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是词语教学的“根”
2015-07-02钟思琪
钟思琪
【关键词】字理 词语教学 近义词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88-02
词语教学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在教学中依照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特点,这样教学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在语文课中依据汉字的构形特点,巧妙地运用字的形义关系分析、理解词义,让学生既学会遣词造句,又提高识字学词和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真正体现出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运用字理辨析近义词
分辨意思相近的词语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学习技巧,也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学习能力。在小学阶段的识字学词方面,教师考查学生辨析意思相近的词语,题目类型一般都是“写近义词”或“选词填空”,然而,学生做题时往往对词义混淆不清,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明辨词语的含义。为了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并感知词语意思,教师可以采用溯本求源的方式,即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进行词语教学。比如辨析词语“顽强”“坚强”时,在词典中,“顽强”是“坚强、强硬”之意,“坚强”的意思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这两个词的意思差别不是很大,小学生的确比较难于分辨,为了区别词义,教师可以先将词语拆解为语素“顽”“坚”“强”。因为学生对“强”字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而且在这两个词语中“强”是相同的语素,只要区分“顽”和“坚”即可。“顽”是形声字,从“页”“元”声,本义为愚蠢、固执、不驯服,这与头脑有关,故从“页”;“坚”字是“土”表意,本义是土硬,引申义为性格坚强。教师将语素意思组合起来,词语意思显而易见,学生就能清楚区分“顽强”“坚强”之意,不会模糊混淆乱用了。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采用字理教学法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字理知识基础,到中高年级阶段学习词语时就能驾轻就熟,轻松地理解词语。
二、运用字理辨别音同、形近的词语
汉字博大精深,词语丰富多彩,一些词语由于字音相同、字形相近,容易造成学生乱用、误用词语的现象,如“不孝之子”和“不肖之子”混用,“姗姗来迟”写成“珊珊来迟”,“浇灌”写成“浇罐”,“帐篷”写成“帐蓬”或“账蓬”等,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不理解词义,特别是在写作文和做语文练习时,学生用错词、写错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让学生恰当、准确地使用词语,杜绝用词不当等现象,教师在教学时除了采用多写、多练这种机械式的牢记练习方式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有意识记,根据汉字的构成特点进行词语教学。通过分析汉字的理据,辨析这种音同形近的词语,从根本上理解词义、分辨正误,达到准确运用同类型词语的目标。如区分“不孝之子”和“不肖之子”时,字理析解“孝”字是个会意字,从“老”声,上边是个“老”字(像一位长发驼背的老人),下边是“子”字(像一个孩子),合起来就像是孩子用自己的头扶持老人行走,表示“孝顺”。而“不肖之子”中的“肖”是个会意字,从“小”、从“月(肉)”,意为小孩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是父母亲生亲养的,一般都很像父母。这样采取字理分析生字,明确了字义、词义,学生就不会误用。再如“姗姗来迟”,原意是指像小女子一样行走,轻盈缓慢,因此“姗”字是女字旁,“珊”是形声字,形旁“王”是斜玉旁,与玉石有关,而与人的行走无关,理解了生字字理就不会将“姗姗来迟”写成“珊珊来迟”。再如“帐篷”,“帐”表示用布巾做成,故从“巾”;“篷”字是竹字头,是因为古代的篷多为用竹篾和竹叶编织而成,学生理解了词义,就不会把“帐篷”写成“帐蓬”或“账蓬”了。这样教学,教师讲字理,学生识字理,就能持久不忘,不再混用、乱用。
三、运用字理品析文本中的关键词
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采用字理析解词语,抓住题目的中心词、重点词或是语句中关键性的词语进行品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词语的本义及其文中义。如《一个村庄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村庄的人们由于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整个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故事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直接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村庄”,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笔者先出示“村”和“庄”的古体字,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析解“村”“庄”,“村”从“木”、从“寸”,“寸”兼表意,本义为村落、村庄,村边多树,故从“木”,古人常在村边或宅旁植树,住在村里就要注意绿化,长满树木的地方才适合人居住,可谓“有村必有树,无树不成村”。“庄”的繁体字为“莊”,“艹”表意,“壯”表声,本义是指草木生长茂盛,简体字为“庄”,表示许多房屋建在土地上,即村庄。根据“村”“庄”的理据和课文内容,学生不难理解:原来这是一个绿树环绕,河水清澈,景色秀美的“村庄”。人民靠一把锋利的斧头发家致富,建设家园,后来由于无节制地采伐树木,整个村庄被洪水吞噬,也就很容易领悟了“爱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卫我们的家园”的主题,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教育目标。在精读课文环节,教师抓住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感悟,加深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如让学生找到并画出小村庄消失原因的语句后,课件出示文段“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再找出语句中体现村庄变化的词语。学生找出关键词“裸露”后,笔者依据字理引导学生理解“裸露”,“裸”是形声字,“衤”表意,“果”表声,本义是指无衣“裹”体,身体“裸”露,引申为没有遮盖,完全显露出来,常和“露”连称为“裸露”,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裸露”在文中是指树木花草为“衣”,由于遭到村民无节制的乱砍滥伐,包裹着土地的“衣衫”不断地被剥落,最后完全显露出了赤身裸体的土地,村庄也就难逃被咆哮的洪水卷走的厄运。这样用字理析解词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字理进行词语教学,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词意,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提高了识字学词的效率。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