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物流专业建设思路
2015-06-30许祥鹏
许祥鹏
[摘 要]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改革与研究两个方面探讨了物流专业建设目标,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物流;专业建设;高职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2.124
1 专业建设目标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以“政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和“教学做”双平台为基础,依据物流人才培養的要求,密切关注企业需求,结合政府、企业各项资源配置,与政府、企业、中高职院校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全面推行工学结合的“三三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构建基于物流管理工作过程的三梯次构建的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工作项目为载体,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三三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指导思想,将高职三年培养分成三个培养模块,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工学交替教学模块、顶岗实习教学模块,分别通过三个阶段进行实施,而每个阶段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从基础到应用,逐步递进。充分考虑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化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建立适用不同类型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教学改革与研究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能力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校企合作共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等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建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长效机制,实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格局,研究、探索、总结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与方法,形成一批创新性科研成果。
2 专业建设思路
2.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1 教学模式创新
以物流工作项目为载体,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后,学生都将完成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的“课堂—实训中心—岗位”的轮替。在校内将完成基于任务导向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理仿真、软件模拟训练,完成从理论了解到感性认知的过渡。其后将按项目学习的内容,分批分阶段采用岗位体验、岗位实习、顶岗生产的教学手段,完成从感性认知到岗位验证、技能养成的过渡。完成学校和岗位的轮替、专业教师与实践专家的互动、工作过程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课堂与车间的统一、岗位与技能的一体。
2.1.2 授课内容和方式创新
改革学习项目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打破以往的学科建制,采用基于物流管理业务工作过程和物流管理任务驱动的学习项目制,按工作流程的需要,“配菜”式选择知识和技能的要点,而不是系统的理论传送。实际授课时,以项目能力和技能培养为核心归宿点,将课堂和车间、岗位有机结合起来,灵活选择授课地点和授课方式,并根据具体学习项目内容的不同,分项目选择不同的专业教师、企业一线员工、实践专家授课,也可采用组合方式——多名专兼教师同时的融合授课。
2.1.3 考评体系创新
与企业共建和工学结合相融合的学生考评体系。考评内容以基于任务导向的实践技能为主体,同时兼顾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考评方式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车间现场进行,也可在学生实习地实地进行考评,也可进行师生交互式的口头描述与对话考评。考评结束后,将向学生颁发由校、企双方共同评价、认证的实践经历证书,为其就业提供进一步的支撑。
在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的同时,优化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和资源,依托现有的2个实训室和物流综合实训中心,形成虚拟模拟、物理仿真、生产性实训“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架构,有效保证“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
2.2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2.2.1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物流管理与业务执行过程的课程体系,培养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掌握一定的系统、过程技能的物流人才。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物流管理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
2.2.2 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
推行“六定”实习管理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强化校外实践教学。学生的顶岗实习建立定人、定岗、定时间、定工作任务、定指导老师、定向的“六定”制度,细化实习管理,提高实习效果。成立由顶岗实习单位主要领导和系主任为组长的顶岗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办法,下达实习任务,确定考核标准。形成以企业岗位工作人员任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日常考核的“过程控制体系”。
具体做法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由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相互监控的顶岗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将实训教学大纲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节点,并根据这些任务节点制定出分别适合学生、学校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作业文本。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单位后,按照任务节点要求完成实训任务,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教师依据作业文本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由企业和学校联合签发“实践工作经历证书”。同时,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学生之间进行三方多向评价,相互监控,确保顶岗实训教学质量。
2.3 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2.3.1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与引进,大力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掌握本专业科技发展动态,提出专业中、长期发展思路及措施;主持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组织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能力;具有带领专业教学团队的能力。骨干教师有一定的企业技术服务经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技服务、社会培训能力;业务能力强,教学质量评价优秀,能够承担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工作;具有本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能力。
2.3.2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按照每位教师的发展方向,专业教师在两年内至少有两个月(新教师为半年)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践,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建立教师实践能力考核制度,要求教师承担生产性或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指导工作,并提供面向物流运输、配送、仓储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安排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尽快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达到学院“双师”素质标准。
2.3.3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将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引入学校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与企业合作,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并担任顶岗实习、采购、仓储、配送、报关、货代、物流信息处理等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兼职教师的培训,按每年5~10人的规模开展专项培训,用三年时间完成一个培训周期,以确保兼职教师队伍的质量和兼容性。
3 结 论
本文提出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路。其中教学模式创新包括教学模式创新、授课内容和方式创新、考评体系创新;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浩.高职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市场,2014(2): 119-121,128.
[2]李晓娜.江苏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专业建设联动发展关系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0-73.
[3]尧荣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S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