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志愿服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向促进研究

2015-07-01于潜驰杨凝晖廖丽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苏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

于潜驰+杨凝晖+廖丽梅

摘要: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标签,也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以苏州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挖掘的志愿服务因素、以志愿服务反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为出发点,阐述志愿服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关系,以志愿服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志愿服务深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苏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00802

一、有关志愿服务与校园文化建设

我国的志愿服务发端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已经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长足发展。如今,无论是志愿服务的内容、形式还是外部环境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成为大学生群体与社会各界普遍接受的主流价值和生活时尚。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大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道德养成成为衡量大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尺。长期以来,志愿服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实践从未停止。

二、苏州大学惠寒志愿服务行动的具体实践

在苏州大学有一段百年前的“志愿服务”历史被苏大师生铭记。1911年,苏州大学的主要前身东吴大学的学生们看到学校周边有很多贫困子弟无法读书上学,就向学校申请了两间平房,筹措经费开办了一所公益性质的全日制义务小学——惠寒小学,校长、老师、教务人员都由大学生义务担任。2011年,在“惠寒”小学建校100周年之际,苏州大学团员青年响应团中央号召,以“惠寒”之名,发起苏州大学惠寒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简称“惠寒行动”)。四年来,已累计募集爱心钱物140余万元,在全国设立惠寒分校21所,建立惠寒书屋8家,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女近万名。

1.惠寒基金——增进志愿服务的外部动力

设立惠寒基金,并向广大团员青年发出了“每人每月省下2元钱,帮助农民工子弟读书成才”的号召,鼓励大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支持。同时,面向在职教师和校友广泛宣传,校团委、发展办、校友会等部门积极探索与社会爱心力量的多元合作方式。制定惠寒基金管理办法,实现专门账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并定期在网上公示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和去向,接受各方共同监督。

2.校地共建——创新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

百年之前,惠寒小学对贫寒农家学子开放免费教育。百年之后,志愿者们已在苏州市的多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开展了4年多志愿服务,校青协、院青协、学生志愿者团队三级分别有长期结对的服务对象。全国21所惠寒分校惠及广大农民工子女,累计派出300余支志愿服务实践团队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遍布16个省区市。开办惠寒社区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提供适龄少年儿童课外辅导和兴趣教育,将志愿服务推向常态化、多元化。

3.“爱心九宫格”——丰富志愿服务的有效载体

爱心九宫格是惠寒行动开展的九项志愿服务的总称,包括“惠寒”基金、亲情结对手、“惠寒”七彩假日课堂、爱心“三个一”、爱心再接力、“惠寒”合唱团、“惠寒”奖学金、“大手拉小手”、“惠寒”助教团。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既保证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又增加了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

4.惠寒品牌——打造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

惠寒精神激励五万大学生奉献社会。截至2015年3月,以传承“惠寒”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已经举办3 096场,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已经举办相关讲座146场,几乎所有苏州大学的学生都知道“惠寒”历史和“惠寒”行动。据统计,“惠寒”精神的认同率高达96%,参与“惠寒”各类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57 000余人次。

在惠寒行动的引领和感召下,苏州大学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模范榜样。助学红娘张寿华老师16年如一日,筹得社会各界善款总计400多万元,资助400多名苏大贫困学生。来自苏北农村特困家庭的张瑞梅同学自立自强,热心公益,被评为2010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纺织服装与工程学院教师童勤伦临终前立下遗愿,将自己的遗体和全部遗产捐献给苏州大学惠寒基金,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三、关于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1.志愿服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苏州大学开展惠寒行动的实践表明,志愿服务与校园文化建设既互为内容、相互促进,又相得益彰。

志愿服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增进了对社会的认知,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功能特点,也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倡导志愿服务活动,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作用和服务辐射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是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优秀的校园文化,具备传播正能量的先天优势,挖掘其中的志愿要素,可以为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持续注入资源和能量。通过传播志愿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志愿服务品牌,以校园文化认同带动志愿精神认同,推动志愿服务的深化发展。

2.以志愿服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是进一步强化宣传体系建设,加大志愿服务典型选树的力度,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志愿服务相关的理论研究。根据大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充分运用好校园网、微信、微博、人人等新媒体平台,注重研发志愿服务相关的网络文化衍生品,推动志愿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选树大学生“志愿服务之星”“志愿服务标兵”“优秀志愿者”等典型,通过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以志愿服务品牌的向心力提升校园文化认同。苏州大学的惠寒行动挖掘了校史和优秀校友的志愿服务事迹,在启动惠寒行动之前,苏州大学的志愿服务内容相对零散,工作不成体系,影响力和认同度远不如现在。可见,整合学校的志愿文化资源,以深入人心的校训、校史或优秀校友典型,打造高校的志愿服务名片,对于增进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大有裨益。

三是志愿服务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能激发和提升参与者的道义、良知、同情心和公民责任感[3]。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为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服务,可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内化道德行为要求,并将此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是志愿服务增强了大学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志愿服务以满足青年精神追求为出发点,以满足青年渴望社会参与为第一信号,把青年的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架起了高校联系大学生的桥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宣传动员青年的重要载体。

3.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志愿服务深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作贡献、受锻炼、长才干”的工作理念,将实践育人、思想引领和组织青年为社会作贡献有机结合,引导青年在服务和奉献中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赢得大学生的内心认同,成为高校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

从物质方面而言,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如为志愿服务提供场地、资金、资源的支撑,是保障志愿服务深化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从精神层面而言,大学精神和优秀文化是高校志愿服务深入实施中的特殊资源和正能量。如校风、校训、校史、杰出校友的事迹等,都是增进校园文化认同和推动志愿服务认同的重要因素。正如苏州大学通过宣传“惠寒”精神、打造“惠寒”志愿服务品牌,以校园文化认同带动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促进校园文化认同,实现校园文化认同和志愿精神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从制度层面而言,依托高校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基层组织网络,借助高校的组织力量和管理手段推进志愿服务,可以快速动员和组织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正确方向和高效,为扩大和增强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仲国,聂鑫,刘淑艳.雷锋精神与志愿者行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3]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朱岚)2015年6月第34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n.2015Vol.34 No.6

猜你喜欢

苏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
国家艺术基金“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首站在苏州大学开幕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满意度调查——基于苏州大学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