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教育途径推进养成教育
2015-07-04赵春红
赵春红
小学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人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推进养成教育,需要教育者深入思考和实践。
一、有效使用教育读本,在实践中规范养成教育
对于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刚刚起步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较为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读本就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载体。
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关要求,利用既有理论指导性又有实践操作性的《德育读本》和《成長手册》进行教育实践,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制定并检查学生的成长情况,利用《成长册》中有激励性和导向性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成长过程篇——学会做人《讲诚实》中,同学们通过学习名言、介绍自己一周以来说话、做事是否讲诚实进行自评、互评的有效方式,使抽象的道德教育具体化。当同学们总结自己的表现时,各个跃跃欲试。通过《成长册》从低级到高级的行为养成评价体系的引导,使他们改掉了坏毛病,真正尝到了遵守规范的甜头,渐渐的他们也与以往不爱和他们打交道的同学交上了朋友,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
二、丰富活动载体,在活动中推进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重在平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活动创造一个意境,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事情,了解自己的班集体和学校,了解自己的家庭,从小就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
一是寓养成教育于班集体活动之中。班集体是社会的缩影,孩子们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品格和行为习惯,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自私、依赖、懒惰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小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验少、模仿性和可塑性强的特点,我通过“班队会”、“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感兴趣和具有时代气息的活动,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合适的“岗位”,扮演一个独立的“角色”,学习一个崇拜的“楷模”,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体验感受,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明白道理,学会本领。这样从接触、实践到强化的过程,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家校互动强化养成教育。七八岁的小学生往往表现为学校和家庭两个样,而且自理、自立能力较差。根据这一存在于学生中间的通病,我以家政服务为主题,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我是好家长”、“我是小主人”等活动,要求他们主动承担家里一天的家务劳动,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等等,使孩子们亲身体验当家长的不易。活动后,我还鼓励学生们写感想和体会,请家长写出反馈表和孩子的表现记录,使每一名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受到爱父母的教育,提高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尊重家长的优秀品质,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抢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良好习惯。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这一广阔的空间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学科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契机。
比如结合《苏菲的帽子》一课,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课的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尊重残疾人,关心残疾人、不歧视他们,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学习,让学生谈谈学习这一课的体会和今后的打算,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们养成了尊重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相信通过与课本的结合,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如《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主要通过教授的一个试验让学生们体会到集体的重要和作为集体的一员要有谦让精神,我利用这一课的内容做了同样的实验,使学生们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到了集体的重要,合作的价值,认识到了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带来集体的成功,受到了爱集体的教育。从此以后,班级值日互相推托的现象没有了,中午打饭互相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在各项大型活动中,同学们团结一心,形成了凝聚力,各项比赛成绩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