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创新
2015-06-29罗祖鑫
罗祖鑫
摘要:通过物理教学的改革,把人生哲学、德育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借助物理原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复杂的人生,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哲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53-02
引言:现在大部分学生觉得物理是一门枯燥且难学的科目,然而物理是一门以世间万物为认识、感知、研究的对象,以发现并建立物体、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运动和作用规律为目的的学科。我们要找出物理学和社会现象、人生行为的相似与相反之处,使物理学和人生哲学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转换为浅显易懂的语言运用于教学之中,通过物理与德育的渗透教学方法,使熟悉物理知识的学生能借助物理原理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认识复杂的人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生的道理,感受物理在我们身边的客观存在。让更多的学生走近物理、喜欢物理,不再觉得物理那么枯燥乏味和高深莫测。
一、物理教学现状
1、应试教育
仍有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在考试中取得比较高的分数,一味的灌输所谓的考试重点、难点。虽然分数是一个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标准,但是不应该忽略了教学本身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掌握知识的本质。一味的“填鸭”教学容易导致大部分学生上课的时候只留意老师讲了什么内容,可能要考什么,很少理会一堂课所教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2、教师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很多教学理念仍是传统的,缺乏创新意识。认为教育不就是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而我只要把书本上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就好了。很少在课堂上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学生的知识层面就很局限,视野得不到拓展,科学涵养没有得到熏陶。
3、学生
由于物理这门学科在八年级才开展教学,学生平时接触不多,不了解,缺乏足够的认识,初学之下大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觉得枯燥乏味,以至于丧失最初的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作业繁多,灌输性的堂课,很难让学生有时间与精力来调整学习压力,最后可能在学生眼里物理就是一门考试科目而已。
二、物理创新教育意义
1、新课标要求
2012年广西实施《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对教育有了新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教育只注重于传授知识的倾向,而忽略了学生作为“整体人”(完人)的发展。“整体人”(完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新课改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而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人文教育正适应这个要求。
2、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师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学生,他们的发展需要爱和关注。在教学中,不仅要关心学生要学到什么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学习时的感受,通过物理中加入德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与社会、自然、生活的情感。而不会因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隔断了学生与社会、自然、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融入物理知识这个载体,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心灵受到感染。让学生在“正能量”的驱动下,乐于学习。
3、物理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物理学与哲学可以说是同源,只不过随着物理学和哲学的发展,各自构建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才有了物理学和哲学的分科。在古希腊人看来,物理学就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名称就来自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后来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奠基之作,就叫做《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物理教材和知识中蕴含大量哲学知识,包含着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以及进行科学世界观观和人生观教育内容。因此,结合物理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科学道德等德育教育,是物理学本身的内在因素,也是物理教育自身所具备的德育功能,更是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三、教学实践探究
1、在少年宫还有小学开展的自然科学兴趣培训班
这阶段学生的物理知识比较局限,对物理没有多少认识,所以我们主要通过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诱导”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在讲解物理原理的时候融入人生哲学、德育教育,启发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有自己的认识与了解,旨在保持对物理某方面好奇心的同时调动兴趣。
为此,我们准备了很多浅显易懂、有趣的实验。例如:观察鸡蛋分别放在清水、盐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先提出问题,鸡蛋会不会浮在清水和盐水上面呢?这时,我们让他们保留好奇心,先让他们在底下讨论为什么,过会提问。一般下面会得出两个结论,部分认为鸡蛋都会下沉,不会浮起来;还有另一部分则认为鸡蛋浮在盐水上,沉于清水中。对于这个结果我们先不作评论。在实践这个小实验的时候(盐水的密度尽量要大),我们可以找两个小朋友上来操作体验,经过动手实践之后,显然学生会发现鸡蛋会在清水中下沉而浮在盐水上。如果有小朋友知道原因,就请他直接告诉其他同学,接着我们再总结原理——盐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所以鸡蛋会浮在上面。接着我们就可以说:“刚才有很多小朋友在下面说鸡蛋肯定会下沉的,怎么可能会浮在上面呢。虽然盐水跟清水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你们都没有亲自动手做过实验,就这么早下结论怎么可以呢,我们不能光看表面,我们要有根据的做出判断。这样我们就可以教育孩子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就对一件事妄下结论,要有依据地判断。
3.1 观察鸡蛋分别放在清水、盐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2、在中学的实践的实践主要分为课堂上和课堂外
(1)在中学课堂之上主要开展物理实验教学endprint
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物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单纯的把课本的内容讲课会让学生更加觉得物理这门学科枯燥,没有趣味。所以首先我们要在教学意识上告诉学生物理其实并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是一门具有相当科学趣味性的学科。其次上课时把教学相关的内容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联系起来阐释物理原理,让学生更加认识、了解物理知识,增加兴趣。此外,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物理公式、原理,我们可以联合科学名人的事迹来进行德育、自然人文哲学与知识的融合传授给学生。
比如:在上压强这门课时,我们可以由马德堡半球实验来进行物理知识与人生哲学、德育的融合教学。进行实验之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即使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原理,仍然会对实验结果产生怀疑。在进行实验时,可以请这部分怀疑的学生上来尝试用双手是否能拉开这两个半球。很显然在没有空气进入的时候,是很难用人力拉开的。这时教师再打开空气阀门,这儿就轻而易举分开两个半球了。我们在解释大气压强原理的时候就可以对学生教育道,大气压强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如果真有这么容易早在1654年由德国物理学家、时任马德堡市长奥托·冯·居里克就可以用马拉开了。接着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哲学、德育方面的教育,有时候蛮力是解决不了事情的,我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一针见血地做出有效的行动。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不可能,但是实践过的真理不能随便质疑,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3.2 马德堡半球实验
(2)课堂之下的辅导
在我们实习期间,我们发现在课后学生找我们问问题的时候,除了光解答怎么做之外,如果插入自己曾今的人生经历,得出的人生哲学道理。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会突然倍增,学习效果往往比较热情。
现在很多老师不重视在课后与学生交流,认为上完课了,我的任务就结束了,殊不知课后才是学生表现自己最真实一面的时候。由于男生与女生生理不同,需要注意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差异;与性格差异不同的学生也要注重交流的方式;不同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统一教学外,课外也要注重因材施教。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就必须在课后与学生多沟流交通,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方面的教育。
3、参加校级的教师技能大赛
在教师技能大赛这个平台上,很容易向老师和有志当老师的同学传达我们物理创新的意向。为此,我们在说课环节加入德育目标,讲课过程中适当地融入哲学、德育方面的道理,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来体现这一目标。
我们在讲《绝热膨胀》这么课时加入了压燃实验,为了提高成功率,特别用了纯度比较高的酒精来浸泡棉花。在现场请几位有意的同学上来操作,分别请他们用酒精处理过的棉花、未用酒精处理的棉花来体验。通过两者对比,很容易看出看出用酒精处理过的棉花,很容易被压燃。由此,我们很容易引出话题——做了准备的比没有准备的更易接近成功,当我们大家去做某一件事情时,不要因为简单而不重视,要想做好就必须做足准备工作。
3.3 参加校级的教师技能大赛的压燃实验
4、教学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
(1)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不能相兼顾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把德育教育加入课堂。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对课堂的把握力度不够。虽有一定效果,往往导致课堂节奏比较慢,原计划教学的物理知识相对不加入德育教育的课堂滞后。如何把物理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相融合,创造一个高效率的课堂,这个是我们的难点。
(2)对德育教育内容和知识之间关联性的把握不足。
由于我们以往只重视物理学科的研究,忽视了对哲学、人文教育精神等德育教育内容的学习。导致对部分德育教育内容理解不深刻,在与物理学知识相结合的时候给学生造成了牵强附会的感觉。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3)部分德育教育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心理。
在德育教育和物理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心理。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是不同的,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就应当运用不同的德育教育素材和方式。而我们最开始只注重德育教育内容和物理知识的相结合,忘记了课堂学生才是主体,我们应当注重他们的理解能力、心理活动,从而选择不同的德育教育素材和方式。
四、结论
通过道德理论与物理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物理变得通俗易懂、更能让学生接受,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接受到德育教育,德与智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且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指导老师:何燕和
参考文献:
[1]吴加澍.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07).
[2]谷雅慧.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课程.[J].教材.教法.2005(08)
[3]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4]张芳.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4.
[5]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