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6-29张玲李柳

亚太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学习心理历史教学

张玲 李柳

摘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比之前的理论更为全面和深刻。因此他的这种理论为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强化是许多历史教师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重要措施,培养学生的学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心理;强化理论;强化物;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49-02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一)强化的概念。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后起之秀,他既学习和吸收前人的思想,又超出了前人,创立了独特的行为学体系。斯金纳是操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者,而强化理论是其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在此之前桑代克、巴甫洛夫都曾提到过“强化”,但真正对强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研究的是斯金纳。斯金纳从操作性强化作用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观点出发,赋予强化以新的含义。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所谓一个操作得到加强,指的是某种反应得到强化,其出现的概率增加,即该操作行为更容易出现。

(二)强化的功能和作用。强化的主要作用就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的,人们可根据反馈的信息,主动适应环境刺激,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强化的分类。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而强化物与反应相联系。

1、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或称为积极强化)和负强化(或称为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与此相对的强化物是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正强化物,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时,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负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负强化物就是厌恶刺激,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初级强化与次级强化。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还可把强化划分为初级强化和次级强化。与此相对的强化物是初级强化物和次级强化物。初级强化物是未经训练就能增加行为频率的刺激,如食物、水等;增强行为的其他事件是条件性强化物或次级强化物,它们通过与已经受到强化的行为事件相联系而获得强化的力量,如口头表扬、肯定的面部表情、金星、奖章以及从事个体想要从事的工作的机会等。在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是次级强化物。

二、强化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斯金纳关于教学的理论。斯金纳强调,教学不只是讲述,所进行的教学应该是:当引起第一个反应时,就应该进行强化。这样就要求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认真注意以下两个重要问题:辨别刺激的选择和强化的使用。而影响具体事件作为强化而起作用的程度的因素:学生个体过去的强化历史、学生个体的全部技能、被个体继承下来的具体特征(包括心理能力和对某种强化的敏感性)。

斯金纳认为,要想使学习过程最有效,就必须做到:(1)要小步骤呈现要学习的信息;(2)给予学习者关于他们学习准确性(即在一次学习体验后,要告诉他们是否正确学会了信息)的快速反馈;(3)学习者能按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而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可以在两方面使用斯金纳的技术,一个是在课堂相互作用中适当地使用强化,一个是发展个性化的教学材料。

(二)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什么强化物感兴趣,在选择强化物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和心理承受能力。

1、初一历史教学。从整体上说,初一学生一般在12、13岁之间,活泼好动,喜欢新奇的事物,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感性思维占了主要地位,但思考问题的思路狭窄,理解力较差,历史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并非是陌生的新学科,在小学阶段,通过一些课本的学习,阅读课外的报刊书籍、看一些历史影视剧,对历史方面的知识有了点了解。因此对于初一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时重在趣味性,可选择一些口诀、歌谣、优惠券及免做作业牌等作为正强化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如在讲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争雄》时,可以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晋(赵魏韩)中间”的歌诀来帮助学生记忆战国七雄及他们的大体方位,作为强化物,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辨识。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等所有小组发言完后,给每个勇于发言的同学一个优惠券,告诉他们,集齐五个优待券,就可以获得一个免做作业牌,在遇到特殊情况不能交作业时,可使用此牌。优惠券、免做作业牌作为一种正强化物,可提高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2、初二历史教学。初二的学生思维由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开始转为理性的、抽象的、逻辑的思维,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历史学科已不陌生,学习习惯已逐渐养成,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已基本掌握,要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引发为学习历史的简介兴趣,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由趣味性转向知识性。在讲新课前的一天,提前让每个学生列出他们想知道的有关本课知识的问题,然后让课代表整理出一个问题表。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本课的学习。以八年级上册《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为例,如新疆是如何沦陷的、左宗棠是一个怎样的人、坎视频了解甲午战争的激烈程度、甲午战争中都有哪些民族英雄、在《马关条约》签订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让清政府同意签订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做一个左宗棠生平的简介、组织看电影《甲午大海战》的片段、讲一些有关李鸿章、《马关条约》的小故事等,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以后要勤于思考,这样可以强化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题的行为。同时问题表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正强化物,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endprint

3、初三历史教学。初三的学生与初一、初二的学生有所不同,经过两年的学习,阅历加深,心智也慢慢成熟,学习主动性增强,自学能力有所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理性思维逐渐上升,对一些历史事件有自己独立的看法。这一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知能力。以九年级上册《日本明治维新》为例,由于之前学过中国的戊戌变法,学生对变法改革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要明治维新、日本怎样进行维新、明治维新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然后教师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史料,让学生依据教材和提供的材料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样每个小组在必须完成任务的刺激下,讨论时态度会更加认真、积极,而最后的物质或精神性的奖励作为一种正强化物可以强化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三)在课堂中使用强化时的注意点。在历史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要经常播放一些视频,我认为播放视频的数量不宜过多,一般在1-2个左右比较合适,过多的话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在视频身上,而不是知识的学习。此外,有了一次看视频的机会,学生往往会要求每节课都看,这时教师可以许诺在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时才可以看,这样视频作为一个强化物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想要的行为常常不明智地受到了强化,一个教师可能是在做间隔式强化,一次侥幸就会使学生永远记住这个行为。学生认识到,如果他们一直恳求教师,教师就会最终答应他们的要求,所以强化时要注意:1、在教新知识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再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

总之,要正确认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中学历史教育的意义。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效应,所以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强化理论,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通过采取一些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还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强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课堂开展得更加灵活、生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整个历史教学就会变得更加有序。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厚桀.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邱莉.中学生认知与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美)Margaret E.Gredler著,张奇等译.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吴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1

[7]钟丽凤、傅蓉.新情境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的运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3(4)

[8]王颖.强化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2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心理历史教学
职业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与对策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公开课与常态课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技师层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