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学生工作应对研究
2015-06-29卓飞
卓飞
摘要:新媒体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也由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适应新媒体带来的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了解學生,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新媒体;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243-03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社会传媒由传统单向集中传递转为扁平化共享传递,IT技术浪潮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以及一支重要的队伍——思想政治辅导员。辅导员作为学校基层教育者与管理者,只有牢牢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努力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如何面对、认识、使用新媒体,完成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1]
2.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2.1平等与开放
互联网web2.0带来的平等性和开放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封闭,使得每个人由原来的单一信息接收者变为接收者与创造者的结合。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及时通讯的高速发展加剧了信息制造,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原有传统媒体的“声音”,使得人人可充当现场发布会的“记者”。
2.2交流上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
新媒体时代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接受中的单向性和被动型,实现全面的双向交流和适时互动。如果说互联网的web1.0时代仅仅对传统媒体的一种形式改变,那么Web2.0的就是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因为web2.0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任何人均可以对任何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观点,且是用即时、私密、高效的方式传播。这种适时的双向和互动使得个人的主体性大大加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创造力,同时也为新信息和新知识提供了宏大的生产群体和广泛空间。
2.3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
IT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具即时性和广泛性。现如今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网络带宽、数据存储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得人们在选择传播信息的途径上更加广泛高效。一段小视屏,一张过去只有摄影师才能拍出的图片,现如今人们通过手机APP软件处理,可以以及其低廉的成本分享至全世界,分享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文字,可以说是“有图有真相”。
2.4思想建构具有独立性和自由性
新媒体是“每个人都在面对所有”的时代,虽然使得个人的互动更加活跃,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泛,但是其基本前提仍然是个人自愿的开放性。该特性决定了个人思想的建立仍将保持独立与自由交互性,基于此使得在新媒体环境下建立个人思想的信誉和道德责任意识成为可能,进而实现正确引导个体交往。
3.新媒体对学生工作的影响
3.1弱化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但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复杂世界格局在短时间内将不会改变。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为了获得一个稳定、团结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意识形态的底线必须得到保证。新媒体以它的综合性、迅捷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其具备“无阻隔性,”能较容易规避传统的政府监管,极大地方便了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渗透和破坏,加剧了意识形态维护和控制的复杂性。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自然也成为敌对势力争取的重点对象,高校因此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政治任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上良芬混杂的信息,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一些人在网上发表的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议论易于产生某些思想混乱,敌对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煽动,可能影响高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2]如今,敌对势力常借助新媒体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通过新媒体的各种方式向其传播其自有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扬其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对于社会经验尚浅,政治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极其容易受到影响。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西方资产阶级奢侈浮华生活方式的崇尚,陷入高消费生活和享乐主义漩涡。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政治方向迷失,社会责任感淡化,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陷入拜金主义不能自拔。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3]
3.2去“权威化”
任何社会、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需要有“权威”的存在。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4]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队伍。传统媒体环境中,辅导员具备的信息优势、知识优势、思想政治理论优势以及多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使其具备较强的话语“权威”,这也是保障高校辅导员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然而,新媒体自有的“草根性”、“平民化”属性,使大学生受其影响,极大地动摇了高校辅导员话语的“权威。”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由从属关系进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平等的关系,使得学生在信息的劣势上不再明显,同时使得辅导员以前各种优势建立起来的话语“权威”正逐渐丧失。大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非常敏感,易于接受新事物,现如今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不再是像以前一样咨询辅导员,长期以往,随着辅导员话语权威性的降低,对于原有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深信不疑到将信将疑,从敬畏和仰视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到玩世不恭,甚至不屑一顾。高校辅导员话语“权威”,在新媒体“质疑一切”的氛围中遭遇极大的削弱。
3.3造成大学生虚拟与现实的冲突
新媒体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社会。然而,大学生在虚拟社会场域中发展并非可以没有限度和限制,“它仍然需要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在现实社会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反,如果离开现实社会,单纯的生活在虚拟社会,不但不能借助虚拟社会为人提供一切有利于人发展的条件,促进人的发展,反而将使人无法生存下去。因此,当下人的发展场域必然走向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交融的场域,即虚实交融”[5]。
然而,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大部分学生在处理虚拟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存在困难,导致行为异常,甚至失范,我们称这种行为统称为新媒体的异化行为。[6]
大学生常见的新媒体异化行为有四类。一是虚拟场景异化。新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能为用户提供更逼真的虚拟场景或情景,往往会给人一种超越时空和现实的体验,比如网络游戏。沉溺其中的一些学生,把虚拟场景满足的成就感当作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长期下去使得学生越来越不敢面对现实生活,最终疏远真实的现实世界。二是新媒体文化异化。新媒体文化充满异质,多元化,后现代、超现实等元素,其非主流的亚文化甚至反文化影响力不容小觑。受该文化影响的大学生,容易出现疏远,忽视必要的社会规范,诱发暴力、盗窃、网络色情、诈骗、诽谤、黑客等其他新媒体失范行为。更为严重的是,新媒体文化的异化会鼓动大学生的反叛情绪和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三是身份认同异化。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创造多个的虚拟角色或身份。由于没有物理隔离,自我认同的一致性将被破坏。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身份或多个角色的混乱而无法自拔,无法实现现实和虚拟的适应和转换,对现实中的身份认同造成严重影响,造成个性的错位、冲突,进而引发认同危机。四是符号互动异化。新媒体世界的符号虚拟性,使得其该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实质乃是符号互动,与真正的人际关系相比,这种虚拟的符号交往缺乏大量的信息和线索,也缺少大量真实的情感和感受。大学生如果沉迷于沟通的方式,因为其本质掩盖真实的社会关系,是象征性的互动,从长远来看将加强隔膜大学生和现实生活,表现出脱离现实,对社会和他人的麻木和冷漠,自闭和孤独的意愿和社会交往能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认知偏差和社会交往障碍的学生的经济衰退的现实。符号虚拟性的交往使得真实的社会关系被符号的互动关系所掩盖,如果大学生长期使用,依赖该交流方式,极容易增大现实与大学生的隔膜,造成对他人、社会的冷漠,对现实的逃避、孤僻以及对现实社会交往能力和意愿的减退,从而引发社会交往障碍和社会认知障碍。[7]
4.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应对之策
4.1增加教育内容在新媒体信息中的吸引力
加强对新媒体中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其核心是紧扣主题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关键是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手段,提升吸引力。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宣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理念,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运用新媒体超时空性的特征,积极创新教育内容的形式和呈现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引导学生总结,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重视新媒体图像,视频和音频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原则在新媒体中的运用,利用社会热点进行主题教育,同时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提升教育效果。在开展形式政策教育时,应突出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尽可能选择符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将学生需求与教学内容融合,实现教育客体的主体化,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4.2提高教育者媒介素养
教育者是教育的主导者,是教育中情感的传递者,是教育方法的设计者和规划者,是教育工作的研究者。要加强对新媒体及其衍生工具的学习和认知,熟练运用网络语言和网上舆情分析、引导技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8]。加强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是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第一,提高辅导员过滤不良信息的能力。提高过滤有害信息的能力,可以相对减少新媒体对意识形态、道德标准和职业精神的影响。辅导员应时刻检查和反省自身,提升过滤不良信息的能力和道德品质修养,端正工作态度,塑造正气人格。第二,要提升教育者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新媒体环境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格局是“主体—中介—主体”的模式,媒介素养教育旨在营造良好的中介环境,构建教育者与学生之间良好的生态系统,推动相互对话与协调[9]。辅导员应通过自己努力,主动了解新媒体技术,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以提高媒介素养,掌握在新媒体环境中引导学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为建立辅导员与学生、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第三,辅导员应加强新媒体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能力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为了保持与时俱进,辅导员必须学习新的媒介理论,增强研究能力,才能把握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找到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才能对在校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思想和行为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性。[10]新媒体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影响不仅是对当前,未来还将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始终顺势而动,应势而为,不断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紧跟理论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研究和实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却又润物无声,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11]
4.3提高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增強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意识,提升网络素养。第一,提升大学生对扇动信息的辨别力,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力以及对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免疫力。第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自我教育和影响他人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如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得教育客体主体化便能很好地主动影响他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起到了效果。第三,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包括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辅导员应该教育学生辩证看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和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避免新媒体异化行为;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和增强自控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规范互联网内容素养教育,加强网络相关的法律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岩.浅谈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创新[J].世纪桥,2013,(3):87-88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1页。
[3]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4-5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
[5]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6]覃欢,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建设研究》[D].思想政治教育,2-4,2014,6
[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75-79页。
[8]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2009,(10):5-9.
[9]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84-87.
[10]杨学玉等.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辅导员,2015,(2):35-38.
[11]杨学玉.新媒体时代的“近朱者赤”[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