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切韵》残卷看真、寒、歌三部的演变

2015-07-01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残卷韵书广韵

林 琳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从《切韵》残卷看真、寒、歌三部的演变

林 琳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本文从《切韵》残卷中找出真、寒、歌三部的不同时代的反切用字,并从纵向和横向对比,发现大部分反切在分化发生以前到分化以后,其反切下字基本没有变化,开口字切开口字,合口字切合口字,十分整齐。这说明时音已经有区别了,只是《切韵》系统为了综合古音和方音才没有进行分化。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切韵》音系是综合古今南北的结论。

《切韵》残卷;真部;寒部;歌部;反切下字

真、寒、歌三部从陆法言的《切韵》发展到宋代的《广韵》时,都发生了分化的现象。

真部分化为真谆二部,寒部分化为寒桓二部,歌部分化为歌戈二部。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切韵》系韵书残卷收集最全的目前应是周祖谟先生的《唐五代韵书集存》。周先生的书收集整理了30种唐五代的韵书残卷,并且把这些残卷按照性质以及时间的先后分为七大类。本文主要从这些残卷中找出存有真、寒、歌三部的韵书,并根据时间先后对三部的反切加以比较,以期从中找出演变轨迹。

残卷中,还看得到真部的残卷有①《切韵残叶二》(伯3695、3696),②《笺注本切韵一》(斯2071),③《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二》,④《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⑤《唐韵》残卷(蒋斧旧藏),⑥《五代本切韵》(伯2014、2015、2016、4747、5531),⑦《刻本韵书残叶》(列TIL1015)。其中①被周先生归入第一类,说明它的时代较早,更接近陆氏《切韵》的年代;②被归入第二类;③被归入第四类;④被归入第五类;⑤被归入第六类;⑥⑦被归入第七类,基本上都属于五代时期的刻本了。这七种残卷基本上包括了从从陆法言的《切韵》到宋代的《广韵》之间的时间范围。只是其中只有②、③这两种里面有比较完整的真部韵。其他几种或者只有存目,或者只有一小部分的韵字。这里,不得不提到《唐韵》残卷(蒋斧旧藏),因为本文举平以赅上、去、入,所以没有引用到此书,但是根据周先生的研究,“《广韵》与《唐韵》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广韵》的反切大都与蒋本《唐韵》相合。”[1]而且⑥、⑦两种也看不到完全的韵部,但是与⑤一样,它们都更接近宋代的《广韵》了,所以本文以《广韵》的反切做为这三种的代表来研究。

还看得到寒部的残卷有①《笺注本切韵一》(斯2071),②《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一》(伯2011),③《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二》,④《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⑤《唐韵》残卷(蒋斧旧藏),⑥《五代本切韵》(伯2014、2015、2016、4747、5531),⑦《刻本韵书残叶》(列TIL1015)。情况与真韵基本相同。这七种残卷基本上包括了从陆法言的《切韵》到宋代的《广韵》之间的时间范围。只是其中只有①、③这两种里面有比较完整的寒部韵。其他几种或者只有存目,或者只有一小部分的韵字。⑤、⑥、⑦仍然比照《广韵》来研究。

还看得到歌部的残卷有①《笺注本切韵一》(斯2071),②《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一》(伯2011),③《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二》,④《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⑤《唐韵》残卷(蒋斧旧藏),⑥《五代本切韵》(伯2014、2015、2016、4747、5531)。这六种残卷基本上包括了从从陆法言的《切韵》到宋代的《广韵》之间的时间范围。只是其中⑤⑥里只有存目,其他都比较完整。⑤⑥虽然看不到完全的歌韵部,但是它们已经接近宋代的《广韵》了,所以仍然比照《广韵》来研究。

一、真部的演变

本文重点比较了②、③以及⑤⑥⑦。

1.分韵和韵次

②的分韵与陆法言的《切韵》相同,真韵里面包含谆韵字。③的分韵比陆书增加了两韵,但是真韵里面仍然包含谆韵字。而⑤⑥⑦的分韵则更多了,已经把谆韵独立出来了,这点上与《广韵》相同了。在韵次上,真韵在几种书中都排列在第十七的位置上,而且都是排在口台韵和臻韵的中间。

2.具体小韵和反切

在具体的小韵上,存在字数逐渐增加的趋势。②中包括真韵总共164个韵字;③中总共260个;⑤⑥⑦的话,只能以《广韵》来推测了,《广韵》中真部有251个韵字,谆部有113个。所以可见韵部收字是越来越多的。

3.反切下字比较

为了比较反切的不同,本文以韵图所列的代表字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声母的小韵在反切上的差异。所选韵图为方孝岳先生的《广韵韵图》。列表如下:

真部小韵代表(声母)②《笺注本切韵一》(少量不全)③《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二》⑤、⑥、⑦以《广韵》作为代表彬(帮母)◇◇府巾切宾(帮母重纽)必邻反必邻反必邻切缤(滂母重纽)敷宾反敷宾反匹宾切贫(并母)◇符巾反符巾切频(并母重纽)符邻反符邻反符真切珉(明母)武巾反武巾反武巾切民(明母重纽)弥邻反弥邻反弥邻切珍(端母)陟邻反陟邻反陟邻切(透母)丑珍反丑珍反丑人切陈(定母)直珍反直珍反直刃切纫(泥母)女人反女人反女邻切巾(见母)居邻反居邻反居银切矜(群母)巨巾反巨巾反巨巾切银(疑母)语巾反语巾反语巾切真(精母)职邻反职邻反职邻切津(照母)将邻反将邻反将邻切目真(清母)昌邻反昌邻反昌真切亲(穿母)七邻反七邻反七人切神(从母)食邻反食邻反食邻切秦(床母)匠邻反匠邻反匠邻切申(心母)书邻反书邻反失人切新(审母)息邻反息邻反息邻切辰(邪母)植邻反植邻反植邻切(影母)于巾反于巾反于巾切因(影母重纽) 邻反 邻反于真切石賢(匣母)下珍反下珍反下珍切寅(喻母)余真反余真反翼真切寅(来母)力珍反力辰反力珍切仁(日母)如邻反如邻反如邻切

(注:表格皆举平以赅上去入,表中符号◇表示这个字的反切缺失。以下各表同此。)

谆部小韵代表(声母)②《笺注本切韵一》(少量不全)③《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二》⑤、⑥以《广韵》作为代表石分(滂母)◇◇普巾切屯(端母)陟倫反陟倫反陟綸切椿(透母)来力屯反来力屯反丑綸切 (定母)文倫反文倫反直綸切 (见母)◇居筠反居筠切(溪母)去倫反去倫反去倫切均(见母重纽)居春反居春反居匀切谆(精母)之纯反之纯反章倫切遵(照母)将倫反将倫反将倫切春(清母)昌辰月反昌辰月反昌辰月切逡(穿母)七旬反七旬反七倫切辰月(从母)食倫反食倫反食倫切尊鳥(床母)昨荀反昨匀反昨旬切荀(审母)相倫反相倫反相倫切纯(邪母)常倫反常倫反常倫切旬(禅母)详遵反详遵反详遵切斌贝(影母)于倫反于倫反于倫切筠(喻三)◇◇为斌贝切匀(喻四)羊倫反羊倫反羊倫切氵侖(来母)力屯反力屯反力辶屯切 (日母)如均反如均反如均切

先从横向的时间角度看,真韵中只有:频、陈、纫、等十个小韵代表字的反切下字有变化。这些变化其实都可以使用陈澧的反切系联法进行联系。从而说明这些小韵代表字的反切从从陆法言的《切韵》到宋代的《广韵》之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再从纵向的同韵书角度比较看,虽然每一纵列的反切下字没有完全一致,但通过系联,可发现都是统一的。因此可以得出真韵的小韵代表字的反切下字就是“邻”和“巾”,有两类是由于真韵是个重纽韵,反切下字可以分为两类。但总地说其切下字都说明真韵是个开口呼。

谆韵从横向角度看,虽然有:屯、椿、均等字的反切下字有不同,但通过系联,同样可以发现它们其实都与“伦”或“匀”字同一类,说明谆韵的小韵代表字的反切也基本没有变化。纵向的情况,通过系联,发现其反切下字:伦、屯、椿等,可以系联为“伦”和“匀”字,分两字的原因也是因为谆韵是个重纽韵。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谆韵是合口呼的字。

在这么多反切中,唯一比较不一样的是:“石分”字,这个字在较早的残卷中找不到,在《广韵》中,既收入真部也收入谆部。在真部中,与“彬”字同小韵。从其反切下字来看,应该归入真部。但大部分韵图都把它排列在谆韵中,从语音的角度考察,这个字入谆韵应该是误入。因为真谆韵是重纽韵,按照重纽的规律,重纽的唇音字归入开口,不归合口。所以,可以把这个例外排除。

4.演变

真部韵从《切韵》开始到宋代《广韵》,其小韵的反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真部的反切下字都是开口呼的字,谆部的反切下字都是合口呼的字,这两类从一开始就没有混同,就算是在没有把它们进行区分的早期残卷中也是如此。这种情况说明,其实从最早的《切韵》残卷开始,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两类的不同了,或者说实际语音中已经可以区别了,这同时也说明真部的字,不管在没有分化前还是在分化的《广韵》中,其读音没有变化。所以这种区别才能反映在切语上,只是当时没有更进一步把它们分化出来而已。

二、寒部的演变

本文重点比较了①、③以及⑤⑥⑦。

1.分韵和韵次

①的分韵与陆法言的《切韵》相同,寒韵里面包含桓韵字。③的分韵比陆书增加了两韵,但是寒韵里面仍然包含桓韵字。而⑤⑥⑦的分韵则更多了,已经把桓韵独立出来了,这点上与《广韵》相同了。在韵次上,寒韵在几种书中都排列在第二十四的位置上,而且都是排在痕韵和删韵的中间。

2.具体小韵和反切

在具体的小韵上,存在字数逐渐增加的趋势。①中包括寒韵总共144个韵字;③中总共210个;⑤⑥⑦的话,只能以《广韵》来推测了,《广韵》中寒部有112个韵字,桓部有192个。所以可见韵部收字是越来越多的。

3.反切下字比较

寒部小韵代表(声母)①《笺注本切韵一》③《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二》⑤、⑥、⑦以《广韵》作为代表单(端母)都寒反都寒反都寒切滩(透母)他单反他单反他干切土(定母)徒干反徒干反徒干切难(泥母)乃干反乃干反那干切干(见母)古寒反古寒反古寒切看(溪母)苦寒反苦寒反苦寒切豸干(疑母)◇牛翰反俄寒切餐(清母)◇◇七安切残(从母)昨干反昨干反昨干切 (心母)苏干反苏干反苏干切安(影母)乌寒反乌寒反乌寒切干頁(晓母)许安反许安反许干切寒(匣母)胡安反胡安反胡安切 (来母)落干反落干反落干切

桓部小韵代表(声母)①《笺注本切韵一》③《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二》⑤、⑥以《广韵》作为代表 (帮母)北潘反北潘反北潘切潘(滂母)普官反普官反普官切般木(并母)薄官反薄官反薄官切瞒(明母)武安反武安反毋官切端(端母)多官反多官反多官切湍(透母)他端反他端反他端切团(定母)度官反度官反度官切濡(泥母)◇◇乃官切官(见母)古丸反古丸反古丸切宽(溪母)苦官反苦官反苦官切山元(疑母)五丸反五丸反五丸切金贊(精母)借官反借官反借官切木夫夫贝(从母)在丸反在丸反在丸切酸(心母)素官反素丸反素官切剜(影母)◇一丸反一丸切欢(晓母)呼官反呼丸反呼官切桓(匣母)胡官反胡官反胡官切纟言纟金(来母)藩官藩落官反藩官切

先从横向比较,寒韵中,除了滩、干页的反切下字有变化,其它基本不变。说明寒韵字的反切从韵部分化前到分化后基本都是一致的,没有变化。再从纵向分析,寒韵字反切下字可以系联成同一个字,就是“安”,这是一个开口呼的韵。

桓韵中,各小韵反切也都基本没有变化,反切下字可以系联为一个“官”,这是一个合口的韵。唇音的情况比较特别,在开口的寒韵中没有唇音字,唇音的字都在合口。其中明母字瞒的反切下字由开口的安字,变成合口的官字。在这里是个很特殊的例子。关于唇音字的开合问题,历来就有很多研究,学者已经形成定论, 唇音字不分开合。比如杨剑桥先生认为, 如果原来的主元音是央后元音, 那唇音字总是跟着合口韵部走, 如果原来的主元音是前元音, 那唇音字总是跟着开口韵部走。[2]寒韵的主要元音是个舌面后元音,它的唇音字全部归入合口的桓韵。这个现象正好和学者们的结论相印证了。关于瞒字的这种变化,其实也是唇音不分开合的很好例证。由于唇音不分开合所以开口呼的字做反切下字和合口呼的字做反切下字皆可,早期的韵书没有开合分立的时候用开口呼的字做为其反切下字,到了《唐韵》、《广韵》把开合分立的时候,由于主元音是后元音,所以根据其它唇音字的做法,也把其归入合口呼,这才改切下字为合口呼的字,才造成这种不同。

4.演变

寒部和桓部的小韵代表字,在分化之前和分化以后,反切变化不大。其情况与真部十分相似。寒部的反切下字主要是干、寒这些开口的字。桓部的反切下字主要是潘、官这些合口的字。说明这些小韵在寒部和桓部分化以前,它们的反切下字用字已经不同,其实这时在口语中已经可以十分清楚地区分开了,只是早期韵书没有进行分立而已。

三、歌部的演变

本文重点比较了①、②、③、④以及⑤。

1.分韵和韵次

①、②的分韵与陆法言的《切韵》相同,歌韵里面包含戈韵字。③、④的分韵比陆书增加了两韵,但是歌韵里面仍然包含戈韵字。而⑤的分韵则更多了,已经把戈韵独立出来了,这点上与《广韵》相同了。在韵次上,歌韵在①中排列在下平声第七的位置上;而在③中,则放在平声三十四的位置;但是都是排在豪韵和麻韵的中间。只是到了④中,歌韵排在第三十九的位置,并且放在冥韵和佳韵的中间。这个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排序时把梗摄的一些韵插在了豪歌麻的中间,比如清韵、耕韵等。从语音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太科学的,这种排法打乱了正常的音韵顺序,所以后来的韵书比如《广韵》就没有采用这种排序了。

2.具体小韵和反切

在具体的小韵上,存在字数逐渐增加的趋势。①中包括歌韵总共126个韵字;②中总共183字;③中总共180个;④中总共203字;⑤⑥的话,只能以《广韵》来推测了,《广韵》中歌部有136个韵字,戈部有150个。所以可见韵部收字是越来越多的。

3.反切下字比较

不同声母的小韵在反切上的差异。列表如下:

歌韵先从横向比较,基本反切都没有变化,只有莪、蹉、何这三个小韵代表字的反切下字有变化,可以通过系联得到统一。从纵向看,每个时期的韵书中,哥韵的切下字大概就是:何、俄、哥、歌这几个。所以歌韵的反切下字可以统一为“何”字,这是一个开口呼的韵。

戈韵的情况稍微复杂点。首先是唇音字,戈韵情况跟桓韵相同。由于主要元音是后元音,所以唇音字都归入合口的戈韵。表现在反切上,就是切韵有比较多变化。比如帮母波韵,其切下字从早期的开口河字变为《广韵》时,已是合口的禾字了;这都跟前人所谓的唇音不分开合的理论不谋而合。所以这些不稳定的切下字,到了《广韵》时,已经统一为以禾和婆做切下字,完全归入了合口呼中。其次是舌音字,端透定泥几母的变化与唇音不同,除了时间最早的《笺注本切韵一》外,其它韵书的反切都是一致的。比如透母讠它字,其切下字经历了何—和—禾三个不同,这个现象说明在比较接近《切韵》的年代戈韵舌音字的开合还不稳定,或者说是正在变化的阶段,所以才出现混淆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变化越来与明显,因此切下字才固定下来变为合口的,而不再是混杂的了。到了《广韵》,舌音声母韵的切下字已经的合口的禾和戈了。除了这两组外,其它声母的戈韵字,基本都是以和、禾、过、戈作为切下字,这几个同样也是可以系联的,所以戈韵字的反切下字是“禾”字,这是一个合口呼。

歌部小韵代表(声母)①《笺注本切韵一》②《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一》③《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二》④《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⑤⑥以《广韵》作为代表多(端母)得何反得何反得何反得何反得何切佗(透母)讠乇何反讠乇何反讠乇何反讠乇何反讠乇何切驼(定母)徒何反徒何反徒何反徒何反徒何切那(泥母)诺何反诺何反诺何反诺何反诺何切歌(见母)古俄反古俄反古俄反古俄反古俄切珂(溪母)苦何反苦何反苦何反苦何反苦何切莪(疑母)五哥反五歌反五歌反五哥反五何切蹉(清母)七何反七何反七河反七何反七何切西差(从母)作何反昨何反昨何反昨何反昨何切娑(心母)素何反素何反◇素何反素何切阿(影母)乌何反乌何反乌何反乌何反乌何切诃(晓母)虎何反虎何反虎何反虎何反虎何切何(匣母)胡歌反韩柯反韩何反胡哥反胡歌切罗(来母)庐何反庐何反庐何反庐何反鲁何切

戈部小韵代表(声母)①《笺注本切韵一》②《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一》③《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二》④《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⑤⑥以《广韵》作为代表波(帮母)博河反博河反博何反博何反博禾切颇(滂母)滂河反滂河反滂何反滂何反滂禾切婆(并母)薄波反薄波反薄何反薄波反薄波切摩(明母)莫波反莫波反莫何反莫何反莫婆切阝朵(端母)丁戈反丁戈反丁戈反丁戈反于戈切言它(透母)吐何反吐和反◇吐禾反土禾切 (定母)徒何反徒和反徒和反徒禾反徒和切扌委(泥母)奴何反奴和反奴和反奴禾反奴禾切戈(见母)古和反古和反古和反古禾反古禾切科(溪母)苦和反苦和反苦和反苦禾反苦禾切讹(疑母)五和反五和反五和反五禾反五禾切亻坐(精母)◇子过反子过反子过反子过切 (清母)◇◇◇◇七戈切矬(从母)昨和反昨和反昨和反昨和反昨禾切莎(心母)苏禾反苏和反苏禾反苏禾反苏禾切倭(影母)乌和反乌和反乌和反乌禾反乌禾切和(匣母)胡过反胡过反胡过反胡过反户戈切赢(来母)落过反落过反落过反落过反落戈切

4.演变

大体上从时代早的版本到《广韵》歌韵和戈韵小韵代表字的反切变化都不是很大。歌部的反切下字主要是:何、俄、歌。戈部的反切下字主要是:禾、和、戈、过、婆。这种相同说明歌部和戈部在较早年代已经有区别了。说明这种演变不是突然产生的分化的。其演变的过程与真、寒二部相似。

四、结论

真、寒、歌三部都是从孙忄面《唐韵》天宝本中明确地一分为二。通过对真、寒、歌三部演变轨迹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这三部的韵字早在韵书把它们分化为两部时,其实在它们具体的小韵中已经表现出区别了,这种区别就显示在它们的反切下字上。基本上后来分化的韵部的反切下字都使用了合口的字,而另外的则使用开口的字。这种区别泾渭分明,在一系列的《切韵》残卷中种种相承。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1.反映了《切韵》的性质

早期《切韵》系残卷没有把它们进行分类,并不是它们没有区别,只是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介音,而它们的主要元音,也就是韵部中占主要位置的部分还是相同的。介音是区别也就是有没有合口的[u]。之所以把它们归并为一类,主要是受到古音的影响,在《切韵》序当中,有这么记载:“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舒缓。”[3]这一方面说明作者在编书时参考了更古代的韵书,那在分韵排字上一定会受到其影响;另一方面作者强调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所以必须除消舒缓,说明当时真、寒、歌三部中的开合分立,在南方方言中也许还是混合的,而一些北方方言已经区分很清楚了,但是古代的韵书中仍然是混合的,根据这些古代和南方的原因,作者们最后决定仍然把它们放在同一个韵中,但是在切语中却明明白白地开口字切开口字,合口字切合口字了,这些是时音的体现。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照顾到了古今南北的不同。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切韵》音系是综合古今南北的说法。

2.证明了唇音开合分类的原则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除了唇音以外,其它声母代表字都很规整。唇音字的例外问题,其实学者们很早就关注到了,经过几番的辩论,其结论基本已经确定,那就是唇音不分开合,至于归入哪一边,主要取决于主元音的前后。主元音在前的则归入开口,主元音在后的则归入合口。比如前文所述的寒韵和歌韵,早期韵书中,切下字的开合比较混乱,但无论是开口还是合口,到后来其唇音字都归入合口呼中,切下字也都变为合口字了。这与其它的研究成果正好可以相互验证说明。

此外,真部唇音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这是个重纽韵,其唇音有两套不同切下字。但等韵学家们早就发现了重纽韵的唇音字都是归入开口的规律。通过前面的分析也可以为重纽韵唇音从分不从合的特点做个证明。

[1]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台湾:学生书局,1994:935.

[2]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20.

[3]吴葆勤.宋本广韵 永禄本韵镜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仝小琳.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周祖谟.广韵校本 [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方孝岳.广韵韵图[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刘复,魏建功,罗常培.十韵汇编[G].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8]李国华.读《切韵》残卷[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4).

[责任编辑:黄儒敏]

2015-02-07

林琳(1981-),女,福建古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汉语音韵学。

H113.1

A

1007-9882(2015)02-0129-04

猜你喜欢

残卷韵书广韵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八尺龙 神超遥 苏轼《三马图赞》残卷相关问题
中国韵书的起源及发展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浅谈传统歌曲的押韵
俄藏西夏文《金光明经》卷二“分别三身品”残卷考释
俄藏西夏文《佛说瞻婆比丘经》残卷考
敦煌佛经残卷缀合释例
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