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初探
2015-07-04李晓燕
李晓燕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只看中年级教材,單纯的计算教学就占30%以上。另外,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所以在小学阶段打好计算基础并形成计算能力,必会为其日后学习乃至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达到高效低耗呢?下面谈谈笔者对小学中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创设情境,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
计算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而服务的,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才能使其意识到计算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教学中要认真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利用他们的已有经验作为理解的基础,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质疑、概括、总结等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到计算原来如此有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计算学习效率。比如,某教师在教学笔算乘法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会下围棋吗?围棋是我国古代人发明的一种智力游戏,由两人分别执黑白棋子,进行围子游戏,以围占的点子多者为胜。围棋盘上会有什么奥秘呢?进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9×19”,计算交叉点数。创设这样的情境,使计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其感受到了计算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
二、提出问题,在研究中学习
在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级的问题,并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中年段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就可以先组织学生比较扎实地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探索的问题:如果把第一个因数变成三位数,该如何计算呢?学生带着这样一个有层级的问题去思考、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三、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探究算理
口算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笔算的基础,亦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形成,需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来实现,它是一个熟练的过程。训练形式多样化,如做题卡、抢答、开火车、接力赛等形式。
在数的运算中,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其计算能力的优劣。而估算有时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有效方法。如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145×12”时可展开如下的探究算理活动:(1)请你估算一下145×12大约是多少?怎样估计的?(学生会估计比1800少一些)(2)正确答案是多少呢?(在纸上算一算)(3)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4)把本组计算方法告诉全班同学(教师相应板书)(5)教师指着竖式重点讲解第二步算理(因为12中的1表示10,而145×10等于1450,所以5写在十位上,4写百位上,而1写在千位上)。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他们既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又体验到算法的合理性,并在估算、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四、精心设计习题,培养计算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训练方可达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练不等同于机械重复的计算,应做到三点:一是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如纠错练习,把学生笔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列举出来进行改错,避免再出现类似错误。二是巧妙安排层次练习。如在学习进位乘法时,在例题基础上,先安排与例题同步的第一步有进位一的计算题,再逐步过渡到两步都需进位的题,这样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三是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如某教师讲课时有一道练习题是这样设计的,前四道题是必做题,每对一题加一面小旗,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做完的同学可做后几道,每多做一道并且正确的就多加一面小红旗。这样设计充满了挑战性,学生感到计算不但要快还要准,既照顾了多数学生,又解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找到更行之有效的途径,才能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新的活力,让学生对计算课堂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