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切入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5-07-02罗光永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罗光永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切入点 找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17-02

特级教师黄孟轲说:“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要深入文本,拓宽阅读视野,从广阔的语言文字资源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体验文本的深刻内涵。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学习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和场所。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合理、科学地找准教学切入点,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达成。

一、从疑问处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以学生的疑问处作为出发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要适时把握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疑问,并以学生的疑问作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深入探究,提升其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时,学生发现文章写的是藤野先生,但着墨却极为简略,大部分篇幅都在写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还有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对文本逐步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学生一方面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另外一方面则从鲁迅的个人生平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资料再重读文本,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的初衷是为了寻求救国良方,和那些纯粹为了归国后想要混个一官半职的留学生截然不同。他在仙台医专过着艰苦的日子,承受着蚊虫叮咬的苦楚,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目的是想要当军医救治病人。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尊重和欣赏,为此,藤野先生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对于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志士鲁迅而言,藤野先生能够抛弃民族偏见严谨治学,对被称为“弱国”的学子尽其所能地鼓励和支持,并且循循善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又多么让人感动。教师从这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理顺了鲁迅先生的情感发展轨迹,从而理解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他怀抱一腔热血留学日本,但在东京所见到处都是“大清”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愤懑之余他只好到仙台学医。随后遭遇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敏感的鲁迅认识到,在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下的日本,藤野先生先生能够本着学术的精神照顾自己、教导自己,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意识到,藤野先生所给予他的不仅是生的勇气,还有生的力量,而这成为了他时时警醒自己的动力。这样教学,从学生的疑问处切入,引导学生梳理了文本脉络,深刻领会文本的精髓所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抓住教学重难点,深度剖析

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寻找教学的突破口,找准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深刻剖析,才能缩短教学流程,有效直达教学目标。例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几次态度变化展现故事情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金钱异化的丑陋现实,但同时又蕴藏着作者对善良人性的呼唤。如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在金钱至上的冷酷社会里,菲利普一家如果接受于勒,即将订婚的姐姐就会失去一桩婚约,家庭也会更加困顿。所以,他们别无选择,必须抛弃于勒。”还有学生提出:“抛弃于勒只是菲利普夫妇的一个借口。只要人心还保有善良和温暖,世界就不会这么冷酷。”针对学生的讨论,笔者向学生呈现课文删减的小说原文,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剖析。如原文开头写道:“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结尾部分写道:“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笔者让学生根据删减的开头和结尾进行思考:“若瑟夫为什么对叔叔于勒念念不忘?这代表了什么?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该何去何从?”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总结道:“在这冷酷的社会背景下,若瑟夫却充满着对‘叔叔于勒的愧疚,在他眼里,于勒只是他的叔叔,无关财富、身份,即使他沦落为乞丐,也是‘我的叔叔于勒。若瑟夫的善良和真诚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代表着作者莫泊桑内心对善良的渴望和呼唤,而这也正是小说的真正意涵所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是根据原著选编而成的,教师可以针对文本难点拾遗补漏,让学生在广阔的视野背景下解读文本,进行深度剖析,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三、抓住文本细节,升华思想

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一些句子看似平淡无奇却往往蕴含着深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文本细节处,用一颗敏锐的心带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领悟文本的精髓,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时,针对文中有关“日暮里”和“水户”的描述,大多教师会忽略这两处细节描写。实际上,这正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升华思想的关键所在。笔者在教学中赏析了屈原《离骚》中“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并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提到这两个地方?这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学生体会到,鲁迅之所以对这两个地名非常深刻,是因为他面对当时国运衰败没落的中国现实,内心产生了日暮途穷、风雨如晦的悲凉情感。和爱国诗人屈原一样,鲁迅内心的悲凉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身在异国他乡,另一方面则是他对国家爱至深、痛之切,再加上当时“清国留学生”的糜烂生活,让他失望之极。教学通过对文本细节处的挖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体会文本传达的人文主义情怀,为深入理解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鼓励、支持做铺垫,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在情感共鸣处点拨,增强体验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是一种读者的自我创造过程,这种创造的动力来源于读者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设置情境,在情感共鸣处进行点拨,调动学生的情感元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时,笔者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和亲人的离别感受。有一名学生想起了自己在外务工的爸爸妈妈,唤起了内心的情感体验。于是,笔者以此作为教学契机,带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诉说内心的感受,有的学生说:“隔着车窗看着妈妈渐渐远去,我的眼泪悄悄流了下来。”也有的学生说:“我第一次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他们奔波在外,对我其实充满了关怀和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也就对文章的意涵有了一定的把握。笔者继续带领学生挖掘情感元素,针对文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描写,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认为“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描写非常感人,但也有学生认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司空见惯,不值一提。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结合当时朱自清的家庭变故,还有文中隐掉的父子不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到当年“我”的父亲承受的压力很大,父亲亲自给远行的“我”送行买橘子,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有多么深沉。由此,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把握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在对父亲这个人物的理解上更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总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和课堂实际,积极寻找到创设有效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交流、讨论,领悟语文学习的本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为语文课堂增效。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