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教育现存问题之我见
2015-07-02罗金
罗金
摘 要:近年来,中国服装教育发展迅猛,与此同时,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服装教育的现状,服装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服装教育与服装行业需求存在的差距,从服装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服装教育的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具体提出了改革中国服装教育的举措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服装教育;现存问题;校企结合;改革措施
一、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企业大多数是在来料加工的初级生产阶段,如今,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订单减少了,再加上国外名牌产品的不断涌入,使竞争更加激烈。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因而很多有发展眼光的企业正在抓紧技术改造,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重视服装专业人才的作用,他们大量吸纳服装院校的各类毕业生,甚至不惜花高薪聘请有实力的设计师、管理人才等,不断进行产品结构重组,近二十年服装业行业经历了品牌经营、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和资源经营四个阶段之后,已经由集团化管理向股份制管理的跨跃,形成了大规模服装生产能力,急需大量服装人才的加入,同时对我国的服装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服装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服装教育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专业与课程设置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为服装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服装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协调的现象,服装院校毕业生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学历与能力不成正比,服装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国服装教育应该在吸收国外先进服装教育理念,结合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需求,对现行服装教育培养模式进行相应调整,以使服装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符合服装行业的需求,使服装教育与服装设计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出服装行业真正紧缺的人才。
三、服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装教育过于强调艺术性,工程技术环节薄弱
90年代之前,我国服装毕业生大部分重创意轻实用,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薄弱,往往除了会画效果图,对如何打版、缝制,如何销售知之甚少,很难完承担独立设计任务。究其主要原因,这是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大部分是由美术教师担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强调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对于服装设计理论和实践操作往往不够深入,更难以让学生领会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同时,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轻视打版、缝制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对于学生对专业技能有所偏颇的现象,教师应该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给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服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服装流行趋势,知道自己毕业后在服装行业要从事的工作性质,能够很好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当然,如今也有些院校服装教学强调动手能力,加大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等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对于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水平,怎样协调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问题,仍然是教学中长期困扰的问题,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服装专业实质上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艺术性与技术性的高度结合,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技术的重要性。
(二)在课程设置方面绘画基础教学比重过多
我国服装教育从课程的课时数来看,专业课比重小,公共课比重大,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程课时数较多,市场类、实践类、产业类课程课时数严重不足。以四年制本科教育为例,学生接触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大四处于实习和毕业创作阶段,这样算下来,服装院校大学生真正接触专业学习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年半,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时间分配比例,从服装教育的角度上看十分不合理。而且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艺术设计课程仍采用绘画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没有任何联系与沟通,造成艺术基础训练和专业学习实践环节脱节,造成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专业课时间相对减少,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很难对服装工艺、制作、市场营销、流行预测、面料性能等专业知识做到很好的掌握,极大地影响了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不够全面深入,未来就业前景更加茫然,很难适应企业需求。
(三)专业口径有待进一步拓宽
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的服装人才市场上,急需大量服装打版师和既懂设计又懂得市场营销的服装营销人才。面对这些机会,服装毕业生很难胜任这些职位,出现了毕业生专业面过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专业选修科目开设的太少,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踏入社会后专业面较窄,专业适应能力不够,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很好地应对市场经济的要求。另外,学校里的课程教学对工艺结构设计和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教学深度不够,我国的服装教育课程主要定位在时装设计领域,而且课程设置的结构及内容相对死板,不够灵活。相比之下,国外的服装教育教学将服装设计与商业销售结合起来,涉及时装界的各个领域:课程包括产业管理、时装设计、工艺制作、市场营销、时尚买手等,教学基本达到多元化,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国的服装教育要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四)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服装教育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开始创办的,所以,在过去,几乎没有院校培养的专业服装设计人才,服装教育专业教师多半是由其他相关专业人才担任,例如美术、染整、纺织等专业方面的人才。这些教师对服装设计专业知识了解的相对有限,对于服装工艺知识更是了解不多,在教学中抓不住服装设计专业的本质,过于追求服装的表面设计,割裂了服装外观与结构工艺的高度统一性,甚至有一些老师对结构和工艺一窍不通,只会教时装画,导致所教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根本无法进行工艺制作,不具备可操作性,使设计与工艺严重脱节。另外,有一些年轻的专业教师是从服装院校毕业的,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社会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当然,教师队伍里,也有小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相对扎实,做过几场时装秀,也曾经在服装企业里担任设计总监或设计师,对服装行业了解得相对全面,但这些教师人数很少,绝大部分教师离真正的服装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有部分教师以前是在企业担任设计师或工艺师,他们所掌握的服装知识多由师徒传授,对传统工艺比较熟练,但技术比较刻板,缺乏现代服装基础知识,综合文化素养也不高,综上所述,服装教育中师资力量的薄弱導致服装教育不能真正贴近市场,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四、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
(一)充分发挥校企结合的最大优势
服装教育要想培养服装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加强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校企结合的最大优势。这种与企业密切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企业和学校实现双赢,通过这种方法与企业联合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众所周知,服装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实践经验极强的行业,服装教育应该保持与产业和公司密切合作的良好关系,让企业设计课题走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服装行业中前沿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使产学研进一步融合,通过校企联合,整合课程设置,使服装教育与行业生产实际相吻合,改变现在各个学科独立教学与行业脱节的现状,成为行业发展的坚强后盾,使服装教育走在行业前沿,共同推进服装业的发展。
(二)切实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存亡,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师的报酬等级制度,实施同一职称不同工资等级制度,对于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实施奖励,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废除职务、工资级别的终身制,实施淘汰制,强化专业教师的危机感。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的实践经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将服装行业内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拉近社会与校园的距离。另外,可以将服装行业内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优秀技工请进来,他们是企业里有多年经验的高素质设计师或制板师,有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工作经验,也许他们没有很高的学历,这个限制使他们无法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我们可以改变思路,邀请他们走进校园进行短期讲学,与学生对话,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服装行业的信息,这对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就业面是大有益处的。
(三)深化服装教育改革
由于服装产品本身的特点就是时尚性,时效性,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服装教育也要立足现在、不断创新。服装教育的创新重在制度和实践创新,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社会和企业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另外,要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专业实践课模块三个部分。学生在统一修完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内容后,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方向的学习内容,加大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受用终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开导同学多进行开放性、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开拓精神,将设计与工艺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提高美学修养的同时应注意吸收相邻学科的营养,互相取长补短,为以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国服装教育发展,不在于我们是否能培养出国际大师,而在于能否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如今,服装教育面临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以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观念、师资建设等方面出发,改革完善服装教育中不合理环节,创新教学观念,从而提高服装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疏通专业体系的内部密联系,才能提高服装教学效果,使服装教育顺应服装行业的发展,为服装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邓跃青.现代服装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2]陈莹.对服装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思考[J].原载于《服装科技》,1999(6).
[3]吴卫刚.中小型服装企业中外之比较[J].原载于《服装科技》,1999(2).
[4]吴卫刚.服装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6).
[5]包铭新.国外后现代服饰[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S).
(作者单位:中國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