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策略探究
2015-06-30滕铭娟
滕铭娟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鼓励;
重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47—01
实践证明,强调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展现自主学习的最优化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尽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鼓励学生自主预习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应抓住课前预习的环节,鼓励学生自主预习,让他们自行设计预习的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内容去展开新课的预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1. 自主预习优势。首先,开展自主预习,避免以往教师布置,学生执行的被动局面。它是学生学习空间更广阔,自由度更大的一种作业模式,这种学习模式能缓解学生对学习的心理负担。其次,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兴趣更浓了,学生都期待着自己预习的作业能出现在教师的新课教学中,即使提出的疑问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也是非常高兴的事。再次,在新课穿插——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自主性预习让优等生更具发展空间,他们往往能对课文提出深刻见解,对文章主题的诠释更具个性,对其他学生有引领作用。自主性预习容易让后进生找到突破口,使他们通过关注字词句等较为基础的东西,借助工具书等对文章的内容、中心进行关注,可以说效果比硬性规定的预习作业要好得多。
二、抓住重点内容预习
通常意义上,教材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课文的层次结构,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所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都称得上重点,而这些重点往往也是教学难点。在预习时,先从识字、写字开始做起,再到“无障碍”阅读课文,最终弄清文章的脉络。在预习中,学生会时刻把工具书放在手边,及时查阅不会的生词或者词语意思,从而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学生在预习人教版《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文章的重点就在于司马光遇到掉入水缸里的小孩的反映,是像其他孩子那样碰到危险场面就惊慌失措地逃跑,还是稳如泰山、积极想出合理的办法把孩子救出来。另外,司马光救人的方式同样是重点,学生必须明确救人也要讲究方式和策略,在确保个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发挥聪明才智,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救人。
三、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教给学生“查、画、分、想、做”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
1. 查一查。预习课文时,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查字典识字,理解字、词义。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些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 画一画。学生在读中把不理解和理解不透的字、词、句、段画出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词句的意义。如,重点词下面画小圆点;重点句、句群用括号标出;总起句、总结句用单横线画出;不懂的词、句子可在其下面画上问号,并在旁边加上批注。
3. 分一分。划分段落,书写段意。在自然段前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意义段用双竖线分出,段意可直接写在书上。
4. 想一想。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把几个意义段的段意合起来归纳,可依据课后问题归纳,也可抓重点词、重点句归纳。学会找中心词、中心句,要注意课题,有些课题点明或暗含了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5. 做一做。对课文中的佳词、佳句、佳段,可摘抄、熟读、背诵。
读书的方法很多,但要因文而异,要善于指导学生去实践。开始要求不能太高,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对后进生可降低一些要求。通过逐步训练,使学生在预习中掌握读书的方法。
(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策略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2】GSG652)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