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心理弹性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2015-07-04武汉市教科院陈敏丽
■ 武汉市教科院 陈敏丽
提升教师心理弹性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武汉市教科院陈敏丽
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其长篇代表作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有这样一句描述——“世界要征服每个人,然而有些人却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Theworldbreakseveryoneand afterward many are strong atthe broken places)”。在心理学领域中,理解什么因素使人们屈服于压力之下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面对战争、疾病、贫穷、挫折等各种不利条件,哪些因素使得人们能够成功应对逆境,即“如何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这就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弹性。事实上,有些个体在遭受逆境挑战时,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变得更为坚强和成功。
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译为“心理韧性”、“心理复原力”,1971年由Block正式提出并将其视为适应良好所需具备的人格特征,现已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一个热点话题。富有弹性的个体,在不利的情境中会积极调动他们的社会网络、问题解决的灵活性以及强烈的自我感来支持他们的活动直到处境得到改善,其结果就是他们在更多的时间里能感受到积极的情绪和效能感,也因此降低了心理疾病和问题行为的风险,比如抑郁、焦虑、自杀行为、药物滥用和反社会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保护机制的产生过程不是避免外在负向环境的影响,而是利用个人力量及环境资源,来减缓危机事件的影响,打破连锁的负向影响效应,促进个体内在资源的开发,促使个体变得更有能力面对困境、适应挫折并得到良好发展。
教师心理弹性,综合相关文献,我们定义为:教师在面对充满挑战的条件和不断出现的挫折中能坚持教学承诺和良好的教学行为。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充满了困难、挫折和挑战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发展过程来看,初任教师面临着职业认同、学生管理、文化融入等挑战,熟手教师则会陷入自我发展的瓶颈。从教师工作的内容和对象来看,在教育部门实施的一轮接一轮的教育改革之中,教师不仅仅是参与者还是执行者,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学习和探索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才能符合社会和教学对象——学生的新要求。有人将教师评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大量在岗教师出现了适应不良,职业倦怠、教学效率降低、缺乏幸福感甚至有辞职想法的教师比率在上升。
在Janice等人的研究中列出了“弹性”教师(即具有心理弹性的教师)的几个特征:(1)弹性教师有一套能够引导他们作出决策的个人价值观;(2)弹性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发展诉求并且能够找到发展的方法;(3)弹性教师能够给其他人提供指导;(4)弹性教师不会是受害者——他们总是控制和解决问题;(5)弹性教师能持续关注学生及他们的学习;(6)弹性教师能够采取一切措施帮助孩子成功;(7)弹性教师有富有情感和智慧的朋友和同事来支持自己的工作;(8)弹性教师不会止步于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法而是乐于不断开拓新思路;(9)弹性教师知道什么时候参与什么时候退出。
目前对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Gerald对美国市中心一些高中学校中从事了12以上教学的教师进行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发现市中心的高中教师所感受到的压力比一般教师更多更重,但是他们多数仍然愿意继续任职,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经过深入访谈,他们认为心理弹性正是教师留在教室并保持高质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Bernshausen的研究同样证实了弹性是教师应对课堂压力的关键。另外一些研究更深入地研究了弹性作为一种在面对不利情境下能够帮助人迅速“复原”的能力,能激发教师强烈的使命感及教学动机。英国研究者在2006年从100所小学里挑选了300名教师作为研究案例,对教师本人、家长、学生以及学校管理者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访谈,结果发现有心理弹性的教师比普通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承诺与教学效率,并且教授的学生数更多,往往也被安排接受更加棘手的班级。
如何提升教师心理弹性呢?国外研究发现,两大因素与心理弹性的发展机制密切相关:危险性因素(risk factors)和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受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认知的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保护性因素,指能减轻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各种因素。研究者们倾向于将心理弹性的机制从操作意义上定义为具体的保护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寻找并发展保护性因素,是提升教师心理弹性的重点。有学者(马伟娜等,2008)根据来源将保护性因素分为三类,即分别来源于个体本身的智力机能、人际交往能力、自尊自信等;来源于家庭方面的父母权威、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支持性的家族网络连接等;来源于家庭外的亲社会行为、有效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保护机制的产生过程是利用个体力量及环境资源来减缓危机事件的不良影响,促进个体内在资源的开发,促使个体变得更有能力面对逆境、适应挫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体现了心理弹性研究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即充分发挥个体自身的力量和美德,不仅减少危险性因素产生的消极连锁反应,而且以此为契机促使人们达到更高的心理弹性水平。
所以,要提升教师心理弹性,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努力:一、通过对教师认知辅导,帮助教师学会驳斥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去掉偏激、片面、极端、绝对化看法,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开拓思维,形成积极乐观心态;二、增强教师心理求助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个体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乐于进行心理求助是发展个体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性因素之一。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闭锁性。“求人不如求己”、“师道的面子”等观念使得教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比较忌讳,一般选择“自己默默扛”。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带来的封闭自我的心理特征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极为不利,如果面临工作挑战,身陷逆境易发展成为心理危机。因而,发展教师的心理求助意识,乐于向他人特别是专业人员敞开心扉获得心理援助,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发展教师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策略;三、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环境中是否有能力去组织、实施和完成某种行为活动的预期或信念。自我效能感也是发展个体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保护性因素(马伟娜2007)。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能否准确领悟教育相关理念、能否胜任教学各项工作以及能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所持有的一种认知和信念(吴增强2008)。教师建立自尊自信离不开自我效能感的体验,教师心理弹性的提升需要以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做支撑;四,建构积极的心理支持系统。教师心理支持系统是指由包括学校、社区、政府、社会和教师个人家庭在内的全社会联合努力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策等心理安全保障机制。布里塞特和谢尔(Brissette&Scheier,2002)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缓冲了压力事件对个体的影响,保护了压力状态下的个体免遭伤害;凯瑟琳(Catherine,2001)认为,感受到的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与积极的心理健康结果相联系。构建教师的心理支持系统有助于增强教师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增加教师的耐挫性,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同时提高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发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在心理支持系统的帮助下,可以增强工作的自信心、上进心,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心理弹性,需要提高教师面对挫折的复原力,没有积极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是很难实现的。
责任编辑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