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初探
2015-06-30杨瑾
杨瑾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63—01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几种学习习惯。
一、 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专心倾听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教师长时间、多渠道培养和训练后得到的。在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就必须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
二、培养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很多方面受到影响。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至关重要。笔者是这样做的:刚开始,从预习开始,教师先给学生列好预习提纲,让他们按照要求进行预习,等学生熟练掌握预习技巧之后,鼓励学生自己预习。除了预习,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阅读课本。上课时还要设计专门的题目,检查学生阅读课本的效果。最后复习环节,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
三、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课堂中,教师要提供思考的材料,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等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学困生”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培养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钟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学生反映:“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笔者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学生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笔者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地记录下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五、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如,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笔者问:你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笔者接着说:“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