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5-07-01李雪冬
李雪冬
摘要:通识教育不单单只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对于学生来说通识教育是有着实际意义的。从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出发,通过人文的教育方式、完善教学体制等措施来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整体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14502
引言
自进入新世纪之后,教育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教育改革应该遵循的是不断创新,所以,为了将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向更深一步的推进,应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通识教育就是以文化育人为根本的适合各院校办学特色的教育体系,通识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虽然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有了一定的成绩,可是由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刚开始阶段,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校还很少,对于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探讨和研究还不是很成熟,这方面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将人家的好的东西为我所用[1]。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迅速地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崛起了,然而,大学的英语教育方式不能够满足国家对外发展与交流的需求,缺少大量的能说、能读、能译的全方位英语人才,所以,大学英语的教育工作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做出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从改革之初至今已经有八年时间,然而,这八年的时间成效甚微,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教学结构和教学硬件的改革上,从纸质教学转变到了多媒体的新型教学,教育方式变得多样化起来,也就仅此而已。虽然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可要想达到培养全面的英语人才的目的还远远不够。大学的英语教学应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只做到教育形式的改变就可以的,我们应该从简单的教育结构的改革转为课程内容的设计改革,增加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对其文化内涵要深入理解,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深化改革。英语作为一个国家的语言,它不仅仅只是我们用来进行简单交流的工具,在语言的载体上应让它变得更加的丰富。语言是具有人文性的,学习一门语言就要把它当成一门人文科学、一门社会科学来学。因为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或沟通的工具它必然要承载这门语言所属国家的信息、人文思想和情怀等多方面的内容。从中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大学英语不只是一门简单的语言基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文化,同时要兼具人文性。全世界范围内的通识教育皆在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人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就无需再言其重要性了。大学的英语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会说英语,还要让学生在说的内容里能够加入人文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时要有一定的深度。纵观整个英语的教育,全国的高等院校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强调的,要加强国际间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我们的人才培养就要具备深远的战略眼光,我们的人才要想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建立高水准的大学语言教育[2]。在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满足国际化的要求下,培养大量的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与国际化人才相抗衡的高素质人才,还要求学生能够面向未来的同时具备终身学习语言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目标
大学的英语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能做到学以致用,特别听和说的能力一定要强,如果不能为我所用那么学了也是白学。要让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和社会交际中、甚至在国际的舞台上能够进行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从而获得信息上的交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应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使其能适应将来的工作发展需要。要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离不开对大学理念及大学目标的理解。通识教育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要求学校立足于培养真正的人,是为人的精神生活做准备的[3]。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有四点。
1.培养学生应对日常生活需求的能力
通识教育计划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应对日常生活需求的能力,这是一种很实用的能力。然而,需求与实用并不狭隘,它不只是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需求,还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它不仅仅只是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感受,还应包含能够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状态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一面。
2.为学生建立起基本统一的知识
通识教育的基本目的中的第二项,指的是为人类提供知识和体验。学科的划分以及学科下面的分支,还有人类活动所表现的知识通过各个领域和途径彼此联系着,生活本就是一个美好的整体。所以,要以一种全方位的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大学的英语教育,知识也必须是一种完整的精神体验。
3.为非专业化的学习做准备
通识教育的基本目的中的第三项在于为非专业化的学生学习英语做准备。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较狭隘,要坚决排除技术的、专业化的教育方式,排除狭隘的知识领域内的专业化教育,排除在特定的知识领域内为高级阶段学习做准备的教育。通识教育的意义非常广泛,它强调的是技术性,对知识的文化和其内在的价值比较看重,它的包容性更强,是一种具有多功能性的教育模式。
4.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通识教育的基本目的中,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语言人才。通过通识教育的课程来促进学生积极地加入到国家性、世界性的圈子里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让学生理解并积极地推动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改革,成为改革中的一份坚实力量。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大学目标和大学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的,它和大多数的专业教育不同,它并不只是为了培养固定的专业性很强的人才。将以上基本目标运用到大学英语的教育中,学生应充分地理解通识教育的目的,大学的英语教育目标也应相应地做出适当的调整。第一,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语的学习最重要的以及最更本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具备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够学好英语,将来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在找工作方面也会更加的抢手。第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语言并不是单薄的,它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所有文明历史。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要总是专注于对语法知识的学习,还要去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历史,这样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意义。通识教育倡导的是学生内在修养,要学生为更好的生活做准备。通过对英语的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外文化的内涵,这样学生在与人用英语进行交流时才能做到收放自如。第三,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学习语言为的就是能够有效地、无障碍地进行沟通。但是沟通不能是毫无意义的、惨白的,要有内容、有深度,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意义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1.加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通识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上的运用最好的途径就是为其建立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帮助大学生学习西方的文化、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并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西方的价值观,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然就无法实现用英语高效地进行交流的目的。外语通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有高质量的核心课程,比如,中山大学在外语通识课程建设方面就采用的是: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利用3到6年时间,至少建设12门双语或外语类通识教育课程,使每位学生都可以有机会选择不低于3个学分的外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4]同时,应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时,开设几门具有层次性的高级英语选修课程。比如第一类,语言应用类高级英语选修课,就是为了满足高素质的外语学习人才在学习之外的拓展,像翻译名著、论文写作、诗歌朗诵等。第二类,语言文化类高级英语选修课。
2.提高师资力量
大学英语教师其个人对未来要有忧患意识,督促自己自觉地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力,并在专业之外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跨学科专业,充实所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甚至可以考虑去攻读该项专业的更高学位。大学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要做好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还要在课余时间去学习文化课程的转型开发,丰富课堂英语知识,从而达到提高自己所开设的英语课程的竞争力。
结语
通识教育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教学实践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去借鉴人家好的经验,避免走弯路。虽然我国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起步比较晚,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有待去解决的问题,所以要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特点去创建通识教育模式,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创新来推动我国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潘凌.浅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J].江苏高教,2012,(4):74.
[2]刘艳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之路探索[J].海外英语,2012,(12):31.
[3]秦屹,熊俊梅.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70.
[4]郑双涛.非重点高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