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服装工艺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2015-06-30刘香英
刘香英
摘 要:服装工艺是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承担学生服装制作技能的培养,对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和再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如何从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信息化、评价体系多维化四个方面进行课堂改革和尝试,提升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 服装工艺 教学改革
近年来,中职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但目前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质量并不高,就业稳定性较差,少数企业甚至不愿招聘中专生。原因是毕业生的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对接不上,进入企业后需要重新进行技能培训才能上岗。可见,服装工艺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笔者在此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服装工艺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实现项目化
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生产对接,因此应该是动态、不断变化的,传统工艺教材往往注重知识性、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知识点零散,同时,选取的款式典型缺乏现代感,不符合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心理,尤其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从视觉上就没有吸引力。再加上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多是机器操控训练和单一的缝制,枯燥乏味,学生体会到的是控制机器的挫败感,容易失去学习热情,对下一阶段成衣制作的学习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将知识点融入项目中,项目内容贴近生活,服务于企业生产,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完成项目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将第一章工艺基础知识设计成三个项目:走迷宫、实用抱枕、工艺包,融入手缝、机缝、熨烫等专业知识,覆盖了缝制方面的技能、技巧。在成衣制作上,依据企业生产订单,按照裙装、裤装、衬衫、女上装、男装等,将企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融入项目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制作技术而且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热情、成就感大大提高,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多样化
传统技能课的教学方法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讲解,学生倾听。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难免单一化、公式化,很难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背景。中职学生活泼好动、追求个性,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教学形式更受欢迎,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职学生的能力差别很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同一工艺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全部掌握,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选取一种重点掌握。分层教学还体现在作业处理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增加作业数量,精益求精;动手能力差的学生适当减少作业,注重质量,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让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采用项目教学,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项目,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经过项目分析、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成果展示等阶段,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學手段改革,实现信息化
服装工艺的操作过程比较繁琐,教师边讲边操作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否则便难以衔接到下一步操作,而且易产生精神疲劳,对自控力不强、活泼好动的中职学生来说不太现实,教学效果很难保证。传统、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用教学的需要,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影像、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结合直观教具,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课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并付诸教学实践,通过网络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测试,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重点,领会精髓,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可行性。
四、评价体系改革,实现多维化
服装工艺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成果评价在整个评价中是非常重要的,要积极引入企业行业评价指标,促进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教学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同时尽可能将教学评价延伸到课堂之外,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企业和家长参与。另外,要求同学将制作成品进行最佳的效果展示,利用手机拍成照片发到QQ空间或微信,吸引同学好友评一评、赞一赞(有时可能踩一踩),也是吸引第三方评价的一种手段。通过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习行为有了较大转变,责任心明显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服装工艺课程学习的信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张集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