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2015-06-30马海军
马海军
【关键词】 生物教学;教学方法;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109—0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笔者认为,优化教学方法是很好的途径。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体会。
一、让第一节课深深吸引学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节高中生物课,就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上好第一节课,笔者是这样做的:不拘泥于课本,适时结合当地实际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定西是全国“药都”、“薯都”,因此,笔者提出了如何提高中药材和马铃薯的产量?如何快速大量培养马铃薯脱毒苗?我们定西干旱的生态环境能否得到有效改善等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根据教材、学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学,让学生失去对该科目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是这样做的:
1. 用趣闻轶事导入新课。例如,在上“遗传”第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在信中说:“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吗?”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议论纷纷。趁此时机,笔者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学生听得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巧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简化疑难问题。如,笔者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形象地比喻为“花生糕”:其中的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
3. 当“诗人型”的生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将生物学知识有机地和学生熟悉的古诗词结合起来,便于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生物现象的本质。如,笔者将跨膜运输中的自由扩散现象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
4. 借用歇后语、民谣、谚语、口诀、谐音帮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甲携来一本亮色书”。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减数分裂中联会可以说成是“有源(缘)千里来相会”,而有丝分裂则是有源(缘)无分,同源染色体分离则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总是要分开的。
5. 用比较法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 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笔者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会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 重点知识实验化。教师普遍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能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重要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7. 理论知识实际化。如,讲“无氧呼吸”时,笔者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痛。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