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价值观引导研究

2015-06-29谈丹

亚太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创业教育

谈丹

摘要:创业教育作为我国九十年代兴起和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知识经济浪潮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扩展的新世纪,面临着新的变革转型期。创业教育作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学科,它的成败兴衰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传递给大学生们积极理性的创业精神、树立积极理性的创业价值观,是创业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新课题,而正确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引导正是创业教育实现新发展的关键要义。

关键词:创业教育;价值观引导;创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88-02

现代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霍勒斯·摩西建立青年商业社并开展的业余商业教育活动是创业教育的雏形。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创业教育已趋于科学合理,而它发展的专门化、社会化、普及化也基本实现。一般来说,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是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下经济结构和形势的变化,我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为我们解决就业困局提供了新思路,即如何利用高等教育这一平台,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创业教育之路。但在现阶段的摸索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起步慢、底子薄、路径窄”等短板,在教育开展过程中,政府、高校易出现的政策选择性偏差,都会导致学生在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上面临困惑、难于抉择。

一、创业教育价值观的内涵解读

(一)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高等教育在长久发展历史中,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教育价值体系,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开展和传授必然在其潜移默化中形成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从此意义上说,高校创业教育价值体系同高等教育传统理念有千丝万縷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源于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知识本位论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知识传授;而盛行于18至19世纪上半叶的个人本位论宣扬个体价值的实现,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任其自由发展;以及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社会本位论,从人与社会角度出发,认为个体不能孤立存在,他的存在依赖于社会,社会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和基础。这三种高等教育价值观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各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并非处于完全排斥分离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不同时代与社会学科理念,形成形形色色的教育价值理念和理论。创业教育的价值观也得以产生成熟。

(二)科学创业教育价值观的内涵

“知识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价值存在的目的、个人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石”,创业教育在同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中、在三种高等教育观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价值体系。创业教育并不等同于创造企业的教育,它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三要素。创业精神是动力、创业理论是前提、创业实践是基础,创业教育价值体系强调的是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通过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和理念,即理性的“创业精神”。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开始在其影响下,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科学转变,高校的人才教育取向不应仅为造就合格的就业者,更要向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创业者而努力。它反对割裂的、片面的突出某要素的地位,不认可肤浅的将通过创业获取单纯的社会利润和资源,满足个体利益需求的功利主义。使创业教育达到“回归人之‘本真的教育,激发出超越自我的主体性精神,实现个人的真正成长”①的价值归宿。

二、我国现阶段创业教育的发展缺陷及价值误区

自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序幕拉开后,在政府的引导和就业市场的驱动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十余年间得到一定发展,但仍处于摸索时期,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引发的价值误区值得我们思考。

(一)创业教育存在的发展缺陷

第一,不甚完善的教学和课程体系。很多高校都在针对创业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创新,但效果甚微。在全国范围内,大部分高校对创业教学体系的认知还不成熟,缺乏适应现实进行深化教学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游离于选修和辅助课程中,在学分制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创业学有着与心理学、哲学、管理学、等社会学科交叉共通的领域,但现实中,科学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往往简单的被经济学类或管理学类教材所取代,而创业教育课程更是基本停留在“走过场”的专题讲座层面。第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缺乏有效衔接。在高校学生激发了较高的创业热情和期望、接触到创业基本理论后,需要的是有计划有步骤的“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目前面临两个瓶颈:实践活动主要以创业设计竞赛为主,流于形式。虽然类似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锻炼创业技能,但却忽视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即“创业精神”及相关企业家素质的培育。另一个是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区的缺乏。高校因为缺乏资金、土地等资源无法合理的构建基地;再者政府和社会企业对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存在狭隘认知,缺少应有基金支持和优惠政策。第三,师资队伍结构欠合理。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多依靠经济学或管理学老师,缺乏接受过系统教育,具备综合知识素质的专门人才,针对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制度和机构也是凤毛麟角,亟待填补。

(二)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创业价值观误区

第一,“功利主义”的创业观。“功利主义”是创业教育中常见的一种价值取向。首先,大学生对创业有着很高的热情,但很少有人把创业作为一种源于理想的职业选择。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是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他们选择创业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工作岗位或生活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其次,大部分学生在创业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习惯性的将创业活动理解为具体的营销或经营项目,在创业中容易将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至于忽视相应的社会效益,甚至不惜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第二,“知行割裂”的创业观。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都充满着高涨的创业热情,但在处理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却容易把二者割裂,造成两个“极端”的出现。其一是急于实践。很多大学生过度信赖项目资金的支持和投入,疏于对基本商业知识的学习,眼高手低的选择项目,无法脚踏实地而产生浮躁心理,一旦因项目选择的方向有问题而经受了挫折,很容易令他们一蹶不振,丧失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其二是对实践的恐惧心理。由于实践基地的欠缺和实践体系的不科学设置,很多大学生在掌握一定创业理论后,对创业实践项目的选择、创业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创业前景的预测等难于掌控,同样丧失创业活动的主动性,使创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重新回归“就业者”的角色。第三,“随大流”的创业观。据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一份统一资料显示:2005年至今,基金会已投资的293家大学生企业中,有稳定销售、利润与一定发展前途的企业约有50家。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并不高。关键原因就是缺乏创新精神的“随大流”企业太多。

三、构建科学创业价值观平台的对策

面临发展中的瓶颈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偏差,创业教育的主体还需进一步梳理思路、改革方法、创新机制,通过政府、高校、社会企业等通力合作、互通有无,构建科学创业价值观的平台,对学生创业观加以疏通和引导。

(一)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

2011年6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立奠定理论依据,它应包括:实体职能化的创业教育教学机构,如创业教育学院、创业教育专家咨询组等;健全的选课学分制系统;有针对性和阶段性的创业教育方案和灵活的教学活动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在教学体系的指导下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性指创业教育必修课应从“创业精神”、“创业理论”、“创业实践”出发,以普及创业基本知识和树立“创业精神”为目标。灵活性指高校应完善和丰富课程设置,以形式多样的教学组合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创业奖励基金、接轨KAB②创业教育培训项目和“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挫折教育”、开设创业课题立项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创业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树立一种积极理性的创业价值取向。

(二)建立健全创业园基地

高校创业园基地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依托,它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活动和价值形成。纵观现阶段各高校的创业园基地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温州大学结合自身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创业资源,较早建立了创业园基地,并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创业园发展之路,以“商业精神”高于经济效益为培养模式。依托创业园基地,温州大学举办创业论坛,聘请温州知名企业家与创业学生面对面交流,提升他们的企业家意识;鼓励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民营企业、行业协会的调研,树立企业文化信念;针对特定学生群体,开办“创业先锋班”、“企业接班人培训班“,通过特色教育提高企业接班人综合创业素质,实现已有企业的再成长。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学生树立积极理性的创业价值取向需从充分发挥创业园基地基础性作用,所以全国范围内高校创业园资源亟待开发。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复杂学科,在创业教育师资选择中,我们同样需要多元化的师资力量,为樹立科学的创业价值观提供保障。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主要依靠渠道包括:挑选有经济学或管理学背景的专业老师,为学生系统传授企业基本知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专长,启发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完善独立人格、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等;依靠心理学老师,关注学生创业中的依赖、自卑、畏惧等心理问题,加强学生独立性、坚韧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心理品质培养;聘请校友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通过他们创业经历,树立通过创业培养自己“企业家精神”的价值体系等等。通过多元化师资体系构建,形成合力,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供有效支撑。

(四)树立大学生创业典型,塑造创业价值典范

大学生在创业中,容易出现各种价值观偏差。正面的成功案例对大学生创业活动中价值取向选择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女大学生钱晓燕受到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的启发,结合自身农业专业相关知识,萌发了创立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创意。她在老师和同学帮助下,在市郊租赁土地,种植蔬菜和玉米等农作物。经过两年的辛勤劳作,她把大片农场经过科学规划,开辟成“亲子农场”,供游客游览。她自主创业,摈弃“等、靠、要”的思想;吃苦创业,白手起家勤勉自强;科学创业,将所学农业知识运用实践,学以致用;创新创业,大胆摸索,把握市场新信息,走出一条农业商贸化的新路。钱晓燕的创业事迹被很多充满创业热情的大学生所熟知,也为他们寻找积极理性的创业价值取向树立方向。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甚至挑战要多与机遇。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整合优化好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创业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科学创业观的指引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前景定会更加光明。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②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培训项目,是联合国劳工组织与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的国际创业教育合作项目,目前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展,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小洲,夏晓舟.创业教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占宝.充分发展:教育价值的新视域[J].江苏高教.2007.

[4]冯建军.现代教育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孔令十.论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追求及平台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234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创业教育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创业精神融入百年党史教育的路径研究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