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巧用成语故事的策略探析
2015-06-29许桂治
许桂治
摘要:为更好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穿插成语故事讲解,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扎实掌握历史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运用成语故事的主要做法,以期为历史课程教改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成语故事;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66-01
举世闻名、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和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是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富有深刻含义的中国成语故事又尤为能够使每一个当代人记忆犹新、朗朗上口。从一个成语中,总能学习到一段历史,这为初中历史课堂带来了运用成语故事教学的有益启示。事实上,在包罗万象、内容复杂的历史知识面前,13至15岁的初中学生常常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但他们常怀有一颗好奇、向上的心,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而且不少成语蕴含有丰富的历史典故,具有很高的教学意义,历史教师若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巧用,必能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复杂的史实、概念和规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显著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成语故事的主要做法,以期为历史课程教改提供借鉴和思考。
1.合理运用成语故事以丰富历史课程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要使成语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应当在历史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中科学选择相关度更高的成语,并巧妙衔接。
课前,教师先结合实际教学搜索和查询相关的成语,并从初中生实际特点出发,确定若干个成语,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引入记录,以教学“商鞅变法”为例,笔者通过“立木为信”这一成语引出本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西周灭亡》一课我们已经学完,同学们对‘烽火戏诸侯的成语是怎么理解的呢?”随后,同学们围绕这一成语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讨论。
课中,教师则要注重挖掘所引用成语的具体内涵,并结合一些典故,让学生分组讨论。仍以“商鞅变法”一课为例,笔者先介绍了商鞅变法“立木为信”的历史事实,然后向学生详细解读了“烽火戏诸侯成语”的历史故事:在与商鞅通过“立木为信”取得变法成功的地方,生活在商鞅之前的周幽王与宠妃褒姒演绎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当时,幽王为博得宠妃的一个笑脸,想到利用点烽火的“妙招”。他下令士兵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点起烽火。大家知道,在古代,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烽火一点燃意味着有外敌入侵,这时诸侯必须前来救驾。所以,一开始,诸侯们见到烽火,立刻率领兵将迅速赶到。结果,到了都城,诸侯们看到事实却非如此,而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的花招,就愤然离去了。这招还真起了作用,褒姒看到诸侯们被戏弄后手足无措、气急败坏的样子后开心地笑了。五年以后,西夷犬戎大举攻周,幽王再次下令燃起烽火时,诸侯们已然对此不会再“上当”,任凭烽火不断就是不去救援。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于是,得出结论:商鞅立木为信,因为百姓们对其建立基本的信任,对于商鞅的变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群众基础。新法的实施也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周幽王不讲信用,自取其辱,身死国亡。两者一对比,学生通过学习成语再学习到历史,还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君无戏言,诚信对于国家兴衰存亡十分宝贵。
课后,教师则在可以引导学生學习更多与课堂有关的成语典故,并安排学生上台讲解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例如,与“诚信”的有关成语,如一诺千金、抱诚守真、赤诚相待、“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
2.巧用成语故事以提高历史考前复习效果
初中历史课堂本应是欢乐、愉悦的,但考试总是会使学生们很纠结。成语语言精炼、生动形象,在考前复习阶段运用成语故事则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串联起各个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和增强记忆。
例如,可运用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功败垂成”四个成语帮助学生复习淝水之战的知识点。先看“投鞭断流”。淝水之战前,前秦皇帝符坚面对兵强马壮的军队说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意指前秦人马多、兵力足,虽有夸张之意,但也反映出了符坚的骄横狂妄。再说“草木皆兵”。双方对阵时,符坚登城看到东晋齐整的部队和精良的将士后,又望八公山上草木似人形,以为那是东晋的军队,便说:“此亦勃敌也,何谓少乎?”从中又可看出符坚惊慌时刻的疑神疑鬼表现。然后是“风声鹤唳”。秦军在淝水之战中一片溃败,兵器和盔甲被随意丢弃,现场一片混乱,不计其数的士兵因自相践踏而死。而侥幸从晋军追击逃脱的士兵在溃退途中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晋军在后头,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这一成语表现出来败军的狼狈样。最后看“功败垂成”。晋军取得淝水之战大胜后,东晋大将谢玄乘胜追击,收复了北方的大片领土,就快统一北方时,东晋皇帝听信谗言令其收兵驻守淮阴,统一北方未遂,给人以惋惜之意。从这四个成语中,可以引出“淝水之战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挖掘成语历史典故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学历史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课程。然而,仅凭简单的说教很难给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好效果,在历史课堂恰到好处、有意识地运用有关成语典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独自用心去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华,从而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例如,世人广泛传诵的爱国人士成语典故有:勾践的“卧薪尝胆”、蔺相如“怒发冲冠、完璧归赵”、刘琨“枕戈待旦”、岳飞“精忠报国”、辛弃疾“大材小用”、戚继光“驱逐倭寇”……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所处的时代和所属的阶级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满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集中体现出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历史学习的目标,成语故事引入课堂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实践表明,历史知识教学和成语学习完全可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相得益彰,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成语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解,形成自身的历史概念,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成语典故教学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灵感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学习成语典故中喜欢上历史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毓元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华剑.浅谈新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年7期.
[2]张静等.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