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术将为天下裂”与“诸子出于王官”论之关系摭议

2015-07-04张莹洁

大观 2015年9期
关键词:艺文志汉书庄子

摘要:有关诸子学术渊源的论述以《庄子·天下》篇和《汉志·诸子略》最为明确,前者标举“道术将为天下裂”,后者提出了“诸子出于王官”说,明确指出某家出于某官,看到了春秋战国之际诸子之学是由于前代深厚、博大的文化积累才出现的,它们并非凭空产生,拔地而起,深刻意识到了古代道术分裂为方术的事实,从道术至方术是由源到流,由一到多的,因此有必要就此问题对二者关系展开梳理性的摭议。

关键词:《庄子·天下》;“道术将为天下裂”;《汉书·艺文志》;“诸子出于王官”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高山为谷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并起。“百家”一词首见于《庄子·天下》篇,它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关于学术史的论文,对东周的“百家之学”做了评述,使后人大体了解当时学术的真实面貌,尤其重要的是它保存了许多佚说,如宋鈃、尹文、慎到、惠施、公孙龙等人的学说,不仅论述了当时的学术流派和自己的立言宗旨,更体现了庄周学派对诸子百家之学渊源的认识。《庄子·天下》篇说: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1](P1067)

历来论述有关诸子学术的渊源,以《庄子·天下》篇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最为明确。《庄子·天下》篇的一开头就指出,天下研究方术的人很多了,“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1](P1065)两个概念一为“今之方术”,一为“古之道术”,古今有别,差异何在:“神何由降?明何由出?”答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1](P1065)神圣自有其由来,王业自有其成因,都渊源于一。古之道术“皆原于一”,“一”作为名词,在老庄的著作中可指宇宙之初混沌未分的状态,如《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P174)同时,“一”也可以指“道”,如《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2](P154)之所以称“道”为一,道无双,故曰一,“道”是绝对唯一的永恒存在。

凡道术无不出自“一”,它是究竟真实,是最高学问,是学术之源,至精至纯,“古之道术”与它一脉相承,所以说,“古之道术”的也有着与它有相类似的特性,只不过“方术”是智慧的一部分,“道术”则是智慧的全部。余敦康认为《天下》篇的“道术”为古代的宗教神学,“这种宗教神学总的原则与设官分职的王官之学二者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春秋时期这种完整结构被分裂成各自独立的断片,诸子由此产生。”[3]《天下》篇所谓的“道术”是“百科之学”,也是“王官之学”,它的内容涵盖了治国理念的方方面面,用《天下》篇的话来说这就是“纯”,以致当时并未意识到其中区别,以统一的整体视之,不像后世划分得极其细致精确。

由此可见,“古之道术”是“得一察焉以自好”的反面,不察其一端而知其全体。倘若我们回溯远古,超越今天的时代,我们会发现,那时候的人们尽管还未开化,却拥有一颗包容万有的心灵,他们具有精神灵性,精神上的稳定性和优越性,能领会和把握世界的须臾无常,他们和“天下之治方术者”形成鲜明的对照,“方术”将天地之美、万物之理、古人之全分裂开来,只有通过“道术”可认识“道”,而“方术”却只能使“道术”分崩离析。

庄子并没有具体列举“古之为道术者”的姓名,以意度之,道家伊尹、太公,墨家的尹佚、史角皆为“古之为道术者”,还可溯源推及孔子、太公望、散宜生、文王,及伊尹、莱朱、商汤等人,再上溯大禹、皋陶、尧、舜。“今之方术”出自古人,古之真人所生活的年代的上限不囿于夏商周三代。《论语·八佾》载孔子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4]182周代的职官制度是在借鉴了夏商两代的职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周代官学集夏、商二代官学之大成,《汉书·艺文志》所述“王官”实涵盖三代,《艺文志》所说的出于某官,未必与《周礼》一一刻意对照的,《汉志》所指的官学包括了夏、商、周三代的官学,但《诸子略》中伊尹、太公、辛甲、鬻子、尹佚,他们的学说并非发源很远,并不一定出自周公晚年所制的周礼。《艺文志》认为诸家之学出于某官,也并不一定出自周礼的六官之列。黄帝之时,已有史官、议官、理官及司徒、司马、羲和之官,唐虞之时基本沿袭这一官制传统,周代又有行人之官。

诸子之学出自古人,古时候的道术和法规制度,很多还保存在传世的文化典籍中,尤以《六经》为重。保存《诗》《书》《礼》《乐》中的,邹鲁一带的学者和缙绅先生们大都知晓:

“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1]1067

《六经》涉及中国文化的根源,《天下》篇所提到的圣人的外王之术见于《六经》,反过来说,《六经》就是古之圣人的道术,古代道术分裂前是完整如一,其表现形式是《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共同体。《庄子》明白提示诸子百家实渊源于“六经”,《诗》用来表达志,《书》用来记载事情,《礼》用来规范行为。《乐》用来调和,《易》用来说明阴阳,《春秋》用来正名分,百家之学还常常引用它。

古之学术,如《诗》《书》《礼》《乐》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难以得见,文化基本被社会上层所垄断,农、工、商的子弟若想学习,须以官吏为师,也即是《礼记·曲礼上》所载“宦学事师”[5]6正义释宦謂学仕宦之事,释学谓习学六艺。贵族政治崩坏、天下大乱以后,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周的典籍散落到诸侯各国中,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宗周控制下的思想统一也被打破,促成了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局面,各家畅言论说的现象随之而来,情景与宗周时期迥然不同,文化共同体解体了,完美的、纯正的古代道术也分裂了,之后,“六艺”散落民间: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1]1069

古代的道术是完美的、纯正的,并体现在各个方面,它是對宇宙、人生作全面性、整体性把握的学问。百家都只是传了“道”的一部分,“道”散失于百家之中。百家之学,虽各不相同,而“道”也会隐于其中。后世的学者各执己见,自以为是,“往而不反”,标榜着自己的一套是学术的顶峰,而实际上只有一方之术,一管之见。

《汉书·艺文志》采刘氏七略,将起于孔子以后的诸子哲学,分为“九流十家”,在诸子出于《六经》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子出于王官”论,指定诸子皆“出于王官”,并明确指出某家出于某官,和《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意思大略相同,《汉书·艺文志》云: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官。……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6]235

章学诚引申《汉书·艺文志》之义,认为古之政教不分,官师合一。章学诚以后,龚自珍的《古史钩沉论二》,章炳麟的《诸子略说》,刘师培的《古学出于史官论》、《补论》、《古学出于官守论》,都承袭了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宗周官学的一个特色是官师合一。“‘师由为官多年且卓有政绩的人担任。他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势必会把自己为官经验、治国之术融合进教授的课程。百官在任职实践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经过不断的修改与条理化,传授给自己的继任者和子弟。在这样的官学体系下,学术自然是一种‘纯的状态,一种‘混沌的状态,并没有门户之见,而是包容了很多的学术因素的知识与技艺的统一。”[7]由此可见,《庄子·天下》篇与《诸子略》都看到了春秋战国之际诸子之学是由于前代深厚、博大的文化积累才出现的。

《天下》与《诸子略》一样,都充分肯定了各家的价值,但同时也指出了各家的不足,在道术分裂以前,万事万物仿佛浑然一体,但分裂以后这种浑然一体的感觉也并没有彻底消失,因为各家虽然方术不同,却与其他各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诸子略》分九流十家。前六家是一类,后四家是一类。

百家之学,固然不免有些矛盾,但各有所见,可相互补充。《汉书·艺文志》论诸子时深刻的指出:“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去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6]236《天下》篇与《诸子略》一样,都充分肯定各家价值,也指出了各家不足,看到春秋战国之际诸子之学是由于前代深厚、博大的文化积累才出现的,同时,道术分裂后,各家的学说虽各执一端,但相互联系,相反相成,只有舍短取长,才能成其全,通万方之略。

【参考文献】

[1]郭庆藩撰.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朱谦之撰.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余敦康.先秦诸子哲学对宗教传统的继承与转化[J].文史哲,2004,(06).

[4]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胡平生译注.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杨树达.汉书窥管(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王青.说“道术将为天下裂”[J].管子学刊,2007,(02).

作者简介:张莹洁(1989.3—),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艺文志汉书庄子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错误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