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散记

2015-07-01杨高亮

阳光 2015年7期
关键词:莜麦莜面羊倌

杨高亮

一、我的家乡

我的老家位于原平市的最西边,海拔一千多米。翻过村子东面的一座大山,就是轩岗煤电集团的焦家寨煤矿,我们村子的地下就是焦家寨矿的采煤区。村里南面有一片大约八十亩的松树林,郁郁葱葱的。是我们村的风水宝地,村子的人们就在一个向阳的小山包后面祖祖辈辈居住着。

我从二十岁上班以后,就很少回家,后来父母亲也离开家乡,与我一起生活在大同煤矿。直到二○一○年父亲去世,二○一一年母亲也去世,我们按照父母亲的遗愿,把两位老人安葬在村子里的祖坟里。我便年年回去给父母上坟,家乡又回到了我的眼前,不由得让我想起那些过去多少年的往事。尽管已经物是人非,但是儿时的一点一滴却挥之不去,常常涌上心头,在我的记忆里是那么的清晰,难以忘怀。我把这些散散落落的回忆写下来,作为我对亲爱的家乡的一丝思念之情,让它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二、老家的麻麻花

家乡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种叫做麻麻花的植物,它在大同叫宅宅苗,每年的阳历七月份开放。麻麻花是一种草本植物,它的生存能力特别强,在崖边和没有草的地方也可以生长得十分旺盛。麻麻花很小很小,细细的一根主干,头部长出十几朵白色的小花,花的蓓蕾用紫颜色的皮包着,待到花蕾全部开放后,紫颜色的外包装才慢慢的蜕去。如果没有人采摘,它的花朵就会结出花籽,成为繁衍生殖的种子。在秋风的吹拂下,播撒在广阔的田野里,待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又顽强的生长出来。它与漫山遍野的各种花草构成了夏天里的美丽景色,远远望去,麻麻花犹如白色的百合,卓群挺拔,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众多的蜜蜂在它的花丛中飞来飞去,尽情地吸吮着它花蕾中的甜蜜液汁。

如果在它盛开的时候去采摘,常常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略含麻辣的味道,这大概就是它被称为麻麻花的原因。把白色的花朵采摘下来,慢慢晾干以后,就是非常好的食品添加品。把它加在凉拌菜里,特别的提味。如果在小米稀饭里加一点儿用麻油炸过的麻麻花,味道是很好的,大同的一些饭店里有这个稀饭,叫做炝锅稀饭,比较受欢迎。

我们那个时候,每当吃豆面饭的时候,母亲都要用麻麻花做佐料,就是用一点儿酱与麻麻花油炸以后,放在面里拌起来吃,这在当时可是美味可口的好饭了。

三、山药蛋的记忆

我的家乡是适合山药蛋生长的好地方,加上我们那里的土壤条件比较好,长出的山药蛋格外沙和面。在我儿时的印象里,几乎有一大部分是与山药蛋有关系的。我们的每顿饭都有山药,莜面饺子里包的是山药丝,莜面糊糊和小米稀饭里是煮熟了的小山药蛋。有时母亲把山药切成丝,拌一点儿莜面,团成饭团子,蒸熟了就是很好吃的饭。

特别是秋天收获山药蛋的时候,山药更是人们每天的主要食物。为了尽快的收获,每天中午人们不回家,就在地里吃饭。那时是农业社集体劳动,一般上午就安排两个人去砍木材,快到中午的时候,木材已经背回来。这时候,把大约一麻袋山药放在柴火上,然后点着火,在熊熊烈焰里,山药慢慢的就烧熟了。山药蛋的皮黑黑的、硬硬的,这个时候负责烧山药的人就吆喝干活的人们吃饭。大家围拢过来,每个人拿几个山药,用小木棍把外面的黑皮去掉,就可以吃了。野地里的烧山药,大概是山药几百种吃法里最好的一种。皮黄黄的、脆脆的,里面的新鲜山药热乎乎的、沙沙的,让我们吃了还想吃,常常是吃得吃不下去了才罢休。

过年的时候,母亲做的山药面子分外的好吃。具体的加工方法是:把山药蒸熟了,去掉皮,用力揉碎成面团,然后切出四分之一的一块,加入山药粉面和干香菜以及盐和花椒大料等调料。然后揉在一起,分成巴掌大的块儿,再上锅蒸。在上面抹一层薄薄的酱油,切成薄薄的片子,叫做山药面子。是那个时候家家过年必须有的,在请客人吃饭的时候也是一道好凉菜,人们用它当下酒菜,酒也喝的特别多。

四、常年吃的苦菜

苦菜又叫蒲公英,是我们家乡人们吃的最多的一种野菜。那个时候,能够种的蔬菜只有胡萝卜、豆角、西葫芦、南瓜、大葱等几种。连圆白菜、香菜、黄瓜、西红柿都不能种。所以我们那里人们一年四季可以吃的蔬菜少得可怜,许多蔬菜是我上班以后才开始认识和享用的。但是任何一个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会有适合人们生活的食品和蔬菜,以保证人类的繁衍生息。说起来,我们那里就是苦菜了。

每年的春天,当田园刚刚泛出绿色,各种植物冒出绿绿的嫩芽的时候,苦菜就长出来了。我从很小的时候就随大人们一起去挖苦菜,一去就是一个上午或者一天,必须把拿的面袋子挖满,才能回家。凡是阳面的土地,一般都早早长出苦菜,并且数量很多,有时一块地里就可以挖许多。我常常是挖得最快的,比母亲和姐姐早好长时间就挖满了口袋,我便帮助母亲挖。有的时候,在挖苦菜的地里,还可以挖到上一年秋收的时候落在地里的黄豆、黑豆长出的豆芽,那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采回去,是很好的细嫩的蔬菜了。

我们背着满满的一袋子苦菜回到家里,简单吃点儿饭以后,便开始了苦菜的细加工。先是拣菜,把挖回来的苦菜一根根过一遍,去掉不能吃的根叶,然后用水洗干净,在大铁锅里煮到七成熟,团成蛋蛋,切成小段,然后沤在大瓷缸里。每年我们家里要储存一大缸,这就是一年的主要蔬菜了。平时吃的莜面饺子里,主要的成分就是苦菜和山药,其它的饭也离不开苦菜,像烩莜面鱼鱼等等都要苦菜。苦菜汤还是祛火治病的好东西,如果谁上火了,或者有其它的不舒服,母亲一般是让喝一碗苦菜汤,大部分是管用的。现在人们崇尚环保食品,这苦菜大概是最环保的食品之一了。它那浓浓的白色液汁和略带苦味的健康元素,对于被“三高”困扰的富贵一族们,我看比吃什么药和保健品都管用。

五、几乎顿顿吃的莜面

莜面是我们那里的主食,因为地处半高寒地区,最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就是莜麦,莜麦耐寒、耐旱、生命力很强。播种之后,下一场到两场雨,就能够把苗长出来,只要这一年不是大旱,就可以收获。对土地和后期管理的要求都不高,是比较粗放的低产农作物之一。

待到莜麦从青绿色慢慢变成白颜色的时候,就是收割的季节了,父亲常常说处暑开镰,说的就是莜麦。到那个时候,全部人马出动,到地里收莜麦。一个好劳力一天可以割一亩多地,大家起早贪黑,以最短的时间收获完毕。如果不及时,碰到长时间下雨或者早到的初雪,那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人们就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了,所以那一段时间是人们最忙碌的时候。

收了莜麦以后,先是捆成小捆在地里码起来,让莜麦慢慢的干。等到人们干完主要农活后,便全体出动,到地里背莜麦。我刚开始可以背三小捆,长大了就可以与大人们一样,一次背十捆回来。回到村子里的场面里,要把莜麦堆成一个非常大的垛子,一般要堆上两千多个莜麦捆子。直到所有的农活都干完了,人们便集中在村子里的场面打场,用一种柳木条子编成的细长的工具,俩人一组把莜麦一次次的捶打,把麦粒打出来。莜麦的麦粒与小麦相近,但是比小麦细长。打出来以后,就是扬场了,这要由有技术的老农民来干,要把堆放在一起的莜麦用木铲子飞扬到空中,在微风的助力下,把杂质扬飞出去,留下莜麦颗粒。

把莜麦分到家以后,母亲便忙碌起来了,莜麦加工成可以吃的莜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要用簸箕过一遍,把里面的杂物去掉。然后用水淘一遍,晾干以后,就到村子里特别制作的大铁锅上去炒。这是一个很艰苦的活,在里面炒的母亲要围上围巾,因为炒莜麦时散发出来的莜麦芒非常扎人,加上炒莜麦的时候又很热,所以每一次炒完以后,母亲都是满身大汗。在外面烧火的人也不轻松,需要不停地加火,才能保证莜麦炒的好。

经过火炒的莜麦,已经是半熟了,再到石磨上磨成面。那个时候,磨面全是人工,我也磨过好多次,一般是两个人推磨,把莜麦一点点的磨成面粉。经过火上炒的莜麦,在做饭的时候,用开水和面可以闻到一股非常香的味道,其实这个时候的莜面已经熟了。包上山药丝和苦菜以后,上锅蒸熟,就是香喷喷的莜面饭了。我的儿时,天天吃的就是这个饭,第一顿是直接吃,第二顿就是用慢火烤热了再吃,那硬硬的、脆脆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莜面有许多种吃法,最常见的就是莜面饺子、莜面卷卷、莜面卷铺盖、莜面鱼鱼等等。饭店里也有多种以莜面为原材料的食品,特别受人们欢迎。但是我在外面吃了多年莜面饭,就是没有母亲炒过的那种莜面的味道。外面的莜面都是生加工,少了炒莜麦这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有点儿变味的感觉。尽管这样,还是十分受人们欢迎。尤其是现在把莜面称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食品后,莜面的价值更是见涨。

六、从小爱吃的豌豆面

豌豆非常适合我们那里的气候条件,所以成为广泛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也就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虽然我们那里也可以种小麦,但是人们认为吃白面消化的快,干活的时候不顶事。所以只是种很少一点儿,够过节和来客人吃就行了。

豌豆更受孩子们欢迎。每年夏天,当豌豆长出豆角的时候,它的豆粒就可以吃了。我们摘下来,掰开豆角的瓣,用嘴一吸就可以吃到嫩嫩的新鲜豆粒了。它的皮也可以吃,把连接处的筋抽走就可以吃了,特别的新鲜和甜。

豌豆的种植和田间管理也比较省事,春天播种,豌豆苗长出后只要锄一次草就可以了。如果雨水充足的话,豌豆就会枝枝蔓蔓满地爬,绿色的豆角蔓覆盖了整个地面。到了收获的时候,把豆蔓和豆角从地里拔起来就行了。运回到场面里,在场面里干一段时间,然后用碾子把带着豆角的豆蔓碾几遍,豆子就出来了。扬场以后,就是一颗颗干净的豌豆了。

豌豆有许多种吃法,比较普遍的是用一半豌豆一半莜麦和在一起磨成的豆面,我们叫做莜豆面,是我们日常的主要食物。豆面还是那个时候家里盖房或者办红白喜事时候的主饭。常常是几个大娘、婶婶们给豆面里加入一种叫面丹的调料,这样一来,豆面就能擀成好长好长的面条,我们叫长豆面。在大锅里煮熟了,用特制的长筷子夹在碗里,配上特别制作的汤料,是人们晚上的一顿美餐。豆面还可以包饺子,那时过年,一般只能吃一顿到两顿白面饺子,其它的时间,母亲就给我们包豆面饺子,也是比较好吃的。豆面还能做抿面,就是用一个铁制作的小长方形盘子,里面有眼,放在长方形的木板中间,然后用木头做成的托子把和好的豆面用力推来推去,从眼里面漏下去的豆面就是抿豆面饭了。现在北方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饭,大部分叫豆面馆,常常是生意兴隆。

豌豆还有一种吃法,就是不加入莜麦,单纯用豌豆加工成豆面粉,是凉粉的原材料。母亲在过节或者天热的时候,就用这种豆面粉做成粉坨子,凉了以后,就是好吃的凉粉,我们那里叫笨粉。母亲用麻麻花、葱花、醋做成汤汁浇在里面,真的很好吃。特别是夏天炎热的日子里,从地里干活回到家里,来一碗这样的凉粉,别提有多美了。

七、家里养羊的时候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每年有二十多只羊,其中十多只是给大队养的,其它就是我们家里的自留羊。羊是食草动物,夏天的管理很简单,村子里有专职羊倌,每天负责放羊,它们把羊赶到村子周围的野地里吃草,晚上把羊赶回来,回到家家户户的羊圈里。每天羊回来的时候,我们把羊数清楚就行了。

养羊的大量工作在冬天,到了那个季节,田野里可以供羊吃的草越来越少了。尤其是下雪和刮大风的时候,羊就整天关在羊圈里,这个时候,就要用夏天准备的干草喂羊,还要到沟里挑水给羊喝。有的时候也要喂羊一些豆子和盐巴,以保证热量。冬天里最重要的工作是为羊妈妈接产,那时是母羊下羊羔的时候。母亲常常在夜里起来,去羊圈里把刚刚生产完的母羊连同它的小羊羔抱回家里,让它们与羊群分开,防止把小羊压死。有的时候一个晚上有好几只羊生产,母亲总是把它们一次次的拉回家里。我大了一点儿的时候,就同母亲一起去羊圈抱小羊羔,大羊和小羊就在家里的地上过夜,我们的耳朵里听着羊的吃奶声和呼吸的气息,闻到的是羊粪和羊尿味,早晨起来,地上几乎全是羊的排泄物。羊生产以后,一般在家里待两个晚上就可以了,便放回到羊圈里。用不了多久,小羊羔就可以在院子里活蹦乱跳了,那也是很好玩的,我常常看着羊羔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也是趣事一件。

到了农历小雪和大雪,就是杀羊的时候了。每年我们家都要杀两只羊,村子里也要杀羊,给人们分羊肉过年。羊肉饺子很好吃,是我们过年的美味。那个时候家里没有钱,父亲要把许多羊肉卖了,给二哥准备一年的学费。留下的羊肉和羊下水便放在用苇席围起来的囤子里,用干净的雪把羊肉埋起来,到吃的时候取出来,那个新鲜,比我们现在的冰柜和冰箱好多了。

羊下水也是我们的美味,母亲每隔几天就给我们做一次。羊杂是现在许多城里人非常爱吃的早饭,我们那时经常吃。并且还比现在的好吃许多,因为我们那里的羊吃的是环保的草和粮食,羊肉和羊下水也是非常纯的,味道也特别好。还有母亲给我们用羊头肉熬的小米稀饭更是别有一番味道。

羊粪是我种地的主要肥料,属于热性肥,是山药、莜麦的好肥料。有了羊粪,地里的山药和莜麦生长得格外好,颗粒也饱满。去年我回到老家,听乡亲们说,我们那里有一个年轻人在上海打拼多年,看到许多城里人养花,它就想起开发羊粪。让家里人给寄去一些,把羊粪蛋蛋上涂上各种颜色,在别人的花店里以高级花肥的名称卖出,一粒一元钱。人们用了以后,发现效果特别好,于是他的买卖越来越好,后来自己单独开了一家店,赚了许多钱。

羊毛和羊绒是非常重要的加工毛衣和毛料服装的原料,那时每年都要剪羊毛,羊绒是用特别的爪子抓。羊被剪了毛的那一段时间里,身上没有了遮盖,那个光秃秃的样子特别的有意思,我们就在羊群里跑来跑去,逗羊玩。羊皮是我们那里人御寒的好东西,人们用羊的皮加工成皮袄、坎肩、羊皮褥子等等。

羊是一种善良的动物,尤其受小孩子喜欢,我的童年是与羊相伴而过的,它们带给我许多乐趣。到现在我也喜欢羊,喜欢它们咩咩的叫声,喜欢它们与主人的亲密无间,它是我永远的留恋。

八、村子里的泉水

我们村子所以人少,主要原因是缺水。村子里的人畜用水,就是靠离我们住的地方有一里路的山沟里的一眼泉水。泉水很小,人们专门掐着表测试过,每分钟可以流二斤半。就是这点儿泉水,养活了祖祖辈辈的村里人。在我的印象里,每天早晨起来,家里的男人们首先是去沟里挑水,一个早晨能挑三担水,就是很好的劳力了。如果家里盖房子或者冬天里喂羊或者做豆腐等等,那就要挑更多的水。要好几个人分开时间段去挑水,因为挑水的桶一家就两个,不能同时去许多人。我长大可以挑水的时候,父母亲特别的高兴,因为父亲不在的时候,我可以保证全家的生活用水。后来凡是我在家就不让父亲去挑水,我承担了挑水的任务,也算是对父母亲养育之恩的回报吧。但是毕竟我在家里的时间少,主要还是父亲挑水。

泉水是从沟里的石头缝隙冒出来的,甘甜沁凉,含有许多矿物质,是天然的矿泉水。我们小的时候,在外面玩儿累了或者口渴了,回到家里,舀一碗泉水喝下去,凉凉的、甜甜的,从来没有因为喝凉水闹过肚子。我在外面品尝过国内外的许多矿泉水,能与我们村子里的泉水相媲美的不多。这眼泉水的神奇之处是在我们那么寒冷的地区,冬天也不结冰,依然是潺潺流水,喷涌不止,供养着村子里的人们。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父亲还是村子里的支部书记,他老人家从县里争取了一部分资金,买来了水泵、水管、电动机。然后全村人齐出动,砌存水的大水池,挖上山的管路沟,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人们吃上了自来水。高兴和喜悦真是难以言表,从此不用为吃水发愁了。上级领导对这一件事非常赞赏,当时的《忻州地区报》还专门做了报道,在头版配发了《二斤半水闹革命》的短评。父亲也成为了山区水利建设和农业学大寨的先进个人,在公社党代会上被破格选举为不脱产的公社党委委员。

九、儿时过春节的快乐

转眼就要过年了,那是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家里要做豆腐,要杀羊,如果这一年养了猪,还要杀猪。过年前的每一次准备活动,都是孩子们的盛大节日。特别是杀猪那一天更热闹,母亲要烧一大锅开水,把猪杀了以后,要把猪毛全部褪去,大人们忙一个上午才可以杀完。这天的中午饭就是用刚刚杀的猪肉加上山药和山药粉条熬成的菜,非常的好吃。那时候的猪肉特别香,远远就可以闻到煮肉的味道。母亲还要给村子里的每一家送猪肉菜,一家有五六片猪肉加上山药、粉条等,我常常是一家家的挨着送,觉得很自豪。

到了腊月就更忙碌了。先是过腊八,这个节日以后,过年就进入倒计时了,每天都有许多活要干。最重要的是烧豆腐的那一天,一般是姥爷来我们家里帮助烧,姥爷是远近闻名的大厨师,常常给人们的红白宴席做饭菜。我记得姥爷做的肉肠子特别好吃,他用当年杀的猪大肠做皮,里面要包多种原材料调成稀稀的馅,灌在肠子里,然后放在锅里蒸熟了。还要把一部分用木板压成扁平状,涂上红红的颜色,格外好看。吃的时候切成薄薄的一片片,非常好吃。姥爷还给我们做红烧肉、肉丸子、鸡蛋酥肉、烧豆腐等等,一家人要忙碌整整一天,我小的时候就是负责给端豆腐块。因为烧豆腐要先加热,在另一个房间里蒸热,烧的时候,要有一个人专门端来端去。在那些日子里,母亲还要蒸许多白面和其它面的熟食,准备正月里吃。还要用小米面摊黄,那是用一个特别制作的小铁盘子,上面有盖子,把调得稀稀的面糊糊往已经在炉子上烧热的铁盘子里面一浇,两分钟就熟了。取出来继续摊下一张,要摊许多,除去正月里自己吃以外,过年后走亲戚还可以做礼物。

等到大年三十那一天,一家人忙得晕头转向。早晨起来,先是打扫卫生,把院子里一年积累的各种杂物清理干净。然后就是糊窗花,用花花绿绿的各种图案贴在窗户上,特别漂亮。吃过午饭后,就是上坟了,我们那里的风俗习惯是大年三十祭奠先人,在过年的时候给亲人们送去祭品和思念。要在坟里垒旺火,还要放大麻炮和鞭炮,父亲说这是告诉亲人们要过年了。

回到家里就要一起动手贴春联,等到羊群回来,把羊安顿好后,父亲和伯伯就开始用木材和煤块垒旺火。那可是要非常的小心,不能在夜里倒了,如果出现那种情况,第二年家里就会不顺利。母亲则在准备年夜饭,那顿年夜饭,是一年里最隆重的一顿,要八凉八热。把年前准备好的所有饭菜在这一天晚上展示,红烧肉、肉丸子、烧豆腐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许多新鲜的野味,如野鸡肉、黄羊肉、野猪肉等等。一家人都要换上新衣服,在晚上十点钟的时候吃这顿隆重的年夜饭。

吃完饭后,父母亲给初一早晨包饺子,我们便提着用彩色纸糊的煤油灯出去,挨家挨户的串门,聊天,一个晚上不睡觉,叫做熬年。在夜里四点左右的时候,就要把旺火点着,我们便围着旺火放鞭炮,村子里顿时炮声响成一片。周围的村子里也是火光冲天,映红了夜空,昭示着新的一年来到了。忙碌了一年的父母亲也露出了笑脸,我们更是喜气洋洋,出来进去特别的高兴。现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我都会回忆起儿时过春节的喜悦和兴奋,那是让人终身难忘的,那一幕幕情景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十、当羊倌的感受

我上初中以后,到了放假的时候,有时放羊的小后生有事,村子里的领导就安排我顶替他去放羊。因为有羊倌负责,我只是陪伴,他们认为这是比较轻松的农活,所以让我去干,我也体验了放羊的种种感觉。其实当一个羊倌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否则不仅放不好羊,还会出现很多问题。

每天第一道工序就是把羊从家家户户赶出来,清点数目。数羊要在羊群一窝蜂向前走的时候,羊倌的眼睛紧紧盯着羊群,一次数五个,等到羊群过去了,他的数也出来了。我也试了几次,根本数不清,与总数怎么也对不上。这需要长期的锻炼,还要有特别的灵气,其实我们村子里的羊倌也没有文化,但是他在这方面就是行,干了一辈子也没有出现失误。

把羊赶到野地里以后,就要确定今天的放羊路线。一般是在村子的四周轮流放,每天去一个方向,让草有一个恢复的时间。中午要把羊赶到有水的地方让羊喝水,然后就是把羊群赶到一个比较凉爽的地方,让羊休息,我们吃中午饭。把干粮用火热了吃,有时就烧山药蛋吃。

放羊也是技术活儿,每人带一个放羊的工具,一面是放羊的鞭子,另一面是一把羊铲,各有各的用处。羊鞭是赶羊用的,在让羊往前走的时候,要把鞭子甩的啪啪响,羊才会争先恐后的往前走。如果要羊群改变方向,就要用羊铲带上土打头羊,告诉它往哪个方向走。羊都跟头羊走,放羊的技巧就是管理头羊。羊倌必须练就高超的技术,在很远的地方,铲一铲土,准确无误的打在头羊身体上,头羊便心领神会的改变前进的路径。我试了几次,偶然可以打准,但是头羊也不按照我的安排走。它已经与羊倌形成了默契,其他人是指挥不了的。晚上回家的时候,还要认真数一次羊,确定没有少了羊才可以回家。

放羊虽然不用干活,但是年轻人却很难适应。首先是时间过得慢,那个时候就是看太阳的照射角度来判断时间。到了中午,放羊鞭子的杆倒影是直的。到了下午,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也就是羊群回家的时候。我每天都盼望太阳早早落山,那个难熬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知道的。再就是孤独,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我纳闷羊倌是怎样度过这每一天的。

放羊其实也是有乐趣的,最有意思的是每年的春天里,小羊羔长大了,要把大部分公羊的睾丸去掉,羊倌叫骟羊,每年留两只配种的公羊就行了。骟羊的那一天,我们早早的把羊群赶到一个背风的地方,我负责看好羊群。另一个小羊倌打下手,老羊倌拿一个薄薄的刀片,在火上烫一下,就开始骟羊。小羊倌抱着羊,老羊倌就那么轻轻的一划,羊的睾丸就取出来了,也不包扎,就把骟过得羊放开,然后进行下一个,很快就搞定了。这一天我们不带饭,中午吃的就是羊的睾丸,裹了稀稀的泥烧熟了就可以吃了,那个肉特别的细嫩,对于当时很难吃到肉的我们,真是一顿美味大餐。现在这种羊睾丸的价钱很贵,饭店里刷锅的地方有这个,叫羊宝,说是男人的补品,但是没有我们在野地里吃的那个味道新鲜。

放羊的关键时间段是在秋天,这个时候地里的庄稼陆续收获完了。地里有收获时遗漏的粮食颗粒,特别是豆子、谷子、莜麦的地里更多。好的羊倌便抓住这个时机,把羊群赶到收获过的地里,让羊溜茬子,吃粮食。一个秋天下来,羊会吃得膘肥体壮。有的时候,与邻村子的羊倌还因为溜茬子发生矛盾,无非就是你把羊赶到人家村子的地里,对方就不高兴了。

放羊的最好季节是冬天,虽然天比较冷,但是由于冬天天短,放羊的时间也就短,不用天天盼太阳落山。如果下大雪或者刮大风,羊群就在圈里,由每一家自己喂草,羊倌便可以轻松几天。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看到羊和吃羊肉的时候,便会回忆起那些与羊共同度过的日子。羊是蛮可爱的一种动物,它性格温柔,又比较好管理,它的全身都是宝,是人类的好朋友。

猜你喜欢

莜麦莜面羊倌
莜麦新品种晋燕1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莜麦菜是莴苣的变种
远行大吉
我们未必是“头羊”,却更可能是“瘸羊倌”
——读申平小小说《头羊》
小羊倌
小羊倌
一垄莜麦
爽滑劲道的牛肉时蔬炒莜面
赵匡胤:一文钱逼倒英雄汉
基施硒肥对莜麦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