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策略研究
2015-06-30冯丽华
冯丽华
摘 要:“学习共同体”是我国近几年教育部门较为关注的课题。对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说,实施“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水平发展,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目前在“学习共同体”模式的实施上,还缺乏完善的体系,其构建内容十分分散,缺乏完善的“学习共同体”体系。对此,本文根据中职生“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策略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中职生 共同体 运行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中的一部分,是指我国现阶段的面向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的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有着必然的联系。为了使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我国已有多所职业院校相继开展了“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围绕相同的学习任务而展开奋斗。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并通过“学习共同体”来实现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十分值得推广和应用。
一、我国“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上主要集中于区域教育的共同体上,针对城市与乡村等区域的教育进行针对性的实施,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我国的各个区域教育能够实现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区域在建设共同体,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并通过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有一些区域主要是针对不同领域如学校、企业、部门等多个领域建设共同体,以此促进各个领域的事业发展。
在“学习共同体”中,主要的建设内容是围绕教育方面,而建设共同体的任务则是由教师来完成。我国在假设共同体上,虽然有部分学校与教师讨论过该话题,但是整体实施缺乏有效策略,也缺乏相对完善的系统,因此“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还处于基础阶段,并且,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上,我国还未有明确的论及。
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意义
“学习共同体”与传统的课堂形式最大差异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完全按照学生的能力与专业所开展的,利用“学习共同体”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以课堂活动为主要载体的专业教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意义如下。
对教学来说,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开展教学课堂活动的主要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的阅读、思考、研究、实践等多个不同环节来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是围绕教学而展开的活动。而围绕“学习共同体”展开的活动,则范围会更加广泛,这是由于每个所参与的成员都不是为了同种特定的目标而组织在一起学习知识的,而是为了在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学习内容的相同引导所完成的学习过程。
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角色或身份,并且,每个人对相同知识内容的看法以及认同和心理活动都是具有较大差异的,但仍然要根据共同体的学习活动负责地完成学习过程,这些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已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成为了一种理念。通过组织当中的每个学习成员的不断学习,成员原本具有差异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知识水平等多个方面都在经历着群体差异化、个体差异化、思想差异化等过程。通过这些阶段的不断磨合,逐渐形成了群体共同的目标与知识体系,并让这些成员都具有了相似的文化知识水平,在群体各种观念的磨合下也逐渐成为了统一的观念,从个体化成为了群体化,在相处的同时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互动,从而消除群体之间的疏离感。
三、中职生“学习共同体”的运行策略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学习共同体”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使学生由“全面发展”调整为“专业发展”。
1.根据专业设定共同体目标
对于“学习共同体”来说,组织学生成为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就是设定共同的目标,通过设定共同目标,能够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能够为相同目标共同努力。
中职生的学习目标设定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进行设定,在确定专业后,再根据共同体学生成员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兴趣区域、学习方式等不同领域进行全面了解。在了解一定的信息后,根据共同体制定明确的目标,以此提高学生共同体之间的共同意识,排除因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兴趣区域、学习方式等不同领域所带来的差异感。
2.设定“学习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规范是约束共同体行为方式的重要准则。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来说,设定“学习共同体”行为规范是对共同体学生的再度评价,并通过不断的约束使共同体的每个成员能够遵循相同条件来完成学习过程,从而使共同体学生能够在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都达到相同的标准,通过这些外在条件与思维使学生能够共同的完成学习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每位成员都是带着相同的认知、身份、角色等不断的进步,并且对共同体团队中的各个差异个体逐渐感到认同,并且带着对团队的责任心来参与共同体学习中的不同活动,将其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形成了共同的理念,并对其理念有着相同认识。
3.确定共同体学习领域,准备学习资源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较强的实践学习过程。为了让计算机专业共同体有明确的教学领域,将网络学习领域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在确定之后共同体的组织人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准备学习资源。对计算机网络共同体的学习来说,共同体需要具备必备的公平条件,学习所用资源必须具备相同内容,使共同体学习的学习方式更符合规范。当共同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围绕某个教学难点或主题展开讨论与思考时,学生可以通过组织人提供的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过程。
4.开展“学习共同体”组织活动
活动是促进共同体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共同体组织人可根据专业课程内容来设定活动任务,让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在教学计算机专业中PS的软件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组织帮助其他操作不熟练的学生,协助共同体中其他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共同目标的同时有互相帮助的团结意识,合理地将传统教学团体中的小群体转变成大群体,并通过共同体组织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另外,为了激发共同体组织的共同进步,组织人可定期对共同体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日常协作方式进行评价,以此督促共同体学生共同成长。
四、小结
综上所述,运行中职生“学习共同体”需要明确“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意义,并根据构建意义来设定运行策略,考虑学生的角色、知识水平、学习方式、观念认知等多个范围来设定共同体目标、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准备学习资源等。中职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以及条件下,为相同的目标努力。通过共同体的运行,能够使学生都能获得力所能及的发展,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发挥专长,更好地发挥学生中“群”的作用,推动师生、生生关系和谐,建设和谐校园,有助于教師对学生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祁梅.提升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34).
[2]杜爱印.从合作走向成功——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目的及教学过程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1(5).
[3]杨廷楷.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3).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