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盗墓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2015-06-30刘嘉任
摘 要:网络盗墓小说融合惊悚、探险、穿越、灵异等多重元素书写盗墓故事,填补了网络类型小说的空白。小说运用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对中国古代史料典籍进行吸纳与加工,对中国墓葬文化进行增值与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
关键词:盗墓小说;传统文化;想象
网络盗墓小说是以盗墓故事为书写对象的小说,是由网络玄幻小说逐步发展分化而来的又一网络文学类别,代表作有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和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为更好地吸引读者,娱乐大众,网络盗墓小说不仅向好莱坞探险类电影汲取养料,同时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中国古代史料典籍进行吸纳与加工,对中国墓葬文化进行增值与改造,形成了自身的文学特色。
1 对古代史料典籍的吸纳加工
网络盗墓小说依靠大胆丰富的想象,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史料典籍和神话传说进行加工,在整体虚构的故事框架中融入了真实的材料,使人虚实难辨。《鬼吹灯》以“我”(胡八一)为第一人称,讲述了他与王胖子、Shirley楊三位盗墓者在20世纪60-80年代盗墓的诡异经历。小说共有八册,其中有三册分别依据《汉书·西域传》、《史记·西南夷传》和九到十七世纪古格王朝作为《精绝古城》、《云南虫谷》、《昆仑神宫》的源起,另外五册对地理上确实存在的古代大鱼脊骨建庙、大兴安岭鲜卑山洞、三峡地区、湖南沅陵县等地进行加工改造而写。胡八一等人发现古墓、揭开机关的方法则是参照中国传统的《周易》风水理论。《盗墓笔记》系列小说也是虚实结合,全书八部共九本,讲述了“我”(吴邪)在偶然得到一张战国帛书里找到一张古墓地图,随后与三叔、闷油瓶、胖子等人,经历了一系列恐怖、诡异的盗墓活动。南派三叔带领读者走过的西沙群岛外海、山东的七星鲁王宫、陕西秦岭、长白山的云顶天宫、青海青藏高原的塔木托、广西巴乃等,是作者依据丰富的想象对真实的环境进行神话性的处理,将故事的神秘性和历史性发挥到极致。南派三叔也将通晓的建筑学知识运用于小说创作,借主人公吴邪之口,向读者解说古墓中的建筑结构布局,既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又体现了古墓探秘的惊悚性。小说中出现的空中阁楼、沉船墓葬、水下村庄等也极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网络盗墓小说还将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注入文本中,例如《鬼吹灯之昆仑神宫》中的故事情节涉及到藏族格萨尔王的传说,《鬼吹灯之巫峡棺山》对后羿射日、空中楼阁、神笔马良、天河鹊桥相会等神话传说进行加工运用改造,既丰富了主人公探险过程的神奇遭遇,又对奇幻情境的存在给予了合理性的解释,使小说具有传奇性的同时又兼具现实性。跟《鬼吹灯》一样,《盗墓笔记》将怪异可怕的生物、奇门遁甲的层层机关、盗墓者的血腥死亡、专业而丰富的盗墓手段与诸多的古代神话传说相融合,集对现实的描述与想象的虚构于一体,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
2 对中国墓葬文化的增值改造
中国古代一直有着厚葬的风俗,以谋取钱财为目的的盗墓行为也因之相伴而生,厚葬成为诱发盗墓行为的根本原因。殷商之后,随着灵魂不灭、鬼神信仰的盛行,墓葬时不仅继续厚葬,而且还在墓上起封为坟。这种“树封”则为盗墓者树立了盗墓的目标。历史上的盗墓者各色人等皆有,从平民到官吏,从贵族到帝王。民间的盗墓一般比较隐蔽,官方的盗墓多明目张胆,三国时曹操曾为供应军需,特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之职,专司盗墓。《鬼吹灯》就在此基础上虚构了四个盗墓流派:发丘天官、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为了使这些流派更加逼真,不仅虚构了流派的名称,而且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虚构了四大盗墓体系的来历、流变、传说、盗墓手法,这些描述让人惊叹犹如盗墓的百科全书。其中四大盗墓流派以摸金派的技术含量最高,规矩也最多。“人点烛,鬼吹灯”是传说中摸金派的不传秘技,进入古墓之中先在东南角点燃一支蜡烛才能开棺,如果蜡烛熄灭,须迅速撤退,不可取一物。
历史上盗墓所用工具五花八门,从农业生产或日常生活用具等盗墓的代用工具,到分土剑、老鼠衣、螺旋铲、气死风灯、挑刀、撬杠、洛阳铲等盗墓专业工具。到了近代,更有先进的炸药、雷管、探底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鬼吹灯》等网络盗墓小说中就多次提到了盗墓工具洛阳铲。盗墓者要准确找到古墓的位置,除了知晓风水秘术,还要借助洛阳铲。网络盗墓小说除了涉及现实中的盗墓工具外,还虚构出专门对付“粽子”(发生尸变的尸体)的武器“黑驴蹄子”,张起灵的独门秘器“老闷宝血”等等。同时运用丰富想象力自创了大量的盗墓术语和专有名词,如尸煞(上尸体身的恶鬼)、倒斗(盗墓)、粽子(发生尸变的尸体)、摸金符(摸金校尉的护身符)、元良(对盗墓同行的尊称)等等。天下霸唱还虚构出许多闻所未闻的事物,霸王蝾螈、九层妖楼、飞天蜈蚣、幽灵冢、悬魂梯、幽灵血船、尸香魔芋等等,增强主人公探险旅程的神秘性,达到惊悚悬疑的效果。《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也使劲浑身解数,凭借肆意汪洋的想象力让读者见识了各种诡异恐怖之物,每一次“倒斗”都会遇到各种“粽子”、血尸、海猴子、尸胎、禁婆等,极力营造惊悚、恐怖的氛围,带给读者超强的感官刺激。
网络盗墓小说集对现实的描述与想象的虚构于一体,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中国古代史料典籍进行吸纳与加工,对中国墓葬文化进行增值与改造,在迎合市场需求、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吸收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婉莹.论《鬼吹灯》的艺术特色及其贡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40-42.
[2]袁武.略谈中国的盗墓小说[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6-121.
[3]陶东风.中国文学已进入装神弄鬼时代[J].当代文坛,2006(5):8-11.
作者简介:
刘嘉任(1982-),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党委宣传部编辑,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新闻采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