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形象解读
2015-06-30谢峤
摘要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成名作品,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儿子与情人》中对女性的心理进行了大胆透彻的探索与分析,其中对莫瑞尔太太这一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出了神话原型中“大母神”的典型特征,即同时兼具着创造性与毁灭性。本文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从“天使”与“魔鬼”两个方面解析《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 莫瑞尔太太 形象解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杰出的作家,他的创作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游记等等,他力求在作品中深入地探索人类的灵魂深处。在其小说作品中,劳伦斯大量运用露骨的语言,将情感与性爱描写得非常直白,这也一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猛烈的抨击与批评。《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代表作和成名作,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将人性中隐秘的恋母情结挖掘出来,深入分析了人物的个性心理,描述了各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以及情感纠葛。《儿子与情人》中的莫瑞尔太太是书中举足轻重的女性人物,小说将莫瑞尔太太典型的“大母神”形象深入地刻画了出来,“大母神”所具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的双重特征在莫瑞尔太太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 莫瑞爾太太之“天使”的形象
莫瑞尔太太与丈夫所出身的家庭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别,莫瑞尔太太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所受到的是严厉的家庭教育,而其丈夫则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矿工。丈夫的酗酒、懒惰,两个人的生活格格不入,长期下去使得莫瑞尔太太难以忍受。但一开始,莫瑞尔太太依然想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她努力将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努力想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此时的莫瑞尔太太充分展现出了她“大母神”中温柔与慈爱的一面。
1 莫瑞尔太太温柔好妻子的形象
格特鲁德·莫瑞尔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天真少女,虽然受着严苛的家庭管教以及宗教教义,但是她内省深沉的同时也渴望着美好的爱情。后来格特鲁德因为初恋情人的背叛,逐渐失去了对爱情的渴望,对男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但最终却因为一时冲动而嫁给了旷工瓦尔特·莫瑞尔。起初莫瑞尔夫妇的新婚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甜蜜的,在丈夫的眼中,莫瑞尔太太是温柔体贴的好妻子,在邻居看来,莫瑞尔太太是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她尽职尽责地为丈夫和孩子洗衣做饭,为家庭日夜操劳。当别人嘲笑她时,她忍受了所有的嘲笑与孤立,她可以在丈夫的身上寻求到一丝的安慰,但是好景不长,丈夫酗酒成性,只是满足于现状,而且在家庭以及房子的问题上撒谎。久而久之,莫瑞尔太太对丈夫失去了信心,她开始一点点地收回对丈夫的爱,夫妻两个人的分歧与矛盾日益加深。尽管如此,莫瑞尔太太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家庭,她依然尽职尽责,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依旧尽心地照顾着丈夫和孩子的生活起居。当丈夫受伤住院时,莫瑞尔太太不惜步行走数英里去医院照看他。作为妻子,莫瑞尔太太将家庭照顾得有条不紊,竭尽全力地扮演好自己妻子与母亲的角色。
2 莫瑞尔太太慈爱好母亲的形象
莫瑞尔太太在发现了丈夫的无能与谎言之后,对丈夫以及所有的男性都失去了信心,她感到彻底的失望,于是莫瑞尔太太便将所有的感情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她将孩子看作是自己全部的精神支撑,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莫瑞尔太太不惜忍受着贫穷又卑贱的生活。在二儿子还未出生之时,大儿子威廉是莫瑞尔太太最疼爱呵护的孩子,她将威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全,时时刻刻地嘘寒问暖,为了能够使威廉接受更好的教育,莫瑞尔太太利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使得威廉最终获得去伦敦工作的机会,这让莫瑞尔太太开心不已。但同时也使她感到悲伤,她不想让孩子离开她的身边,但为了孩子能够摆脱困境,她还是忍痛将威廉送上开往伦敦的列车。但最终,威廉因染病而不幸去世,这给莫瑞尔太太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二儿子保罗的降生是在莫瑞尔夫妇的关系降至冰点的时候,为了弥保罗生活中缺失的完整的父母爱,莫瑞尔太太将全部的感情转移到保罗身上,用自己全部的精力极力地补偿他、关心他。对待后来的幼子亚瑟和唯一的女儿安妮,莫瑞尔太太也是关爱之至。
作为一个母亲,莫瑞尔太太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责任,她尽力扮演好了女人的各类角色,但是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也正是由于莫瑞尔太太这种无私的母爱,最终使其演变成为了充满畸形与扭曲的母爱,她开始展现出“大母神”中邪恶的一面,给自己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带来了可怕的影响及后果。
二 莫瑞尔太太之“魔鬼”的形象
莫瑞尔太太在小说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女性角色,她在整个家庭中是精神支柱与核心人物,充分展现出了“大母神”中温柔、善良、慈爱与迷人的一面。同时她也是家庭成员崩溃与毁灭的根源,她深深地控制了儿子的生活与精神,使丈夫彻底地走向毁灭。
1 莫瑞尔太太对丈夫的打击与毁灭
莫瑞尔先生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矿工,年轻时候朝气蓬勃,是一个外表不错的小伙子,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莫瑞尔太太一时冲动嫁给了他。婚后才发现两个人的经济结构与文化背景都格格不入,长久以来便产生了许多尖锐的矛盾。起初莫瑞尔太太仍旧尽职尽责地想要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但是随着对丈夫行为的失望以及生活态度的巨大差异,莫瑞尔太太逐渐丧失了对丈夫的爱,她蔑视丈夫的懦弱与渺小,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不良的影响,不愿意孩子与丈夫过分的接触,但同时她又抱着一丝的希望,想要把丈夫改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她用清教式的方式与苛刻的标准要求并限制丈夫的行为,夫妻两人之间进行着一场可怕的搏斗。莫瑞尔先生由于长时间面对妻子的苛责与唠叨,便以酗酒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面对妻子的鄙视,他越发的自暴自弃,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时莫瑞尔先生在孩子心中的父亲形象也彻底毁灭,他在丧失了男性应有的尊严与家庭地位后,最终走向了堕落与毁灭。
2 莫瑞尔太太对大儿子威廉的干涉
莫瑞尔太太对儿子生活以及精神的深深控制,最终导致了整个家庭的分崩离析。莫瑞尔太太最初将自己的全部期望寄托到大儿子威廉的身上,甚至将威廉假想成自己理想中的丈夫,在儿子成长与前进的道路上,莫瑞尔太太强烈控制着儿子的精神与灵魂,她不惜一切地想要为威廉扫清所有前进的障碍,然而当威廉在事业与学业上取得成功的时候,莫瑞尔太太却表现出了更多的担心和妒忌,当威廉将要离开的时候,她的心开始变得绝望而害怕,于是她想方设法想要控制住威廉的灵魂。此外,莫瑞尔太太对威廉的女友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时常指责威廉的女友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过于自负。在莫瑞尔太太的内心深处,她害怕儿子离开自己,她想要让威廉永远留在身边。最终,威廉因母亲的控制与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而心力交瘁,死于肺炎。威廉的去世给莫瑞尔太太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在二儿子保罗出生后,莫瑞尔太太便又将全部的感情与精力转移到了保罗身上。她仍旧用同样的方式深深地控制着保罗的生活与精神,这也注定了悲剧的再次发生。
3 莫瑞尔太太对二儿子保罗的控制
威廉的死没有使莫瑞尔太太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反而使她加强了對保罗的控制,她害怕再次失去儿子,便想要紧紧地抓住保罗,使其局限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这种狭隘的控制不仅体现在保罗的生活与工作上,更体现在保罗的感情上。在保罗与第一个女朋友米莉安情投意合之时,莫瑞尔太太却极力地阻止两人的感情发展,最终导致了保罗与米莉安分手。后来,保罗遇到了克莱拉,一个有夫之妇的女人,在母亲的控制与强烈的干预之下,保罗与克莱拉的感情也无疾而终。保罗的感情一直难以摆脱母亲的控制,他一直活在母亲的掌控与阴影之下,这种畸形自私的母爱以及保罗的恋母情结最终导致了保罗的痛苦与分裂。在莫瑞尔太太去世之后,保罗终于摆脱了母亲的束缚,但他却越发地感到失落、迷茫与绝望,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4 小儿子亚瑟与女儿安妮
莫瑞尔太太的小儿子亚瑟与威廉和保罗有所不同,他从小便与父亲比较亲近,但后来随着父亲的年老以及懦弱,对父亲便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与抵制。同时他也受到了母亲或多或少的控制与影响,亚瑟的脾气开始变得狂躁与叛逆,他为了能够摆脱母亲的束缚,便迎娶了儿时的玩伴并远离家人。莫瑞尔太太唯一的女儿安妮,在小说中并没有占据太多的篇幅,甚至一些读者将其忽略,安妮作为母亲的影子而存在着,注定也成为了悲剧,她受到了母亲较大的影响,她崇拜母亲并时刻追随母亲,最终逐渐变成了母亲的影子,过着像母亲一样悲剧的人生。
三 莫瑞尔太太成为“大母神”的因素
莫瑞尔太太对丈夫日益疏远,并将丈夫在孩子心目中的父亲形象彻底毁灭,最终使丈夫走向更加堕落与失败的境况。莫瑞尔太太对儿子灵魂与精神近乎变态式的控制,最终使威廉与保罗成为了她理想的牺牲品,并使整个家庭在无形中走向了分崩离析,使整部小说变成了一个悲剧的故事。
莫瑞尔太太出生在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家庭,她在受到了爱情的打击后冲动嫁给了矿工莫瑞尔,然而甜蜜的婚姻生活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丈夫的谎言与相差甚远的生活态度使莫瑞尔太太丧失了对丈夫的爱,使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渐行渐远。婚姻的失败与生活的无望使莫瑞尔太太将感情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最终产生了近乎变态式的控制以及与儿子间畸形的情感。
在莫瑞尔太太的身上融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一面如天使般的温柔善良,另一面却又如恶魔般的邪恶与强势,她让人为之怜悯却又感到恐惧。她“大母神”的特性最终导致了个人以及整个家庭的悲剧,然而在这个悲剧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更深的原因,即莫瑞尔太太从小接受的严酷自律的宗教教义、唯利是图的意识形态、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以及令她彻底绝望的婚姻生活等,这些因素成为无形的推手,将莫瑞尔太太由一个充满幻想的纯真少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母神”。
四 结语
劳伦斯的作品洞察人类生命中最深层的领域,将人类的痛苦、危机、挣扎以及欢娱都生动细腻的描述出来。其中,《儿子与情人》作为劳伦斯的成名作,以独特的创作主题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文学史上难以磨灭的经典之作,劳伦斯在小说中将各个人物的心理以及灵魂深入地刻画出来,将一个充满慈爱性与毁灭性的女性形象莫瑞尔太太刻画细腻深刻,充分体现出了远古神话中典型的“大母神”特性。
参考文献:
[1] 王素青:《〈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的大母亲形象分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第12期。
[2] 陈新宇:《论〈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的“畸形”母爱》,《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6期。
[3] 王露霜:《劳伦斯早期生活的镜子——〈儿子与情人〉的自传性分析》,《文教资料》,2013年第28期。
[4] 普昆:《〈儿子与情人〉中保罗“恋母情结”的表现及成因探究》,《芒种》,2014年第5期。
[5] 陈慧晶:《从〈儿子与情人〉看劳伦斯的爱情观》,《作家》(下半月),2014年第22期。
[6] 邓晓洁:《解读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象征意象》,《语文建设》,2014年第2期。
[7] 李蓓、马飞:《对〈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解读》,《芒种》,2012年第8期。
[8] 李辉:《D·H·劳伦斯和他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芒种》,2013年第11期。
(谢峤,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