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运用环境下的替代策略
2015-07-02黄柳平
黄柳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 替代策略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79-01
信息技术渗入数学课堂,给数学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学习方式以及师生双方的互动方式等都得到了有效拓展。然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依赖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甚至将其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这样不利于展现数学课堂的多样化。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开拓各种替代策略,将更自然、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中,还原数学课堂应有的多姿多彩,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丰盈充实。
一、替代演示,还原数学的生活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是让数学学习成为源头活水的保障,因此很多教师都会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经历过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来。但是,这种生活情境的再现并非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一些制作精美的动画反而剥离了数学问题中原本的生活味。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设计生活场景演示再现的方式,还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真实和生动,真正激活学生的经验储备和思维火花。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相遇问题》时,教师通常都会在课件上演示两个卡通人物在相向而行而后相遇,这种形式虽然直观但是仅仅停留在学生的思维表面,难以激发学生真正地参与思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模拟演示:①王亮和李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并相遇;②王亮和李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并未相遇;③王亮从A地先行一段路程之后,李强再从B地出发,最终两人相遇;④两人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并在相遇后继续前行……以上种种情形都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在教室的过道上走一走,观察并思考两人所行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演示过程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关注“同时”“相向”以及“相遇”等关键词的内涵,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替代变化,还原数学的延展性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数学中传统的静态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不但更加图文并茂,而且声、像兼备,这样的动态使得数学学习变得富有趣味,也使得数学课堂学习内容的容量变大、范围变广,知识的延展性得到大大增强。然而,数学学习的变化和延展不应过分倚重于声光演示,脱离了切身体验支撑的变化和延展不利于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执着于数学知识内容本质的变化,才会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新颖的见解。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分数》时,教师出示了一个蛋糕状的模拟实物,然后叙述情境并渐次进行变化:
①有4位同学要平分这块蛋糕,该怎样分?每份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一?
②又来了4位同学,可不可以平均分呢?每份又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一呢?
③最后,又来了第9位同学,你打算怎样继续分呢?
通过要求不断变化的操作,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了平均分在分数中的意义,而且形象地感知了分数大小变化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第三个问题,有学生提出将自己的再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的1份给第9位同学。在肯定这种做法背后“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精神之余,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该过程中单位“1”的变化,让学生初步体验单位“1”的不同给几分之一所带来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视野。
三、替代梳理,还原数学的脉络性
在进行数学阶段性的复习与整理时,信息技术可以呈现非常严谨细密的表格,也能够展示含有大量信息的结构图。但是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感不够强烈,知识梳理的节奏和步调难以与学生协调同步。因此,教师要努力探索更多的梳理方式,契合学生的学习思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让数学的脉络性得到充分地彰显。
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整理与复习时,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在学生回顾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板书过程中来,如将长方形的两条长擦掉一部分使其与宽相等,变成正方形,再在一旁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成为长方形、将梯形移拼变成平行四边形……学生热情空前高涨,原本仅属于教师的舞台和展板变成了学生自我梳理、自我构建的场所,与学生口答教师点击鼠标后呈现表格的整理形式相比,学生从一个局部参与的旁观者成为彻底的参与者,数学知识本身的脉络性从学生的思维深处自然流淌而出。
总之,教师应突破单一模式的限制,将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纳入到课堂中,让数学学习更加自然地贴近生活、更富体验地延伸拓展和更多互动地形成脉络,让数学课堂由此更为多姿多彩!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