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古典园林历史沿革初探

2015-06-28方舒丽俞益武

中国城市林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吴兴湖州园林

章 琳 孟 勐 方舒丽 王 欣 俞益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临安 311300

湖州是一座具有2 300 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园林为江南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童雋在《江南园林志》中言: “宋时江南园林,萃于吴兴(湖州古称)[1]”,然而对湖州园林的研究与“三吴”中的苏州、绍兴相比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现有研究多从南宋遗民周密《吴兴园林记》[2]记述的内容来管窥当时湖州私园,缺乏对湖州园林历史发展更为全面的研究。本文试图结合文献古籍和实地调研将湖州园林的兴起、发展与衰落作一次梳理,作为对江南古代园林史的补充,也为湖州园林发展研究提供历史信息。

1 湖州传统园林的起源

湖州的园林史与湖州城建制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现湖州城址始于秦末,项羽部队在苕溪交汇处的江渚汇东北筑子城。据记载,项王城“周一里三百六十七步,东西二百三十七步,南北一百三十六步……子城濠分霅溪支流自两平桥入[3]”,即为湖州府城雏形。之后三国吴孙皓始设湖州郡治,东晋时郭璞在外围筑“罗城”。据现代考古证明,子城范围成为此后2 000 余年湖州的政治中心,为郡、州、路、府衙署的所在地[4]。 《南史·沈麟士传》载:“征北张永为吴兴守,请麟士入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即戴安道游吴兴因古墓为山池也,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在南齐时湖州郡守就开始关注府衙的园林艺术建设,并以古墓为假山,再开凿水池,成为官吏待客、游观之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风流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们对自然的审美开始转变。绍兴、苏州等地区的庄园别墅兴起,并逐步将这种思想带入湖州。“灵运尝居吴兴,故宅在城东谢村,名曰谢墅[5]。”“九年,东乡君(谢灵运堂叔)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又会稽、吴兴、琅邪诸处。[6]”当时谢氏家族家产丰厚,又巧于经营,以会稽(绍兴)为中心,在湖州等多地拥有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具山水园林的世族庄园[7]。

2 湖州传统园林的发展期

到了唐朝,湖州别业园林开始兴盛发展。与世族庄园不同,园林别业以居住和游乐为目的,于山清水秀之地建造,将住宅、园林与山林融为一体,寄托园主人的感情理想。湖州城四面环水,有“水晶宫”的美誉[8]。湖州的园林别业亦大多与水相伴,水亭、钓台等景观设置较为常见。例如,许氏溪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陆羽的青塘别业“身关白云多,门占春山尽,最赏无事心,篱边钓溪近”;韦长史山居“明日鳜鱼何处钓,门前春水似沧浪”。唐代经济繁荣,湖州的地方官员热衷于建造风景建筑,数量之多一时成为佳话。唐代诗人好登高远眺,赋诗吟唱。当时的郡城内先后有10 座观景楼闻名于世,各名为“消暑、会景、明月、清风、卞苍、赏春、望阙、玩景、映溪、照霞[9]”,为一郡伟观、登览的胜地。杜牧的《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杨汉公的《登郡中消暑楼寄东川汝士》等即歌咏于此。在唐代国富民足的背景之下,湖州郡守优游闲适,好集会雅宴。颜真卿、杜牧、杨汉公等都曾出任湖州,在此留下“韵海楼”“碧澜堂” “白蘋洲五亭”等园林佳作。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记》载:“(杨汉公)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白居易因羡慕杨汉公的白蘋洲五亭美景,将它比喻为神话中的盛境。

3 湖州传统园林的全盛期

到了宋代,文人雅士逐渐进入城市居宅。随着建造技艺的日渐成熟,园林内的建筑逐渐增多。尤其是宋室南渡后,首都临安的诸多公卿大夫沉湎于清秀山水和歌舞升平之中,热衷在周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宅造园。湖州因毗邻首都临安,多有赵氏贵族豪门且经济富庶而迎来造园高峰,湖州私家园林建设达到顶峰。南宋倪思曾记湖州城内游赏去处15 处、城外27 处,并言吴兴为江南绝境,尤为清胜[10]。后宋朝遗民周密寓居湖州时仿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作《吴兴园林记》,记城内外私家园林33 处,邑郊风景3 处,其中冠以赵姓的园林多达11 处。这些园林或以山水见胜,或以因借见胜,或以植物见胜,或以建筑见胜,造园技巧趋于成熟[11]。随着宋代艮岳的营建,园林内对太湖石的开采和应用开始急剧增加。湖州北靠太湖且水运发达,成为当时太湖石的主要产地。湖州太湖石主要出自弁山,又称为弁山石,比苏州产的太湖石更为奇秀,更适合叠石成山。

宋时,湖州文事更趋繁盛,郡守常常携嘉宾良朋登临以游,酣饮赋诗。他们的文事高会多在园林内举行。清代宋琬云:“吴兴山水,秀绝东南,而唐宋之间复多贤太守。……得以优游闲适,极登临宴赏之娱。[12]”著名的园林集会有“南园六老”、“前六客”(又称“碧澜堂六客”)、 “后六客”等。特定的园林为雅集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创作现场,并且还激扬出文人们的诗性和创意,赋予园林更多的文化意蕴。

元代湖州园林并没有较大的发展。仅有赵孟頫和夫人管道升的莲花庄较为著名,内有松雪斋、鸥波亭等建筑。赵氏莲花庄历经宋代莫氏、赵氏几代经营,成为四面陂水环绕、锦云百顷、竹石相间的城南盛景。至元,湖州的赵氏皇亲贵戚们已经不复存在。一旦吴兴附属都城的优势消失,就再难现宋代园林的繁盛了。

4 湖州传统园林的衰败期

到了明代,经历过明初期的造园低潮后,湖州地区的园林因周边市镇的勃兴而逐渐恢复,但造园水平和园林数量的下降表明总体上湖州园林开始进入衰败期。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开始发展,以蚕桑业为标志的商品化农业随之兴起,成为带动杭嘉湖地区商品经济的轴心和动力[13]。湖州的南浔、双林、菱湖等市镇以此聚集起千户万户的居民。在经济的支持下,市镇宅园的数量逐渐增多。不同于府城内园林的辉煌大气,市镇内的宅园多是外放官员祖宅或是返乡后经营的园林,多是将园址的现状条件加以整合,以特色植物或奇石为点缀的小型园林。芍药、牡丹、橘树、荷花、奇石等都能单独成为园林一景。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文人雅士热衷于探访名川古迹,以此湖州邑郊风景地发展迅速。凌濛初的《杼山赋》、李维桢的《毗山别业记》等以游览顺序详细介绍了沿途的几十处园林古迹名胜。刘麟的“岘山逸老社”在城南岘山建造的十几处园林建筑完整地构成岘山盛况空前的“岘山八景[14]”图。

5 湖州传统园林的昙花一现

经历清朝前中期的园林衰败后,至清末民国初年,湖州地区出现富商造园和藏书造园两股风潮,成为江南地区古典园林最后的璀璨。以桑蚕盐业发家的市镇富户们开始以园林作为炫耀的资本,竞相筑园攀比,并在建筑上应用当时最为时兴的上海外滩式西洋风格,红色砖墙、铁艺栏杆等带有西式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在曲径通幽、繁花间石的中国传统园林的映衬下倒也相得益彰。后者的筑楼藏书一直以来都是湖州文人的传统习惯。尤其到了清末民国,保护古籍珍本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陆心源的“潜园”“皕宋楼”、张均衡的“六宜阁”、蒋如藻的“密韵楼”、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等都是当时江南一代藏书名楼, “皕宋楼”更是被誉为中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

6 湖州传统园林的发展现状

“吴兴昔日园林虽盛,今则不彰。[1]”民国后湖州经历战争的炮火摧残,加之建国后一段时间内对古代建筑与园林的漠视和破坏,至今湖州传统园林所剩完整者已屈指可数。幸而上世纪80年代以后湖州市政府开始重视并加大对传统建筑、园林的保护和修缮力度,一些具有厚重历史意义、承载湖州地域性特色的园林重显风姿。

莲花庄位于月河街道,最早为北宋刑部郎中莫君陈私园,元时为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别业,以“四面皆水,荷花盛开时,锦云百顷[2]”闻名江南,后几经易主,至清朝逐渐衰败。后部分园地被清末著名收藏家陆心源购得建为宅园。赵孟頫、陆心源两位园主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莲花庄本身作为湖州历代园林中最享誉江南的园林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湖州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开始对其进行考证和修复,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图1),成为一座以水景为胜、极具江南传统园林意蕴的开放型公园。

图1 莲花庄平面布局[16]

千壁亭(含皕宋楼)位于月河街8 号,为清末著名藏书家陆心源旧宅的私家庭院。整个花园占地约600 m2,主要由千壁亭、干闲堂、知足庐、水池假山等组成(图2)。据陆氏后裔回忆,陆心源搬离旧宅后多将其作为藏书楼使用,旧宅内的皕宋楼即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千甓亭作为藏书楼与园林文化相融合的见证,在江南地区颇具代表性。1997年,千甓亭(含皕宋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被改造成陆心源纪念馆。可惜的是千壁亭自修缮之后常年闭锁大门,仅供内部使用。

图2 千甓亭底层平面草测(作者自绘)

钱业会馆坐落在飞英街道公园路,于1906年由湖州钱业代表陈子坪主持修建完成,是江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园林式会馆之一,为清末湖州钱庄业行会组织集议的场所。整个会馆占地面积达3 000多m2,其中东部园林区域约1 700 m2,名“可园”[15]。园内凿池叠山,布置得宜,于细节处体现钱业文化,为会馆园林的佳作。1989年,被确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会馆修复完成后作为湖州钱业历史博物馆对公众有偿开放。

除上述园林外,湖州城内仍有许多传统园林遗迹被修复或重建,如碧浪园、飞英公园、项王公园等。这些园林以传统园林手法与理念对历史原貌进行恢复,展现湖州地域性园林的文化特色,使湖州历史文脉以物质形态传承。但不可否认,传统园林形式在湖州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现代感的园林设计。

7 结语

湖州地处浙江北部、太湖南岸,是太湖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的交界处,也是吴文化和越文化的中间地带,其园林风格受到苏州、绍兴和杭州三地的深刻影响。晚期上海经济崛起,西风渐进,西洋建筑与传统园林的融合成为当时的风潮,湖州地区的园林便是代表之一。吴兴自古山水清远、水网密织,两水汇于城中犹如城在水云之间。园林内的水景或凿池或借景或种植都简便随意,极易营造清丽幽远之意,造园者可发挥的空间极大。因取材方便,湖石在湖州园林中早有应用。总的来说,湖州地区的园林大都质朴有则、清旷疏朗、秀气适宜。

经过笔者实地调研发现,湖州园林现存物的保护和利用状况不容乐观,千甓亭、赵孟頫故居、卢家祠堂、明伦堂等少数遗存园林或闭门锁园或全新设计或湮灭于新城建设之中。能否将这些历史园林修缮扩建而使之成为承载湖城历史文化信息的新节点,那些新创造的湖州城市景观是否能从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得到借鉴,体现湖州独特的地域色彩,成为湖州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1]童雋.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3.

[2]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宋)谈钥.嘉泰吴兴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4.

[4]浙江省文物局. 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编:普查概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5](清)潘玉璿,(清)冯健,修.(清)周学濬,(清)汪曰桢,纂.光绪乌程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6]耿相新,康华.标点本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宋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7]王欣,胡坚强. 谢灵运山居考[J]. 中国园林,2005(8):73-77.

[8](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

[9](清)宗源翰,(清)郭式昌,修.(清)周学濬,(清)汪曰桢,纂.湖州府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

[10](宋)倪思.经锄堂杂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5.

[11]汪菊渊. 中国古代园林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2](清)宋琬. 赵家斌,辛鸿一,点校. 宋琬全集:卷一[M]. 济南:齐鲁书社,2003.

[13]蒋兆成.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4](明)张睿卿.岘山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6.

[15]浙江文物年鉴编委会. 浙江文物年鉴2000[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16]匡振鶠.继承传统. 创意求新:湖州莲花庄规划设计[J]. 中国园林,1997,13(5):20-24

猜你喜欢

吴兴湖州园林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冲击波联合中药蜡疗治疗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观察
浙江吴兴: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架起“最美走廊”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漫画五幅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