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

2015-01-25邱灿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传统村落

张 琳 邱灿华

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2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2

摘要: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空间既是展现和传承其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空间类型。然而随着传统村落现代旅游的不断升温,村落空间的功能和形态更多地是服从游客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业态的要求,而缺少对文化空间的主动保护、规划和引导。文中选取宏村、西递、碧山、南屏、屏山、卢村等6个皖南乡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传统村落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对文化空间的需求特征,探讨如何以传统村落空间的改造为依托,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耦合提供载体和支撑,提出了民宿文化提升模式、文化旅游空间主动营造模式、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模式3种空间耦合模式。

关键词:传统村落,现代旅游,乡土文化,空间模式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模式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

张琳1邱灿华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空间既是展现和传承其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空间类型。然而随着传统村落现代旅游的不断升温,村落空间的功能和形态更多地是服从游客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业态的要求,而缺少对文化空间的主动保护、规划和引导。文中选取宏村、西递、碧山、南屏、屏山、卢村等6个皖南乡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传统村落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对文化空间的需求特征,探讨如何以传统村落空间的改造为依托,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耦合提供载体和支撑,提出了民宿文化提升模式、文化旅游空间主动营造模式、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模式3种空间耦合模式。

关键词:传统村落,现代旅游,乡土文化,空间模式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耦合机制研究——以皖南乡村为例(51408431);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点研发基金和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与开放课题(2015KY06)

作者简介:张琳,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讲师

通信作者:邱灿华,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5.05.009

Abstract:Culturalspaceattraditionalvillagesnotonlyplaysanimportantroleinshowcasingandinheritingruralculture,butalsoactsasaspecialtypeoftourismspace.Withaneverincreasinginterestsintraditionalruraltourism,however,thefunctionandformofvillagespacearedesignedtoconformtothedemandsoftouristsandtourismindustryratherthaninitiateprotectionandguidanceofculturalspace.Thispaper,basedonandeepinvestigationofsixvillagesatsouthernAnhuiincludingHongcun,Xidi,Bishan,Nanping,PingshanandLucun,analyzedthedemand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villagesforculturespaceduringthedevelopmentofmoderntourismdevelopmentanddiscussedhowtoachievebettercouplingbetween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andruralculturalheritagethroughthetransformationofvillagespace.Thepaperfinallyproposedthreecouplingpatterns:B&Bculturalpromotion,initiativetocreateculturaltourismspace,transformationofpublicspaceforresidentsactivities.

SpatialCouplingPatternofDevelopingTraditionalRuraltourismandInheritingofRuralCulture:

ACaseStudyofSouthernAnhui

ZhangLin1QiuCanhua2

(1.College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egement,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Keywords:traditionalvillage,moderntourism,ruralculture,spatialpattern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时间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和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体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和谐关系,是活着的文化遗产。2012年至今,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布通知公示了3批共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其中,皖南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凭借特色鲜明的徽派民居建筑和徽州文化颇受关注。目前,安徽共有传统村落111个,其中绝大部分位于皖南地区。近年来,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不断凸显,旅游开发持续升温。而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传统村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旅游开发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旅游经营收入。但同样也面临很多矛盾、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随着旅游商业化的快速发展,具有地域特征的乡土文化却在逐渐衰落。可以说,皖南乡村在乡土文化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将以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为研究对象,选取宏村、西递、碧山、南屏、屏山、卢村等6个处于不同开发阶段、采取不同开发模式的皖南乡村进行深入调研和访谈,探讨如何以传统村落空间的改造为依托,为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耦合提供载体和支撑。

1传统村落对现代旅游发展缺少文化空间的引导

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空间既是展现和传承其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空间类型。然而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皖南传统村落在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缺少对文化空间的保护、规划和引导。皖南村落对徽派建筑文化表现较为集中,但只是有名的历史建筑变为游客参观的景点,一些民居建筑改为民宿、餐饮和商品销售,很多老宅、祠堂由于缺少保护维修资金、年久失修而濒临倒塌(如碧山村的女祠);而在非物质文化方面,缺少特色文化个性展示的空间,缺少村民的文化活动空间。绝大多数受访游客表示和其他古镇旅游差不多,除了徽派建筑外,没有感受到其他文化特色。村民也反映,平时除了看电视、打牌、聊天,没有什么文化活动,也没有文化活动的场所。究其原因,除了乡村空心化、人口流失、保护资金不足等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外,也有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带来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旅游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村落空间的使用和旅游业态的选择更多地是服从游客市场的需求和经济效益的要求,民宿、餐饮、糕点及小商品销售这些业态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被广泛采用并且证明其短期的经济效益可观,而村民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跟随性,旅游开发中一哄而上、项目雷同、模式单一。在传统村落空间的利用方面,也相应地主要表现为参观景点、民宿、餐饮和商品销售,缺少乡土文化的展示和体验空间,许多手工技艺会者无几、濒临失传,许多文艺戏曲虽然有老人还会吟唱、却鲜有听到,从而造成不仅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同质化严重,与其他地区的古村落旅游相比也特色不突出。

应该看到,旅游活动的开展将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置于新的环境中,使其在受到压力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主动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文化旅游空间的营造,将乡土文化内化为旅游业态和旅游空间。

2传统村落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对文化空间的需求

乡土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工作是一项不可逆的过程[1]。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其旅游发展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所以,需要在传统村落中主动营造出文化空间。它们既是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载体,也是满足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提高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支撑。

皖南古村落枕山面水,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体现了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徽派民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青瓦、白墙、门楼、石凳体现了构思精巧、工艺高超、极具艺术修养的建筑文化;村民尊儒术、重教化,贾而好儒,文风昌盛,体现了“同舟共济、以众帮众、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徽商文化;民间非物质文化丰富,宣纸、徽墨、楹联、徽剧、花鼓体现了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文化;传统节日名目繁多,春祈秋报、鞭打春牛、花神节、丰年祭体现了真实生动、充满浓浓亲情的民俗文化。正所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针对其文化类型和特征,传统村落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对文化空间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物质文化展览空间

主要是传统村落的民居、祠堂、宅院等建筑空间以及街巷、水系等格局风貌,如西递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南屏的古祠堂群落、宏村奇特的“牛形”人工水系、卢村的木雕楼等。这些空间真实而生动地记载和表现了皖南乡村的建筑、雕刻等特色文化,也是最吸引游客之处。这些文化空间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由于国家对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投入资金非常有限,村民自身也没有资金进行老宅的维护,导致很多老宅、祠堂年久失修、濒临倒塌,亟待探索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和复兴的新途径。

2.2 生产活动展示空间

种田、养蚕、采茶、种麻等传统生产方式蕴含了朴素的乡村生态观,对游客来说非常新奇。而随着村民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些传统生产活动空间也逐渐消失。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留这些生产活动空间,并融入游客的亲身体验。

2.3 生活场景展示空间

传统村落中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时唠唠家常、编编竹篓,充满了乡村浓郁的生活气息,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生活场景需要自然、真实的存在,避免因旅游过度开发而变为商业空间。

2.4 民间文艺表演空间

唱黄梅戏、唱民谣、演社戏,这些都是皖南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也是游客体验乡村文化艺术最直接的方式。但目前乡村中的文艺活动场所普遍缺乏,需要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村民文艺活动的空间需求。

2.5 民俗活动展演空间

庙会赶集、婚丧嫁娶、祭祀祖先,这些民俗活动也是活生生的乡土文化展示。一方面,要保留这些传统民俗活动的空间场所;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村头广场、村落街巷等空间,为民俗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样化的空间。

应该看到,由于很多乡土文化本身没有经济循环的可能,当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符合现代人的需要时,必然会逐渐衰退而失去生命力,而这些空间由于使用功能上的淡化也会逐渐消失。所以,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单靠政府干预、专家保护等短期的“输血”方式是不行的,需要在“造血”机能或机制方面寻找出路[2]。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营造也需要模式的创新,需要社会资金的投入和外部力量的支持。调研中发现,在皖南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社区的构成和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本村原著居民出现了分化外,旅游投资商、外来经商者、返乡者、城市知识分子等外来社会力量的进入也对乡村社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乡村社区的构成要素更加多元、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社区内外的交互更新也更加迅速,从而使社区稳定性减弱但社区活力增强。这种变化也将直接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影响,为其文化空间的营造提供了新的契机。可以依靠社区的力量,通过传统村落空间环境的合理规划和利用,使乡土文化获得“活体保护”和“动态传承”。

3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传承的空间耦合模式

3.1 民宿文化提升模式

当下,民宿已成为传统村落普遍开展的旅游项目,村民将自家房屋进行改造用于游客接待,游客也愿意通过民宿获得和都市星级宾馆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民宿是游客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但目前大部分民宿条件有限,只能用于简单的住宿接待,而缺少对当地文化内涵和生活特色的表现和演绎。在宏村,一些村民将宅院出租给外地人经营,自己搬到城里去住,游客抱怨和小旅馆无异,毫无特色。缺少文化特质和生活体验的民宿只能渐渐失去吸引力,事实上很多古村落的民宿已经陷入经营不善、低价竞争的困境。

民宿的改造和文化提升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挖掘和策划。而本地村民自有资金有限、对文化的理解和表现能力也有限,需要外来社会力量的介入和支持。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南屏村的南薰绣楼。南薰绣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180余年,最初是一位李姓徽商的私人大宅,但常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2012年,深圳《特区文学》的主编宫瑞华先生买下这座大宅时,大梁都被白蚁蛀空了。宫先生花了近乎房价3倍的价钱对房子进行了“修旧如旧”的维护和修缮,房梁、门窗、家具、摆设都是用当地搜罗的老料,找老匠人进行一点点的修复,房间的角角落落都流露出徽州文化风情。南薰绣楼现在已开放为民宿项目,但只有6间客房,却配了6间大厅、2个院子,具有充分的公共活动空间。游客在这里不是简单地住宿,还可以煮茶聊天、赏玩古物、练习书画、听宫先生娓娓道来徽州的历史,在不经意间品味着徽州的文化。上海诗人夫妇寒玉和小光在西递、碧山等地开设的猪栏酒吧也是将老宅融入当地特色文化要素改造成的精品民宿客栈,客栈的服务人员都是当地村民,使游客可以体验到当地正宗的菜品和生活风俗。实践证明,尽管这些民宿比村民的普通民宿价格贵几倍,但还是引起了游客的认同和追捧,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住民宿最大的乐趣在于通过房屋及房屋的主人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民宿是实现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耦合的重要空间载体。在这种模式中,当地村民的参与至关重要。旅游开发商应该给予村民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开发引导,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地在民宿中融入文化符号,使游客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而当政府的保护资金或开发商的投入有限时,吸引外来社会力量自发投入的南薰绣楼、猪栏酒吧模式值得借鉴。这种模式不仅为传统村落的建筑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了资金和智力资本,而且引起了各种社会力量对传统村落发展问题的关注,当然也带来了更多游客对皖南传统村落旅游的兴趣和对徽州文化深层次探求的欲望。

3.2 文化旅游空间主动营造模式

以旅游规划为手段,保护、再现乡村传统行为活动所依托的空间格局和景观环境,主动营造乡土文化传承的文化旅游空间,如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空间、节庆庙会的纪念性空间、曲艺表演的戏台、灯会集市等行游型线性空间等。调研中发现,目前皖南传统村落的旅游业态仍以观光为主,著名的祠堂、木雕楼被开发成参观游览的景点,除此之外大部分是民宿、餐饮和商品销售场所,而缺少让游客能够体验到当地的民间艺术、工艺技术、戏曲表演等特色文化的旅游空间。实景演出《阿菊》是当地比较成功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但票价较高,演出形式与其他地方的山水实景演出无异。除了这种大场景的文化空间,亟待在传统村落中分散式布置文化旅游空间,使游客能够随处能看到、听到、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容。

调研中发现,皖南传统村落内一些名气不大的祠堂和房屋很多都闲置着,不仅造成空间功能上的浪费,而且年久失修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一个有效的方式是对乡村内闲置祠堂和房屋的有效利用,将其改造为融入文化要素的公共旅游活动空间。例如,碧山村的启元堂本来是一个汪氏家祠,1949年后改为台前村民组粮点,近年一直空置,濒临倒塌。2014年“碧山计划”发起人欧宁购下后进行维修,改名为“理农馆”,使之成为一个旨在宣传当代农本主义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同时也是兼有旅游商业功能的新空间,包括展厅、学习中心、主题图书馆、茶室、咖啡厅、商店和研究者驻地等功能。展厅里有装满一包包农产品的篮子,都有栽种者的姓名、照片和电话,拉近了游客和村民之间的距离。同样,“碧山计划”另一位发起人左靖正在将废弃的碧山供销社宅院改造为以本土传统民艺为主题的“工销社”,改建保持原有建筑格局,保留原来的展柜和柜台进行民间手工艺品和特色旅游产品的销售,并增加百工店、百工坊、节气厨房、讲习所、戏台等空间,进行传统民间工艺的展示、制作、交流与销售。戏台除了具有戏剧戏曲表演功能外,还可以为村民放电影。

这些空间的改造和利用不仅满足了游客的体验需要,而且为乡土文化的展示和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载体。这种空间模式虽然短期内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但对整个村落旅游发展特色和吸引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应由旅游开发商或村委会集体进行改造。但由于这类空间改造的投资金额大、工期长、短期内经济收益有限,事实上旅游开发商和村委会都没有承担起文化旅游活动空间改造主体的角色,只是少数外来知识分子“乡建运动”的尝试。这样一种新的社区力量和发展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乡村社区结构,其健康发展需要相关利益主体的支持和协调。首先是传统村落内建筑的转让问题,按照目前的国家规定,农村宅基地无法通过土地招拍挂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外来的“艺术乡建”的知识分子无法取得传统村落内建筑设施的产权。还有一些公共的祠堂建筑本身就产权不清,而古建筑的价值评估也没有相关标准,其转让时的价格制定也是个难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社区中村委会力量的公证和支持,村委会相当于见证人的角色,能够保证外来投资者与村民签订契约的有效性,这样外来的社会力量才有信心对古建筑的修复和文化空间的的改造进行大笔资金的投入。其次是与社区村民的融合问题。城市知识分子不能利用乡村资源建设自己的“乌托邦”,而是尊重当地的建筑和文化本身,真正从社区居民的发展出发、并且用当地村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才会取得社区居民的支持。而且应该看到,城市知识分子下乡的做法毕竟是个别案例,不是每个村落都有城市艺术家愿意下去进行乡建。所以,传统村落文化旅游空间的营造可以参照“理农馆”、“工销社”的模式,但在开发上还需要更多社区主体的主动行为。

3.3 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模式

调研中发现,皖南许多村民会做艾叶饼、食桃等民间小吃,会竹编、篆刻、推光漆等传统手工艺,会唱黄梅戏小调、会跳凤舞。还有些匠人传承了打水枧、架屋梁、制作木构件、砌填斗墙的手艺,但现在村民们渐渐生疏了这些。究其原因,一是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更表示没有时间休息活动;二是缺少村民文化活动的组织;三是村落内普遍缺少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所以,通过传统村落中村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和改造,并且有意识地引导村民在此进行传统文艺活动的交流、表演和手工艺品的制作、切磋,不仅是传承乡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丰富村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

村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更多地要依靠村民自身的力量和村委会的努力。例如,卢村有舞凤的习俗,与舞龙舞狮不同,是女性凤冠霞帔舞起凤凰、别具特色。村委会在村头开辟了小广场,动员村民尤其是妇女在茶余饭后来广场练习舞凤,并在逢年过节进行表演,使游客感到耳目一新。除了村委会,社区精英也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在碧山村,返乡者汪世龙把村里废弃的粮仓利用起来,改造成了居民文化活动室,组织村民唱起了黄梅戏小调,渐渐远近闻名,有游客专门来到碧山村包场听村民演出的正宗本地黄梅戏;将废弃的庭院利用起来,改造成竹编坊,将村里会竹编手艺的师傅聚集在这里,茶余饭后大家在这里一遍聊天,一边编竹篮、竹帽子、竹戒指,现在这里已经成了颇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许多游客带着孩子一起来体验竹编、在师傅的指导下编制竹编制品带回家。通过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这种活生生的文化生活场景本身对游客非常具有吸引力,是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内容,在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同时也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村民公共活动空间不仅可以为村民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更可以激发村民对乡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3],是乡土文化在真实生动的生活中得以动态传承、保持生命力的载体。所以,需要在规划建设中予以充分考虑,以人为本、从村民真正使用的角度进行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规划。西递村头原是一片乡野风光,现在为了所谓的“景观美”改造成了荷花池等格式化的景观。游客看来和城市公园无异,村民也失去了熟悉的活动空间。所以在规划这个层面,外来投资商和村委会都应该充分考虑到村民文化生活的空间需要。其次,对于村内闲置空间的改造和利用,村委会和社区精英需要主动为之,并对村民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以获得普通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公共活动空间的利用率,对从事传统戏曲和手工艺活动的村民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

乡土文化是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在乡村空心化、财政资金投入有限的现实背景下,现代旅游发展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探讨二者相互耦合的内在机制和演变规律,使其成为互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传统村落自身的“造血机制”、实现其保护和复兴的新模式。本文尝试从空间入手,从民宿文化提升模式、文化旅游空间主动营造模式、村民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模式3个方面,提出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干预模式,以期为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空间环境载体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安徽正式启动皖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R/OL].[2015-08-05].http://www.huaxia.com/zhwh/whbh/2015/01/4232845.html,2015-01-14

[2]张松.新农村建设与乡土文化保护[J].南方建筑,2009(4):72-75.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传统村落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