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发展中战略层面的五种关系

2015-06-29李志义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实力办学特色

李志义

摘  要:地方高校处于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底部,其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局。地方高校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需要正确认识、妥善解决。本文就地方高校发展中需要面临的五种战略层面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具体包括定位与发展的关系、资源与发展的关系、模式与发展的关系、特色与发展的关系、实力与发展的关系,主要涉及如何进行发展定位、如何开发和利用资源、如何选择发展模式、如何走特色发展道路以及如何增强发展实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途径、策略及后劲,如考虑不周或解决不力,学校发展就会停滞甚至走弯路。

关键词:地方高校;发展;战略

地方高校发展中要处理好多种关系,例如:定位与发展的关系、资源与发展的关系、模式与发展的关系、特色与发展的关系、实力与发展的关系、学科与专业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及学校与院系的关系等。其中,前五种是高校发展中战略层面的关系,后五种是战术层面的关系。本文主要针对前五种关系做一探讨,后五种关系将另文论述。

一、定位与发展的关系

所谓高校发展定位,是指其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并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

显然,定位就是顶层设计,它确定了高校发展的方向、目标与策略,回答的是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这样的大学这两个战略性问题。科学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如果方向不明、目标不清、路子不正,学校的发展就呈现“布朗效应”:局部效应不能形成总体效果。

高校发展定位涉及如下主要内容:

办学层次定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分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等。

办学类型定位。对于高校的分类,目前尚无官方规定,学者们也各持己见,其中认可度最高的为“生说”和“师说”两种。从人才培养类型(即“生说”)可将高校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三种类型[1];从师资结构(即“师说”)可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学校四种类型[2]。

发展目标定位。发展目标是高校在某个较长时期内生存发展中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造性思考。发展目标定位要能够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还要能反映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地位。

服务面向定位。服务面向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

发展策略定位。发展策略主要是指高校对其学科与专业以及其自身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包括发展什么学科和怎样发展学科、建设什么样专业和怎样建设专业以及学校突出什么职能和怎样突出职能等。

优势与特色定位。学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主要体现在学科和专业上。办学优势可体现于三方面:人无我有,因别人没有,无可比性,自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人有我强,这是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发展追求的目标,即形成绝对优势;人强我特,这是学科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策略, 即形成比较优势。当本校的办学优势与他校相比处于劣势时, 不可能用优势与他校竞争, 而只有办出特色,才可以弥补这种差距。

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普遍存在追求“高大全”的倾向。这种倾向具有两个驱动力:政绩驱动和资源驱动。只有“高大全”,才能在各种评估中有个好名次;有了“好名次”,学校就能“出彩”,领导才有“政绩”。“1个点(1个硕士点)胜过10个点(10个就业率百分点)”!这是一位地方高校校长的感慨。于是,就有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强势学科建设优势专业”、“在每个专业设立学科带头人”等,这些效仿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口号”。只有“高大全”,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采用划拨和竞争两种方式。后者常常以项目为载体,项目是 “评”出来的,而评的“指标”导向是 “高大全”,地方高校的“胃口”就这样被吊起来了。

地方高校目前处于两难境地:跟着“国家队”跑,明显“马力”不足;死心踏地得做好“地方”这篇文章,不仅自己于心不忍,而且别人也不会认可。于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在半空中,随“风”飘荡。

地方高校做“强”的文章,很难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做“特”的文章,一是盲目,二是困惑。盲目者不知道“特色”路在何方,困惑者上路后举步维艰。许多地方高校基本上是在“夹缝”中生存,他们想做的,也是其他院校甚至“国家队”想做的。“特色”所在,基本上是其他院校不想做的,或者是难以做到的。不想做的大家都不想做,做不到的大家都做不到。在种种束缚下,地方高校只能走别人走过的路,跟着“国家队”跑,去“与虎争食”。

二、资源与发展的关系

办学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推动高校发展的要素, 它是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高校能否得到发展, 发展的速度如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办学资源。要开发和用好资源,首先要认识资源。否则,就会“捧着金饭碗讨不上饭”。以下就这三方面做一简单讨论。

第一,要认识资源。根据资源存在的形态,可将高校的办学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根据资源存在的范围,可将其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下表给出了高校不同类别的办学资源。

表  高校办学资源

类别

名 称

主要内涵

类别

无形

资源

声誉资源

社会地位、影响力、感召力

内部

资源

文化资源

精神、信仰、理念、价值观

制度资源

管理制度

学术资源

学科、专业、学术成果、知识产权

有形

资源

物力资源

房屋、仪器设备、教学科研等物质条件

教师资源

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

学生资源

服务对象和生产的半成品、资金

财力资源

资金

外部

资源

校友资源

个人捐赠、社会关系、声誉价值

社会资源

资金、实物、实习基地、合作伙伴

政府资源

资金、项目、政策、实物

第二,要开发资源。地方高校开发外部资源的能力很有限,尤其是一些竞争性资源,地方高校往往是望尘莫及。固然,地方高校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其在争取和吸引外部资源时不具优势,但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紧迫感不足,也是不能有效“抢占”外部资源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些地方高校本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理念,“不哭不闹、不给不要”,把获取资源的渠道限定于政府常规拨款,不主动争取专项经费,更不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对于高校来讲,外部资源是取之不尽的,谁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外部资源,谁就会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抢占先机。争取外部资源不仅仅是高校书记、校长的职责,每个学校领导都要有这种意识,都要积极地争取;不仅仅是学校领导的职责,每个职能部门都应该和对应的国家、省、市部门建立良好关系,去争取支持、争取资源;不仅仅每个职能部门的职责,每个院系也要和对应的部门、社会机构去争取资源;不仅仅是每个院系职责,每位老师都要作为“主角”,在学校搭建的舞台上积极“唱戏”。地方高校教师在争取外部资源时往往自信心不足,不敢走出去,关起门来在自家窝里“抢蛋糕”。要获得外部资源,一定要“开门开窗”。打开门:走出去,在别人的“戏”中扮演角色 ;请进来,让“名角”为自己助演。打开窗:看出去,时时关注别人在做什么;看进来,让别人及时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要有“贪心”: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锅外的”。

地方高校往往会忽视内部资源的价值,缺乏开发和盘活内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高校不仅要管理好内部资源,更要善于“经营”内部资源,使其“增值”或“衍生”出更加丰富的资源。例如,教师与学生、学科与专业等,既是资源的消耗者,又是资源的创造者。引进一名高端人才(或团队)、培育一个高峰学科,需要高强度地投入资源,但由此会产出更大的资源。地方高校往往重视有形资源的价值,忽视无形资源的价值,因而忽视对它的开发和利用,使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地方高校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发和利用内部资源。第一,要精心打造声誉优势,充分发挥声誉资源的作用。第二,要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校园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每个教职工, 对置身于其中的每个人都会发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熏染上校园文化的品格。通过校园文化,也可以吸引和凝聚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师资。校园文化还可以鼓舞人、激励人,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第三,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资源的作用。制度创新的目标是通过全面的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第三,要用好资源。目前,高校在资源配置、使用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相对于企业来讲,高校的资源管理是粗放的。对于地方高校,资源短缺是一个普遍问题,但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资源浪费的现象也不少见。例如:在财力资源配置方面,资金统筹和计划管理的力度和有效性不强,缺乏完整、科学的预算约束机制与绩效考评制度;在物力资源配置方面,不能按学科、专业和人才规划为导向和依据进行配置,导致物不能尽其用,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在学术资源配置方面,由于一些地方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不够清晰、学科发展方向与特色不够明确、学术组织框架总体布局不尽合理,学科和专业“同质化”使学术资源在较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应该承担的“聚合”功能和“牵引”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与其他主体性资源和派生性资源难以形成合力等。为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地方高校要构建职能清晰、协同配套、统筹有力的内部资源管理体系;以教学科研的任务需求为资源配置的顶层指向,以任务需求满足程度为效益评价的关键指标,实现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以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效能为目标,建立健全高效运行的内部资源配置体制机制。

地方高校资源建设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上获取外部资源,尽最大努力保证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高校资源建设是一门学问,高校管理者必须精通这门学问。高校资源建设水平,是高校管理水平的直接反映。

三、模式与发展的关系

有两种典型的高校发展模式: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前者以规模扩展为特征,后者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地方高校在其发展道路上一般都要闯“三关”:换建、评估和更名。在这“三关”的牵动下,地方高校只能选择外延式发展模式。

20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跃跨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为这一跨越式发展做出主要贡献的,是位于高等教育金字塔底部的地方高校。这些高校扩招后的规模,已经大大超出了其拥有的办学条件的最大承受能力。

2003—2008年席卷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使地方高校的师生比从1:30以上降低到1:20以下,师资队伍规模一下子扩大了1.5倍以上。为了达到师生比、博士学位比例等评估硬指标,毕业研究生,尤其是博士毕业生成为地方高校争抢的对象。无论学什么专业、做什么研究,也不管需要什么专业、需要做什么,只要有学位,就是学校“急需”的“人才”。同样,为了仪器设备总值、图书资料等指标达标,甚至出现了“见什么买什么”和“有什么买什么”的状况。评估在促进“建设”的同时,给地方高校带来了两个严重问题。一是造成了资源配置的结构问题,尤其是师资队伍的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年龄“扎堆”,破坏了师资队伍的梯队结构;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只有硕士学位,个别为“水才”;专业之间师生比很不均衡,有的过度饱和,有的十分短缺;几乎占满了额定编制,后续引进人才缺乏空间等。二是高校的负债进一步加大,大量资金用于偿还贷款及利息,刚性支出捉襟见肘,基本上无暇顾及发展资金和教职工待遇的提高。

学院更名为大学,已成为一些地方高校“升格”的重要标志。为满足更名条件,扩大规模、增设硕士学科点和本科专业、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比例以及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便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突击提职,只看年限,不看水平;突击增设专业,只看能不能凑够申报条件,不看需不需要和能不能办好它;突击“戴博士帽”,将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送出去读博士学位,不管学的是哪个学科和何种研究方向。这种盲目扩张,使本来就很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和债务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无论是以规模扩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还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最终目的是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水平。地方高校以“三关”牵动的外延式发展,虽然造成了结构和债务两个突出问题,但毕竟对增强办学实力和提升办学水平做出了直接和间接贡献。由于质量是以一定规模为前提的,没有一定规模的质量,是没有效益的质量,这种质量对总体实力也不会有多大贡献。因此,对于某一个特定高校,存在一个最佳规模(也可称之为临界规模),在临界规模以内,外延发展与实力增强是正相关的;但当进一步扩张规模,使其超过临界规模时,外延发展与实力增强就变成了负相关。此时,外延发展不但不会使实力增强,反而会使其下降。此时,学校就被规模扩张拖垮了,学校发展处于“虚胖”状态。因此,地方高校一定要把握外延发展的时机与节奏,适时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使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得到协调发展。

地方高校如何走上内涵发展之路?这就需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高效益。按照国家规定的每万人学生规模需要885亩校园面积(理工科学校),可确定出学生总规模,再按1:18的师生比的要求可确定出专任教师规模。这是两个基本规模,学校的其他规模(例如专业、基建等)的确定,必须以这两个规模为依据。前已述及,外延式发展对学科、专业以及师资队伍结构造成了突出问题。结构问题不仅关系到质量的提升,而且也关系到办学效益。

四、特色与发展的关系

高校办学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性,尤其是最具个性的特点和亮点[3]。高校办学特色既可以反映学校办学的整体优势,也可以反映学校发展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独特风格。

地方高校发展为什么一定要强调特色?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生命线。有特色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实力,有实力就有发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于地方高校,只要有了特色,不“高”也“名”,不“深”也“灵”。打好“特色牌”,是地方高校的一种重要发展战略。地方高校基础比较薄弱、资源比较紧缺,采取“赶超战略”很难取胜,而采取“特色战略”就能争得发展的一席之地。因此,地方高校要坚持特色立校,开辟发展空间;坚持特色兴校,形成发展优势;坚持特色强校,确立声誉地位。特色是高校的魅力所在:办学有特色才能有导向力,理念有特色才能有精神力,专业有特色才能有发展力,环境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领导有特色才能有感召力,教师有特色才能有影响力,学生有特色才能有竞争力。

地方高校应该如何打造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必须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并具有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发展性和导向性。办学特色必须要有内涵,必须要有质量,必须要有文化,必须要有载体。办学特色的形成不可急功近利,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制定大学特色发展战略,应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打造办学特色,至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发展定位要有特色。地方高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既要确立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还必须对学校定位做出正确而科学的实践抉择。高校管理者必须要有战略眼光,善于从社会的全局确定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 特别要对同类型、同水平大学进行“同型比较”,在高等教育整体系统和同型比较中去考量自己学校的校情,选准学校所处的位置和发展空间,重点解决好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第二,学科建设要有特色。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虽具多样性,但最根本的还是办出学科特色。学科水平的高低,代表并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和地位。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因此,要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基础、特色、优势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定位,走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前者是“路子”,后者是“步子”。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特色抢占学科制高点。

第三,科学研究要有特色。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要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为区域或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服务,坚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定位展开。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从性质、内容、对象、方法、要求、目的和意义等方面,都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科学研究有所不同,主要是应用性的开发研究,而非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其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是围绕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展开的。同时,也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主要基于对高深学问的追求。

第四,人才培养要有特色。人才培养是高校基本和首要的职能,也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人才培养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社会竞争力,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注重人才培养的特色,是高校提升竞争力,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两方面,这取决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应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要努力构建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实践教学,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方案,形成完整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确实体现应用性特色。

第五,学校文化要有特色。办学特色内容丰富,如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人才特色等,但一所大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凝练学校的文化特色,除了要继承本校优秀文化传统外,还要结合时代特征,积极吸收外校优秀文化和借鉴社会主流文化,做到在互动中吸取精神“营养”,不断丰富本校办学思想的内涵,使办学特色更具鲜明的个性。凝练学校的文化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总结历史传统上,还要使这种文化和精神得到师生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进而转化为师生员工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思想和行为。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中,通过校风、学风、传统,逐渐积淀,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又将有力地推进办学特色的深化。培育体现办学特色的学校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五、实力与发展的关系

高校的办学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所谓硬实力,是指有形的实力要素,是看得见、摸得到的物质性力量,是可以计算的实力要素,一般情况下具有物质形态。所谓软实力,是指那些相对于硬实力存在的无形的实力要素,这些要素多以精神和智力形态存在,是不具备物质形态的难以计量的实力要素。

地方高校为什么要重视软实力建设?首先,软实力对硬实力具有内在支撑作用。硬实力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往往并不完全取决于硬实力本身,硬实力必须借助其内在的软实力支撑,才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并保持不断增强的趋势。其次,软实力对硬实力的提升具有“杠杆效应”。软实力作为一种以精神意识为主的资源,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对硬实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硬实力的“倍增器”,对硬实力发挥展示、放大和延伸的作用。最后,软实力对于长远发展具有“中轴”作用[4]。如果将高校比作一棵历经风雨的“大树”,我们看到的是它枝繁叶茂的体态和枝头累累的花果,而支撑起这一切的恰恰是掩映在枝叶当中看不见的树的主干。主干不断从大地吸取养分,使大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而没有主干的植物,只能长成贴地的藤蔓,即使再枝繁叶茂,也不可能巍然屹立,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那看不见的大树的“主干”,恰恰就是高校的软实力。

另一方面,高校软实力通过硬实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在高校硬实力向现实实力转化的过程中,软实力通过对其转化过程内在掌控,来实现自身的力量展示。高校软实力与硬实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系统。例如,高校校园基本建设、日常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日常管理等,表面看是硬实力因素居多,但与之相关的发展理念、教学模式、科研成果、管理经验等又具有显著的软实力特征,这些要素兼具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特征。高校软实力与硬实力以不同的作用方式,互相印证,螺旋上升,从而使每种实力的深处都有对方的实力因子在发挥作用。高校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这种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说明,高校软实力建设与硬实力建设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两者是“水中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换言之,高校不能脱离硬实力建设空谈软实力建设,也不能脱离软实力建设妄论硬实力建设。

地方高校应该如何加强软实力建设?首先,必须认识到软实力建设的价值,剖析软实力的存在形态,加大软实力建设投入,不断提升软实力在高校建设当中的影响“份额”,充分利用和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其次,要从战略的视角着手制定软实力发展远景规划,要用系统的软实力建设规划来支配高校硬实力建设规划的推进和实施,要避免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而丧失发展远景。再次,要重视每个软实力建设项目的战术性作用,最终达到战略与战术的完美结合,实现预期的建设和发展效果。最后,尤其要重视在学校所有建设行为及其过程中渗透软实力建设的思想要素,而不是仅仅通过软实力建设项目来提升软实力。

地方高校软实力建设至少应从如下四个层面展开[4]:

第一,思想层面的软实力。主要包括大学精神、教育品格、教育决策、教育变革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思想层面的软实力是高校软实力当中最为核心的构成要素,它决定着高校的教育精神与理性水平,决定着高校履行教育职责、推进教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可以说,只有具有思想层面软实力的高校,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而具有较强思想层面软实力及其形成机制的高校,才能不断取得发展和提升。

第二,文化层面的软实力。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特色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行为文化方面体现出来的文化层次与高度、活性与张力。文化层面的软实力是体现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创造组织的组织特性的实力。它反映着高校之所以作为高校的独特文化属性和文化风貌,并因此对受教育对象、社会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文化层面软实力,既是高校思想层面软实力的外化体现,也是高校组织活动和建设行为的层次升华。

第三,管理层面的软实力。主要包括高校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制度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水平和能力。管理层面的软实力是高校适应社会要求、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在服务性软实力,它为高校硬实力建设和思想文化层面软实力建设提供内在支撑。管理层面软实力,使高校具有适应现代竞争的有力武器。

第四,影响层面的软实力。主要包括高校社会贡献、校友资源、学校形象建设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影响层面的软实力,是高校最为直接的显性软实力,是高校一切积极因素反映在对外影响层面的总和。影响层面软实力状况,既是其内部建设合理性的有效检验,也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地位的现实反映。

六、结束语

如何进行发展定位、如何开发和利用资源、如何选择发展模式、如何走特色发展道路以及如何增强发展实力等,是地方高校在谋求发展时必须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的五个战略性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途径、策略及后劲,如考虑不周或解决不力,学校发展就会停滞甚至走弯路。地方高校要切忌盲目追求“高大全”,要把自己置身于高等教育系统和区域环境中,在充分分析自身及同类高校发展优劣势的基础上,做出准确定位。资源是地方高校发展的瓶颈。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资源特别是无形资源的价值,增强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提升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平。地方高校应尽快转变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之路,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高效益。地方高校要打好“特色牌”,采取特色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学校定位、学科、科研、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校园文化等特色。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价值,要从思想、文化、管理和影响等层面加强软实力建设。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董立平. 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 教育研究,2009(2):33-38 .

[2] 邹晓平. 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与分类框架[J]. 高教探索,2004(3):8-12.

[3] 李化树. 论大学办学特色[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2):75-83.

[4] 钟劲松. 地方高校软实力建设研究[MA].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责任编辑:李文玲]

猜你喜欢

实力办学特色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我们的搞怪实力,真的不容小觑
凭实力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