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方式的策略
2015-07-02姚发洁
姚发洁
【关键词】初中语文 提问技巧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96-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堂提问的形式、技巧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方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备课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对于优化课堂提问方式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一)备教材。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找准课堂提问的突破口。教师首先要准确、完整地理解教材,分清主次,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为教学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其次要掌握教材的全局知识框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教材知识、方法上的规律性。例如,教学《风筝》(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课,教师在备课时应明确: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鲁迅的作品,鲁迅的作品具有一定深度,所以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此,教师除了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外,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可在导入部分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放过风筝吗?你觉得放风筝快乐吗?”班上许多学生都放过风筝,并回答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感到很快乐。这时教师顺势导入:“是的,放风筝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是鲁迅先生一回忆放风筝的事,就深感内疚和痛苦。原因是什么呢?请看《风筝》。”这样以问题导入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心理。
(二)备学生。教师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样方能选择比较恰当的提问方式。教师可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学生自我介绍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群体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笔者在讲授《小巷深处》(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先让学生谈谈母爱。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与作者有了同感,也升华了学生对母亲的理解与爱。
二、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态度与次数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态度,在提问时做到公平、公正,不能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而只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提问时要注意所提问学生的层次,各层次、梯度都应有所涉及,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的评价,且以正面、鼓励性评价为主。例如,在分析《忆读书》(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文冰心回忆幼时读书经历那一部分时,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你认为哪个故事给你印象最深?读书给你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教师让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回答相应层次的问题,以此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读书的态度,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问的次数,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来提问,使提问真正发挥作用而非流于表面形式。
三、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随意抛出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教师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对于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提问方式有很多种,“引导式”提问方式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它是指通过情景式导入或引导式导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形成一个初步认识,这样,学生的思路不至于“误入歧途”。如在教学《孔乙己》(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时,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悲剧的成因,教师可以这样发问:“我们通过学习《范进中举》(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了解到旧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心灵摧残,那么孔乙己的遭遇又是什么造成的呢?”这样的“引导式”发问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一个明确的参照,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
四、教师提问后要给予学生思考时间,并作出正确评价
现在语文课堂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马上提问学生,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对所提问的问题缺乏深入、充分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缺乏思考时间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过分紧张,容易产生学科倦怠感及压抑感,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这个时间教师要把握好度,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完善他们的答案,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清晰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上优化自己的提问技巧对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