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体验内化导行
2015-06-30赵新梅
赵新梅
【摘 要】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多为学生设计一些体验活动,可以更好的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步提高道德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从游戏激趣、情境体验、探究交流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对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以期能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提供适宜的条件和空间,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生 品德与社会 活动化
一直以来,小学《品德与社会》一直沿袭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段程式演绎归纳观点的结论性道德教育模式,忽视了情感的动力因素,缺乏了教育活力。新课标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新课标的理性指导下,我们教师也应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为学生多设计一些体验活动,以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活动中扬童心、葆童贞、激童趣。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体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蕴含的儿童文化,也能为我们的德育课堂带来全新的生命力,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情感目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的指导策略略谈几点浅见,不正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游戏激趣,催生情感
小学生都是好动的,游戏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爱玩的天性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生活气息、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更易被学生接受,也能以玩促学,运用愉快的游戏方式收获“启智于动,怡情练志”之效。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祝你生日快乐》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前笔者了解到那天正好是班上XX同学的生日,于是笔者在新课的导入环节以生日游戏拉开教学帷幕:“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我们班上哪位小朋友的生日吗?”这一问让同学们都开始前后左右的打听起来,笔者顺势请XX同学头戴生肖头饰上场,并请了班上其它5位同学同台表演,同唱《生日快乐歌》,同时多媒体配乐并展示放礼花的情景,以轻松、温馨的氛围激起学生对过生日快乐情景的向往之情,再以“你也有过同样的快乐经历吗?”引导学生就“我的生日”“我的生日礼物”“我生日最想做的事”“我过生日最想对谁说什么话”等作一一表白。通过以游戏这一活动形式,为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同伴、关爱自己的父母,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传递友情、亲情,与他人共同分享生日的快乐而埋下情感的伏笔。
通过采用游戏导入,创设求知、求乐、共同享受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从教学一开始便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更好地完成本课情感与态度的教学目标,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体验,潜移默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目前所具备的已有生活经验,利用生活中典型、具体、生动的事例来作为课堂情境的教学呈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下面,笔者就三年级上册《同学之间》这一课为例,谈谈《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1.创设模拟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模拟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德价值的判断,更好的认知与明理。例如在《同学之间》这一课上,笔者以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二年级时的运动会照片,一时间,一幅幅充满温情回忆的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竞争的激烈与同学的齐心给力,同学们纷纷打开话匣:“我跑步时,啦啦队的加油声可响了”“我是负责运动员后勤保障工作的”“我当时不小心受伤了,是园园和体育委员搀扶我去保健室的”……片片回忆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诉说着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内心感受,有效唤起了学生对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关爱的美好向往。
2.设置问题情境。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营造出积极探究的氛围,使学生以探究者的角色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其内驱力,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提高学生的道德感知能力。例如,为了增强学生体谅、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笔者以多媒体向呈现了以下二组情境:上体育课时,同学壮壮和乐乐因为列队的原因而产生的摩擦,两人在课后互不搭理,形同陌路;中午就餐时,同学阳阳不小心把菜汤泼到了明明新买的球鞋上,两人发生矛盾而吵了起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看了这两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想?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寻求解决办法,说出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从而去体会人的感受是相互的,让学生明白美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相互间的理解和体谅。
3.提供现实情境。在学生的生活中,与小伙伴相处的事例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可以还原学生中较为常见且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这一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见贤思齐,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本课中,笔者出示了如下三个讨论题:(1)王红平时不爱将学习用品借给同学,有一次,她忘记带钢笔了,可谁也不借她,她该怎么办?请你帮王红出出主意。(2)张兰是个热心的同学,经常给同学讲题,同学不小心损坏了他的物品,他也没让同学赔偿,有人说他傻,你说他傻吗?(3)壮壮和乐乐是一对同桌,平时能互帮互助,有一次考试时,李雷有一道题不会,他想让小刚告诉他,小刚该怎么办?教学必须还原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和伙伴的真实事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和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
三、探究交流,彰显实效
探究式教学的答案是多样的,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改过去由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通过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探求,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各抒已见,实现角色转变,在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道德品质自觉升华、内化,使学生思维发挥达到更积极更理想的状态。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一课中,笔者在课上出示了这样一组图片,图片中方方同学正和牛牛同学在下棋,方方同学略显优势,但在关键时刻,牛牛同学悔棋了,方方发火,两人玩不下去了。笔者就此情境图引导思考:
师:牛牛同学为什么要悔棋?
生1:没看清,没想好,所以要悔棋。
生2:悔棋就是要重新走一步,知错就改,所以要悔棋。
生3:最关键一步悔棋,牛牛就能赢,所以要悔棋。
师:那么,方方同学又为什么要发火呢?
生4:下棋就是比输赢,悔棋就是一心想赢,打破了游戏规则,所以對方会生气。
生5:悔棋破坏了游戏规则,如果人人都可以悔棋,那游戏就没有兴趣,所以游戏就进行不下去了。
生6:都说落棋无悔,所以对方不准悔棋。
这时,笔者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然过渡到“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案例中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在生活中也应自觉遵守规则。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寻找生活中的规则”,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学校要遵守规则,比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在社会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交通规则,正下车要排队的规则等。在最后,笔者再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就正方“遵守法则不麻烦”、反方“遵守规则真麻烦”而展开激烈的争论,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规则,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
总之,活动化教学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高效课堂。与此同时,也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好品德课堂活动的频率和方式,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使品德课课堂真正“动之有效”,才能收获“踏雪无痕”之效,真正体现小课堂,大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丹.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品德与社会,2014(10)
【2】宋景丽.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