因也有外因,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五、内因——“心理断乳期”身体与心理成长的错位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进入初中后,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渴望独立。而事实上,他们在认识、情感、行为上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遇到困难又不得不去请教父母和老师。尤其在今天,父母过分地溺爱,对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鼓励不足,致使学生普遍依赖性较强,独立性差。
2.性早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从生理上看,性成熟也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显著特点,由此发生了相应的性意识,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但是由于初中生认识能力和个性的限制,心理发展还相当幼稚,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两性之间的关系。
六、外因——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失
1.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本校初中生的大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教育观念和方法还不够科学,要么过分娇纵溺爱,要么过分严厉,动辄教训或体罚,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特别是很多家长工作繁忙,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和温暖,给孩子的心灵成长造成一定阴影。父母忽视了对处在“心理断乳期”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会导致他们孤僻、自私、多疑和逆反等。
2.应试教育的弊端
目前多数学校仍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忽略了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初中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疏导和救治不足,这会造成一些初中生胆怯、自卑、承受力不强,当他们的心理素质解决不了现实的矛盾冲突时,就易产生心理问题。
3.社会压力和不良影响
一方面初中生也要面临升学等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初中生思想活跃,喜欢标新立异。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初中生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如相互攀比,沉溺网络游戏、玄幻小说等等。
初中生各方面发展都还不成熟,但可塑性很强。高雅、健康的人文环境能够滋润其心灵,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使初中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粗俗、腐朽的环境会使初中生滋生不良的心理倾向,甚至误入歧途。因此,要重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七、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首先有心理健康的教师。一个乐观活泼充满爱心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是乐观开朗的;相反,一个冷漠尖刻的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大度热情的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方法、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间的学习交往都成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学生中许多心理问题都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良行为,不当方式有关。所以,只有每一个教师掌握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能,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指导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堂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才真正得到了体现。
2.在班级管理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班级管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在班主任工作中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做到“关心爱护班内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平等交流,在交流中注意诱导”、“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等。班主任尽力做“民主型”的教师,在组织班级活动和个别教育学生时注意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倾听”、“同感”、“耐心”、“助人自助”等。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班会课,试上“心理导向”活动课,以帮助班主任和学生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