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护理干预

2015-07-02范秋红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后路躁动苏醒

范秋红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手术麻醉科,山东 淄博 255200)

护理园地

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护理干预

范秋红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手术麻醉科,山东 淄博 255200)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减少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 将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 例择期行脊柱后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手术室传统护理,而观察组根据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因素给予针对预防性的护理措施,监测并记录两组苏醒期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心率情况,同时分析两组躁动的发生率并评价躁动分布情况。结果 两组的基础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苏醒期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为35.3%低于对照组的14.7%,P<0.05),且两组的躁动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干预可减少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并降低手术对苏醒期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脊柱后路手术;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是麻醉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兴奋、妄想、哭喊、呻吟及肢体无意识动作等[1]。苏醒期躁动不仅增加麻醉不良反应,而且加大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尤其对心肺功能不全者[2]。另外,苏醒期躁动还可增加手术创面出血及导管脱出次数,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脊柱后路手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手术,多用于脊柱矫形或骨折治疗,苏醒期躁动可严重影响脊柱手术效果,对预后不利,甚至可能增加二次手术风险[3]。因此降低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给予该类手术患者预防针对性护理措施,在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上收到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为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8 例择期行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其中男38 例,女30 例;年龄32~61 岁,平均年龄(45.1±13.8) 岁;体重为(58.4±16.2) kg;其中脊柱侧凸17 例,椎间盘突出25 例,脊椎骨折11 例,椎体狭窄10 例,强直性脊柱炎5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且例数、性别及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34 例,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年龄32~59 岁,平均年龄为(43.8±15.2) 岁;体重为(59.1±17.3) kg;其中脊柱侧凸8 例,椎间盘突出13 例,脊椎骨折5 例,椎体狭窄5 例,强直性脊柱炎3 例。观察组:34 例,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年龄34~61 岁,平均年龄为(46.0±12.8) 岁;体重为(57.5±13.6) kg;其中脊柱侧凸9 例,椎间盘突出12 例,脊椎骨折6 例,椎体狭窄5 例,强直性脊柱炎2 例。排除孕妇、精神异常及心理疾病者。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本科常规护理措施,如术前访视、麻醉诱导及术后麻醉苏醒护理。观察组加用针对麻醉苏醒期躁动诱因的预防性护理措施。

1.2.1 术前宣教 医务护理人员术前主动向患者讲解麻醉原理及可能并发症,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主动交流,向患者讲解麻醉后的可能感官异常及术后置管的必要性,向其说明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做好术前宣教工作,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帮助其建立心理防御,对出现焦虑、紧张及恐惧心理的患者,及时做好解压工作[4]。

1.2.2 术后舒适性护理 手术结束后将患者安置在最适体位,术后去枕使患者平卧,确保对患者大血管和神经无压迫,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对不通畅者及时疏通[5]。同时可适当放松患者约束带,对有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者,加强术后体征及状况监测,防止躁动的发生。

1.2.3 合理使用镇静镇痛药物 手术过程中可适度使用镇痛镇静药物预防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反应,对出现麻醉药效减退导致的患者肢体活动等,应及时报告给医生,根据医嘱给予相应镇痛新措施[6]。

1.2.4 动脉血气分析监测 手术后由于麻醉药物使用可导致患者出现通气不足及呼吸道阻塞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呼吸运动,可导致机体出现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活动,加重患者烦躁症状,因此应在整个围术期阶段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除加强血气分析监测外,还应给予相应的保护措施[7]。

1.3 疗效评价 分析两组的基础、苏醒期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心率情况。同时记录并分析两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躁动严重程度评价标准,0分:苏醒期间安静,基本未见躁动;1分:苏醒期在吸痰等操作时出现,但安慰及解释后症状改善;2分:无刺激时出现,试图拔除导管及引流管;3分:强烈挣扎,需强制制动。求1分+2分+3分的代数和,以其占总例数的比率计为躁动发生率。

2 结 果

2.1 两组的基础及苏醒期血压比较 两组基础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苏醒期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的基础及苏醒期心率比较 两组基础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苏醒期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基础及苏醒期的血压和心率比较

2.3 两组苏醒期躁动情况 观察组共有5 例发生躁动,共包括1分2 例,2分3 例,无3分病例;对照组共有12 例发生躁动,共包括1分2 例,2分7 例,3分3 例,观察组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为35.3%低于对照组的14.7%(P<0.05),且两组躁动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的麻醉并发症。临床发现苏醒期躁动者多表现出交感神经激活状态,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及肢体运动等[2]。苏醒期躁动可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心肺功能不全或高血压者,甚至可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脊柱后路手术是常用的脊柱手术术式,多用于脊柱矫形及脊柱损伤修复等,由于脊柱分布较多的血管神经,苏醒期躁动可增加术后出血量,导致多种导管及引流管意外拔除,甚至损伤神经,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8]。患者苏醒期出现躁动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疼痛、对身体状况了解不足、呼吸抑制及自身心理反应等,因此应从多个方面入手来做好苏醒期躁动的预防工作。

术前心理宣教及干预对降低苏醒期躁动有重要意义。外科手术操作对机体有严重刺激,同时随着麻醉药物药效减退,可增大患者的疼痛感。若患者未有心理准备,缺乏对麻醉药物引起生理反应的认识,外界刺激或麻醉导致的感官异常极有可能引发身体不适,使患者发生躁动[9]。因此术前应做好心理宣教和疏导,帮助其充分了解麻醉引起的身体不适或生理反应。此时,医务人员更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除给予预防措施外,应加强对苏醒期躁动的观察,如做好镇痛评估及动脉血气分析等。疼痛是导致苏醒期躁动的诱因之一,故应加强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对出现知觉恢复或肢体部分可活动者,应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镇痛措施[10]。呼吸抑制导致血中低氧或高碳酸水平可刺激交感神经,引发躁动,故应监测呼吸通畅情况。本研究发现,手术室苏醒期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较好,均低于对照组,且躁动的发生率和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以上表明针对护理措施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干预可减少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并降低手术对苏醒期血压的影响,可在脊柱后路手术护理中进行推广。

[1]李英娜,刘志建,俞伟平,等.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9):85-86;89.

[2]陆建平.右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81-83.

[3]赵海璇,胡开萍,梁思华,等.细节管理在预防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压疮高危部位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2):165-166.

[4]聂玲,叶庆明,罗晓敏,等.全麻苏醒期患儿206 例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4):66-67.

[5]谭志敏,彭爱霞,袁清华,等.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苏醒期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8):1194-1198.

[6]胡立萍,胡立香,魏玉芝,等.脊柱外科后路手术中俯卧位患者的护理要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1):60-61.

[7]姜华萍,王红霞,余奕雯,等.脊柱后路手术合并脑脊液漏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81-382.

[8]张有皓,宋烽,何丽,等.翻身手术床应用于脊柱后路手术的体位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6):1541-1542.

[9]李红峰,彦文娟.脊柱后路手术患者的体位护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3):134.

[10]龚启玉.68 例俯卧位脊柱后路手术的体位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6):74-75.

1008-5572(2015)02-0191-02

R473.6

B

2014-10-27

范秋红(1974- ),女,主管护师,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手术麻醉科,255200。

*本文通讯作者:赵劲民

猜你喜欢

后路躁动苏醒
局部冷热敷序贯治疗在颈椎后路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
植物人也能苏醒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