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研究

2015-07-01胡蓉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高校

胡蓉蓉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互联网时代所呈现出的信息传播即时性、受众结构扁平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03102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2 547.7万人,在学研究生184.8人[1]。青年学子永远是现时代里思维最活跃的一群人,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作为未来国家的中流砥柱,在思想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坚定不移则是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牢牢把握互联网这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互联网时代赋予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命题和新的责任。

一、21世纪互联网发展“新常态”带来新机遇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时代发展进入一个传输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的“新常态”。“新常态”的互联网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全面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等新的社交软件成为思想交流场、舆论集散地。互联网的发展对于人们对信息和言论的辨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在挑战中,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微时代”的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的新机遇:

第一,互联网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师生交流新平台。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师生在网络上能有更多平等和平行的平台进行交流。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使师生在信息和资源的获取上趋于平等,为高校教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范围和影响力度的提升提供了新渠道。

第二,互联网提供了思维新模式。互联网带来的既有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有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互联网时代,虚拟网络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世界,社交软件的应用带来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的产生,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虚拟网络世界成为一个充分表达自主观点的个体。90后被贴上“任性”“张扬”等标签并不代表这一代青年的颓势,正是互联网时代造就了这代人,他们有途径有平台有权利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表达和表现自己,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同样善于和勇于表达自己,自由和平等的思维方式是时代的产物,这也使得师生关系在教育中呈现出趋于对等。社交平台的协同共享模式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创新的基础。交互、共享、协同,这些已经成为思想碰撞、观念交流的主要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导向性的引导,在师生间搭建一个更为平等互利的交流平台。

第三,互联网的交互式特点创造师生交流新距离。高校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往往存在课后交流少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为师生的沟通交流开辟了新的途径,虽然不是课上的面对面交流,但在课后的网上交流往往更轻松,这就实现了课后师生交流的“近距离”。社交软件的普及使用,互联网资源的共享性,使教师有了展现课堂上学生不能感受的个性特征的渠道,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使课后交流不再难。

第四,互联网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新话题。互联网发展至今,人们的政治信仰、价值理念、道德伦理、文化传统正以空前的规模发生碰撞和融合,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对象、新的课题。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能够操作的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焦点和讨论热点的机会,在浩瀚的数据中,我们能够更为理性地来看待学生思想发展的多元性,从而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途径。

二、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慕课”等新的教学形式出现后,不亚于一场教育领域的革命,变革的时代对教师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互联网对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师,都必须要懂得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并与教学相结合,教学手段的落后一定会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因材施教”在新的时代发展中一定是针对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进行“施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与互联网联系了起来,将教学内容用信息技术表现出来,这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碎片化”信息模式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任务。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碎片化、信息的碎片化,使得人们每天都大量地接触各种信息,但其形式松散不成体系,也容易造成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动摇不定。面对如此问题,就需要高校教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有完备的知识体系来帮助学生纠正对事物的看法,在“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中形成完整的体系。现代学生不缺乏知识的获取途径,但缺乏的是在海量信息中梳理知识体系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素质,对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把握,教师还必须拥有教会学生对信息和知识进行辨识,去伪存真,然后进行整理和形成体系的能力。

第三,互联网的开放模式使思想的多元化冲击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任务。互联网的发展也使西方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造成严重的冲击和渗透。互联网各网站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念,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平台对我国进行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和侵入。高校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辨别和选取正确的信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一工作愈加艰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辨别力和说服力。

第四,互联网要求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采取根本性革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走向单纯的说教和灌输,在交互性十分突出的互联网时代,这种方式是不具有说服力的。网络本身的多边平等性和开放自由性特征,与我国的正统观念形成较为强烈的冲突,这些互联网呈现的新特点更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们提出了工作方法的新要求。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首先,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工作条件,优化了开展工作的工具和载体,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师生的思想情绪及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更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师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号召“广大学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2],重申了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产生很大影响,要取其利而避其害,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身正为范,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明辨是非,不为侵入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所左右。“四有”教师绝不可能脱离网络而诞生,反而互联网已经成为“四有”教师的一个重要教育场所。

第三,依托“易班”,加强校园社交软件建设。易班作为全国高校主推的高校社交网站,正在日益发挥着强大的高校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功能,依托易班,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进网络”的基础上能够“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说教”出现的模式,寓教于乐,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第四,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文化,里面有不同的文化碰撞交融在一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同时,网络文化又是一种多元快变的文化,每一问题都是多维的、变化的,试图直接给一个问题以具体答案,仅用一种价值标准去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力度和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提高人文素质,自觉抵制不正确的思潮。

总之,互联网时代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在使广大师生享受互联网传播便利、协同共享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意识形态影响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意识,开拓线上线下教育,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EB/OL].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5/0226/c100826599463.html,20150226.

[2]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全文)[EB/OL].新华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0/6575002.shtml,20140910.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高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