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探究
2015-07-04孙东媛
摘要: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32.85%的大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且学习压力来源不同,应对方式也不同。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个体因素对学习倦怠影响较大,其中学习主动性、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焦虑、自我效能感、就业压力六个因素对学习倦怠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需从就业指导、校风学风建设、激发个体学习兴趣、健全个体人格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使之成长为合格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学习倦怠;学习压力;影响因素;对策
当前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出现了学习倦怠,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降低,情绪变得不稳定,出现情绪耗竭、去个性化、焦虑等现象,对课业及活动的热忱逐渐减退,直至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漠、疏远,成绩没有预期的好时对学习产生负性情绪。探讨大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成绩,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减少逃课、旷课、听课不认真等行为,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考试作弊现象,将其培养成为符合时代需求、满足时代要求的、讲诚信的合格的大学生,还可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更可以为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切实的心理学依据。
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
通过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32.85%的大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
(一)年级差异分析
大一新生刚刚入学,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新奇和热情。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己适应大学生活,现实与理想状态又存在一定落差,有些人表现出对学校的失望与不满,渐渐把兴趣转移到其它方面,并出现不听课、不交作业、逃课等行为。二、三年级本科生倦怠水平偏高(大二36.67%,大三35.83%),与这两个年级学习任务重、学业压力大有密切关系。一部分大四学生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后发现自己的不足,开学后针对自己的缺陷而有计划地安排时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习倦怠者比例随之下降。
(二)性别差异分析
男生的倦怠程度要高于女生(男39.91%,女25.47%)。多数男生学习不如女生那么用功,且有性别优势,更促使其学习上不积极。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表示只招收男性,也极大地激发了女生的动力水平,女生考研分数、人数明显高于男生。男生的自制力不如女生,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
(三)专业差异分析
理科大学生倦怠水平偏高(理科34.91%,文科30.45%),这与学生的基础有关。文科学习较多需要现学现掌握,而理科知识结构层次分明,高层次知识必须以低层次知识为基础,使得一些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大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而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学习倦怠现象。
二、大学生学习压力与应对方式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多由知识基础差、不喜欢所学专业、学习方法有问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有偏差造成的。大学生对待学习压力的方式有:随大流,即周围人干什么自己就跟着干什么。逃避,遭受多次打击后没有信心,只能选择逃避;扩招后知识基础差的同学因听不懂课而在游戏中寻求成功的快感。得过且过,即对学习谈不上感兴趣,从不主动学习,能不做的就不做。心理障碍,即将学习压力转为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洁癖、抑郁症等。迎难而上,这部分学生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将现有困难视为挑战,充分利用一切条件来学习,将远期目标分解为无数个近期目标,制定小步子计划,即使现在学习成绩不算好,也对自己充满信心,这种坚持不懈的学生往往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個体因素对学习倦怠影响较大,其中学习主动性、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焦虑、自我效能感、就业压力六个因素对学习倦怠有极其显著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的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激增,教育教学与就业形势等一系列矛盾的凸显,猛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社会上某些消极的思想观念与落后的行为方式在对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心灵产生着强烈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使得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溺在虚拟世界。高校扩招使降低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让许多大学生倍感就业之难,压力之大。
(二)学校因素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走私”。考试内容不灵活让一部分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考试模式不丰富让一部分人失去学习刺激性。
(三)个体因素
自主学习使那些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产生迷惘,行动懈怠,不求上进,逐渐养成逃课的习惯,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自我效能感降低。“学非所爱”导致部分学生提到学习就头疼、看到书本就心烦。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上的“软骨病”。情绪因素对学习态度影响很大,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理落差使之产生焦虑和抑郁。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很少体验到乐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使之成长为合格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认清社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没落的道德观、金钱观,提高学生的抗诱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制度,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企业用人标准,既要给他们鼓励,又要给他们压力,使他们懂得只要学有所成,就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面试的模拟考试练习,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做好心理上的应对准备。
(二)注重学风建设、完善教学管理
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严明学习纪律、规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当前的“一键式、一站式”、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继续完善学校各方面管理制度,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为优秀学生提供多重选择,让每一位学生学会为自己负责。同时,严把毕业质量关,对毕业生有一定的“淘汰率”。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术氛围
要让学生对知识本身感兴趣,就要使学生感到学习能给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來极大的满足。通过表扬和奖励、开展学习竞赛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对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及时强化,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多种讲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和多样性,结合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设置实践月,在专业教师带领下集中进行社会实践,及时发现问题,即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提高就业中的竞争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让校园充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活泼健康的文化气息,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四)重视心理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减少不良情绪对大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讲座、提供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能及时地主动寻求帮助,避免因此而诱发的心理障碍,培养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健康的心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情绪、坚定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对学科学习存在困难的且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可以予以系统地辅导,让其至少在心理上消除对学习某一科内容的焦虑、畏难情绪,争取做到“想学能学进”。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体验成功的快感,如果一个人经常失败,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感,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兴奋点转移到其他方面。只要教育工作者深入学生实际,认真备好学生心理这门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那些徘徊在想学又学不进去、即将放弃学习的学生重新看到黎明的曙光,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金洪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略与新一代技术开发[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孙东媛(1976-),女,满族,吉林四平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