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浅论
2015-07-02金哲俞欣王芳邹鹏
金哲 俞欣 王芳 邹鹏
摘 要: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南京市主城区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经验与成效,分析了河道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继续深化城市河道水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为类似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南京市;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8-94-02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City River in Nanjing
Jin Zhe1 et al.
(1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njing 210013,China)
Abstract:The urban riv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ecological system,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for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city,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urban area of Nanjing city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of water environment,and put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river water environment,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area to carry out related work.
Key words:Nanjing;City river;Water environment;Comprehensive renovation.
隨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河道水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在城市化发展较快、人居集中的地区,河道、内湖的污染状况相当严重。根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在受到监测的我国十大流域,有9%的河流是严重污染(劣V类),而这些污染严重的河道几乎全是城市河道或者内湖。
城市河道水环境是指以城市中线状水体(自然河流、人工渠道、护城河)为中心,包含河道周边环境的一个特定区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水体环境,二是岸坡环境,三是周边环境。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成效则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南京市主城区水环境现状概述
1.1 水环境质量概况 南京市主城区是指南京市最早建制的鼓楼、玄武、白下、建邺、秦淮、下关6个老城区。主城区水系东至绕城公路,南至秦淮新河,北和西部至长江南京河段江岸。主城区水系由长江南京段干流水系和秦淮河水系组成,两条水系以河西新城区江东路、清凉山、鼓楼高地、九华山、紫金山为分水岭。分水岭北、西麓为长江南京段干流水系,面积117.0km2;东、南麓为秦淮河水系,面积162.7km2。
根据2013年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长江南京段水质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除总磷超标0.15倍以外,其他指标均达到规划Ⅱ类标准。内秦淮河水质与上年同期持平,处于劣Ⅴ类水平。与上年相比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年均值分别上升7.7%、14.1%和9.5%,氨氮年均值下降了11.0%。外秦淮河水质与上年同期持平,处于劣Ⅴ类水平。与上年相比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年均值分别上升6.8%和28.8%,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年均值分别下降8.0%和44.7%。秦淮新河水质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达到规划Ⅳ类标准。与上年相比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年均值分别上升25%和52.9%,氨氮和石油类年均值分别下降16.7%和33.3%。
1.2 污染源排放分布概述 根据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长江干流水系工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达到全市总排放量的70%;其次为秦淮河水系,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到全市总排放量的15%以上,其它水系工业废水排放量所占比例较低。秦淮河水系生活源各项指标所占比例最大,达到全市总排放量的1/2以上,其次为长江干流水系,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到全市生活污水总排放量的30%左右。
总体上看,目前秦淮河水系和长江干流水系污染物排放量在全市排放总量中占比最大,主要污染源为生活源。根据近10a来的相关统计数据,长江南京段干流流域内污染物排放量总体趋减,由于近年来污水处理厂的兴建,生活源中的COD削减明显。但秦淮河流域废水排放量增长明显,10a来,秦淮河流域生活废水排放量增长超过50%。
1.3 污染原因概述 城市河道的污染主要是由输入河道的大量外源污染引起,造成河道固有自净能力及其生态体系破坏后形成内源污染。治理河道污染,必须同时对河道的外源污染与内源污染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治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同一条河流经常是由流经地区的不同市、区河道管理机构进行分段管理 ,缺乏对整条河流的统一认识和全面规划。在治理方面,对河道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等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
2 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概述
2.1 总体情况概述 近年来,南京市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意见》,将河道综合整治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市政府把“年度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作为1号文件下发,结合“青奥”环境保障和生态市建设,明确把河道综合整治列为全市环境整治的重点工程之一,全面推进相关工作。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10亿元,整治河道长度约5万m,完成清淤约50万m3,生态驳岸16km以上,15条河道建立了长效引水补水机制。
2.2 具体措施概述 (1)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以宁政办发〔2013〕137号文,明确了107条城市主要河道“河长”,并形成了以市环保局牵头,市住建委、城管局、水利局等部门参加的考核机制,通过部门督查、日常监测、年底考核等多种形式,推动开展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加强控源截污管控。对重点水体汇水范围内管线、排污沟渠进行排查管控,加强污水提升机泵及管线的维护保养和巡查,加大对工业企业、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排放监管。(3)加强水体全面保洁。落实每日专人保洁制度。主城区主要水体水面和岸边落实全时段保洁,实现水清岸洁。加强河道泵站管理,禁止向河道直排污水。(4)加强生态引水补水。加大玄武湖、金川河、秦淮河、河西水系等城区主要水体的引水补水力度,进一步提升水体水质。(5)加强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对可能出现的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采取应急措施,强化排水、排涝、打捞等应对措施,确保不发生河道黑臭、大面积死鱼等水质异常事件。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物减排压力巨大 一是城市快速发展带来人口高度聚集,部分区域污水处理能力将出现较大缺口,污水收集管网仍很不完善,生活污染物的有效减排实施难度大、周期长。二是产业结构偏重,工业污染呈明显的重化工特征,若保证经济快速增长,则调轻调优产业结构难度很大。
3.2 建设治理统筹不到位,难以快速显现成效 一是城乡污水设施建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二是污水设施建设过程中,厂、网,泥、水统筹不到位,存在“重厂轻网”、“重水輕泥”、“重量轻质”等现象。尤其在排水管网建设中,因小区、各单位的开发主体不是政府,内部的分流制到户支管极不健全,严重影响污水收集率的提升。
3.3 水环境管控不足,存在边治理边污染现象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管控不到位,管道私接乱排严重,不少沿街店铺污水直排雨水口、小区出口处雨污混接,制约整体雨污分流效果。二是综合养护未跟上,河道违章搭建现象普遍,沿河污水直接下河、垃圾随意丢弃,局部河道被覆盖后成为道路、菜场、停车场。此外,设施建成后移交困难,河道整治后,长效管理缺失,导致水环境治理成效难以保持。
综上所述,通过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市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仍将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源头控制。实施污染源头控制,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强化产业清洁生产与治污水平,推进污染物减排,从源头减少工业、生活与农业水污染物的排放。(2)截污治污。因地制宜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和和雨污分流建设,通过污水治理设施最大程度提高水污染物的处理率与处理水平。(3)疏浚活水。针对重点河段开展清淤疏浚,削减河道内源污染负荷。加快水系沟通工程建设,通过引清释污,提高水环境容量,改善水环境质量。(4)生态修复。通过修建生态驳岸、种植水生植物、留存湿地、建设水质处理站、增加水体含氧量等措施以维持河流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和增加水体自净功能,逐步恢复并打造良好的水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伍燕南.苏州河道水污染原因及其防治对策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1):66-70.
[2]陶岩英,蒋芳华.嘉兴市水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水利工程建设,2005,15:50-51.
[3]尹澄清.城市面源污染问题: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新挑战——代“城市面源污染研究”专栏序言[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7):1053-1056.
[4]郑晓,郑垂勇,冯云飞.基于生态文明的流域治理模式与路径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4(4):75-79,101.
[5]范兆轶,刘莉.国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经验及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1):81-84.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