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本教学方式,给予温暖人文关怀
2015-06-29邱平
邱平
【摘要】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新修订课标中明显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课程观,强调了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充满情感、关注自主、强调开放、联系生活、注重生存、着眼发展的人文课堂。笔者结合卓越课堂的建设,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营造温馨课堂氛围,做到以人为本,快乐学习,促使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文素养共同提高。
【关键词】人文课堂 教学方法 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2-01
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主张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教育应该培养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从而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给学生营造自由和开放的空间,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构建小学人文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探寻中,我们根据“新课程背景下人文课堂应具备的特征”和”我校课堂现状情况分析”,制定了“课堂人文性呈现目标”和“人文课堂‘教师四要四不要、‘学生四允许”,并积极实践于课堂教学中,抓住课堂上的德育生成契机,及时向学生渗透人文教育,并总结出了一些渗透的方法,促使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文素养共同提高。
一、重点词句品读法
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总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而一篇具有人文内涵的好文章,总是在关键的词句中画龙点睛,含义深刻,这就需要我们去细细品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如教学语文课《韦德的心愿》时,老师抓住描写韦德语言、表情等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学生在此过程中为韦德的纯洁善良而感动,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教学音乐课《摇船调》时,老师能通过抓歌中词语“圆圆”引导学生体会台湾与大陆虽隔海相望,但长久分离,然后用歌声来表达出对台湾的思念之情,教育孩子热爱祖国,明白海峡两岸是一家,渗透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思想。
二、情感升华练笔法
俗话说:“情动而辞发”,人在受到触动或感动时,情感最容易升华。这时,在课堂上加入小练笔,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有一吐为快的心理,或许某一天,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在上述语文课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了韦德的心愿后,及时抛出这样的练笔:假如你现在有一个心愿,你打算怎样做?学生们写出的心愿各不相同,每一个心愿都闪烁着人性美好的光芒。
三、信息技术辅教法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多样而丰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语文课《暴风雨的启示》时,老师在让学生闭眼想象暴风雨之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再请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读文批注,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交流朗读,在学生已有感知的基础上,适时插入一段美丽的音画视频让学生欣赏,使暴风雨后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直观形象抵达学生心灵,同时也为体会后面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了铺垫,人文教育渗透得很好。
四、数学文化解读法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提升。新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如:向学生介绍了“+”、“-”、“×”的由来,介绍 “分数的表示法”等等,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介绍二千多年前的“竹木简口诀” 、算盘、《九章算术》的问世,祖冲之、高斯、华罗庚等伟大数学家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和祖国的伟大成就,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先人的聪明与智慧,同时会不自觉地被数学家那种大胆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所感染,被数学家们那种坚持不懈的工作热情所感动,从而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意志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五、合作探究体验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领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如:教学《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时,通过观察、研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践,让学生上台板书,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同时注重让学生质疑,小老师解答,实现生生互动。在处理“森林餐厅中35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一题时,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学生汇报了三种解题策略,并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个研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交流,相得益彰,朴实而扎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主体地位创建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在执教英语课《Ask the way》时,教师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还有的“Ask the W.C.”,气氛特别活跃。郭老师还把学生表演的视频拍下来,放给学生看,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德育契机捕捉法
研究中,教师们除了结合教材人文内容积极渗透人文教育外,还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人文(德育)生成契机,及时渗透人文教育。如在上数学课《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教师引入课题后大屏幕出示公园赏花图,请学生说看到的信息,学生发现了很多数学信息,而一位小女孩发现了标有“请勿采摘”的告示牌,老师及时捕捉这一德育契机,渗透人文教育,提示学生赏花时不能随便摘花,要做一个讲文明,有公德的孩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随时提醒学生的坐姿、用眼卫生等,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历练和耳濡目染,并且自觉内化成自己的良好行为。在新课改理论和“卓越课堂”九大行动计划指导下,我们将不断深化“人文课堂”理念,整体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使其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在课堂上更加注重人性的发扬,更加着眼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更加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上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平等,人文素养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新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