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织补与共生——基于大西安的咸阳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

2015-06-28梁晓平

中国城市林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咸阳市西咸咸阳

梁晓平

咸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00

绿道建设在我国经历了理论引入、建设摸索、建设实践和全面推广4 个阶段[1]。绿道规划也从单纯的慢行系统规划转变为以营造城市特色、创建宜居环境为首要目标的全方位绿道网络规划,并将成为21 世纪的主题[2]。 《咸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8—2020)》中提出的咸阳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也是整个规划的一大亮点,是陕西省较早的城市绿道规划实践;但其规划与研究范围仅限于咸阳市区,在目前以西安、咸阳及西咸新区共建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新背景下,对咸阳市绿道系统需要重新进行定位与研究。

1 大西安绿道研究背景

1.1 大西安的组成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其中,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要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 “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将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上升至国家战略。在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陕西设立西咸新区后,西咸新区上升至国家战略,由此西安、咸阳及处于两市之间的西咸新区成为构成大西安的三大板块。

1.2 大西安自然历史背景

大西安所在区域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南临秦岭山脉,北依渭北高原。区域内渭、泾、沣、涝、潏、滈、浐、灞8 条河流纵横为本地区地理环境的一大特色,古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丰富的水系为西安历史上的城镇建设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丰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铸就了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古都”的光辉历史。

2 大西安绿道规划简介及绿道建设现存问题

2.1 西安市绿道规划

西安市在都市区规划了“一心三环十射九带”绿道网(图1),以满足市民休闲和交通需求。其中,一心为明城墙内休闲廊道,串接文化街区和旅游景点;三环中一环为环城公园,二环为唐城墙遗址带,三环为昆明湖东侧路和浐河中段围合圈;十射为中心区至外围组团、新城放射绿道;九带为沿八条河流及环山路沿线的绿道。目前西安市建成的绿道有灞河河岸绿道、南三环绿道、南横线绿道、长安大道绿化景观带。总体来说,西安市绿道建设才开始起步,已建绿道集中于城市东北部及南郊,还未在整个都市区形成网络。

图1 西安都市区规划“一心三环十射九带”绿道网

2.2 咸阳市绿道规划

《咸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8—2020)》提出,在咸阳市内通过借助“门字渠”的绿化带以及渭河南部城区沿钓鱼台路、统一路规划的绿道系统,通过毕塬公园、渭河两岸带状公园及沣河的串接,再经过城市各个大小绿地和节点,共同构成包括渭河以北绿道环线、渭河以南绿道环线及串连渭河南北的一个完整的环形非机动车通行步行绿化系统(图2)。规划同时对咸阳市绿道系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对绿道的重要节点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对远景规划进行研究。

图2 咸阳市绿道网络

2.3 西咸新区绿道规划

西咸新区按照让城市回归自然的创新发展方式,将1/3 的用地用于城市建设,2/3 用地划定为农田、生态用地等禁建区,利用区内山川河流、大遗址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构建城市绿色基底,让5 个城市组团和若干风情小镇点缀其间。以“游田园西咸,赏绿廊串珠”为绿道网络规划理念,以“活力西咸,绿道有意;生态穿行,动静交替”为绿道网络规划主题,规划西咸新区绿道网络(图3)。各新城根据各自自然、人文条件采用不同绿道网络规划主题:空港新城为“穿越时空,品都市新韵”,沣东新城为“环绕沣水,感古地新貌”,秦汉新城为“贯穿山水,寻地杰人文”,沣西新城为“饱览沣西,观城乡新画”,泾河新城为“游走田园,觅关中风情”。

2.4 大西安绿道建设现存问题

绿道是一种体系化的规划方法。绿道体系只有具备较长线性的连接性,才能体现绿道的生态、游憩、社会和景观价值[3]。西安、咸阳、西咸新区虽共同作为大西安的三大板块,但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管辖权限相互穿插,面临着板块间的协调、区域统筹与共识等方面的问题。西安、咸阳、西咸新区在各自规划下面均编制了城市绿道规划,但在大西安或更高的陕西省等上位层面并未编制层次明确的、整体区域的绿道体系规划以协调和指导大西安的三大板块绿道体系规划。大西安三大板块绿道体系从个案来说比较合理、均有特色,但从大西安区域角度看仍然存在各自为政、缺少协调、衔接的问题。这导致三大利益板块利益并置,结构上缺少相互联通及优化、整体性不足,本应连续展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生态系统、服务设施存在片断性,难以体现大西安区域的自然、人文空间特质,无法形成一个基于大西安的绿道网络。

图3 西咸新区绿道网络

3 基于织补与共生理论指导的大西安绿道体系构想

3.1 织补与共生理念解析

织补城市理论来自文脉主义,旨在解决现代城市面临的片断化问题,并逐渐从对历史、生活方式、居住区域和文化形态等微观城市环境的关注扩展到整个城市,最终发展成在不同阶段使城市生态更具自生性和自我完善能力的城市织补概念[4]。本文借鉴织补城市的理念,旨在保留大西安三大板块绿道规划特色的同时织补三大板块绿道规划存在的片段性问题,促使大西安区域绿道体系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生态系统、服务设施的统一与融合,强化大西安绿道体系的自生性和自我完善能力,体现大西安绿道体系的生态、游憩、社会和景观价值。

共生概念起源于生物研究领域,指2种不同生物之间建立的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的紧密互利关系。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合作、协同和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中的重要原则和方法[5]。共生理念下的大西安绿道体系强调各板块的特色,期望板块的统一融合并不是要求放弃各自的特色,而是在统一融合的基础之上加强各自特色,形成板块间的统一与特色的共生。

3.2 基于织补与共生理论的大西安绿道体系构想

大西安区域是周、秦、汉、唐十三朝古都和京畿之地,该区域在历史上同属一个城市。历经历史的洗礼,大西安区域形成了以渭北台塬、南部秦岭、中部八水环绕为主山水大势,与帝陵及都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共同组成的山水文化格局(图4)。山水文化格局是将整个区域连为一体的重要纽带,也是织补与共生的基础。三大板块绿道的片段化问题实际就是整个大西安区域山水文化格局中各要素的片段化。织补的策略就是通过采用不同的织补策略解决各要素的片段化问题,强化大西安山水文化格局的整体性;而共生的策略则要求加强对三大板块绿道特色如绿道类型、活动、兴奋点、服务(驿站)及连通场所的多样性的研究,强化绿道的互动、合作、协同与共赢。

图4 大西安山水文化格局

大西安绿道体系的构建必须突出体现区域的山水文化格局,建设“南岭北塬、水润八方、文秀三廊”的空间结构。以位于区域南北两端的渭北台塬、南部秦岭生态屏障为基础建设南北两大生态风光带,形成区域生态本底;以渭、泾、沣等八水为生态脉络,润泽区域八方;以唐陵寝带、汉陵寝带、都城遗址带为文化走廊,充分展示区域历史文化;以区域内的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观光农业、宗教场所及农家乐等为节点,围绕山水文化格局建设独具特色的大西安绿道网络。

4 基于大西安的咸阳绿道系统规划研究

4.1 咸阳绿道规划原则

1)织补与共生原则;2)彰显特色原则;3)景观、生态绿地与历史人文有机结合原则;4)提升城市宜居性原则。

4.2 织补与共生元素研究

咸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在山水之阳而名咸阳。咸阳市区位于渭河、泾河平原,渭河自西向东穿成而过,泾河从西北向东南入渭河,沣河由从西南向东北入渭河,在市区形成“个”字型水系。咸阳市区的北部五陵塬之上集中了西汉时期11 座帝陵中的9 座及古代关中地区的人工灌溉渠道——成国渠,在市区东部则有秦咸阳城遗址,总之咸阳市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露天博物馆。历史人文、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是咸阳绿道与大西安绿道织补与共生的基础元素。

4.3 绿道特色元素提炼

1)特色元素一。咸阳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塬·城·陵·田·河”一体的独特城市形态。咸阳市依塬面水,西汉帝陵自西向东沿塬面一字展开,生态田园遍布塬面,“塬”“陵”“田”正是咸阳区别于城市的主要不同之处。

2)特色元素二。依托门字型防洪渠建设的绿化带被誉为“绿色项链”,依托渭河建设的“咸阳湖”景观工程被称为咸阳的“肺”。而这些正是咸阳绿道的灵魂所在,也是咸阳绿道与大西安绿道织补与共生的基础元素。

4.4 绿道空间结构与线路

规划区绿道网基本形成“一轴、一环、四横、四纵”绿道空间结构(图5)。“一轴”指沿沣泾大道形成的历史文化轴, “一环”是指沿河堤路、咸平路、文兴路、沣泾大道、统一大道以及秦都桥形成的环形都市绿道, “四横”指沿五陵塬旅游路的秦汉文化遗址绿道、沿成国渠的水利观光绿道、沿渭河的滨水景观绿道、沿泾河的滨水景观绿道,“四纵”是指沿咸平路、迎宾大道、秦汉大道、正阳大道的都市绿道(图6)。

图5 咸阳市区绿道空间结构

图6 咸阳市区绿道线路网规划

4.5 绿道的织补与共生

在咸阳市绿道整体结构中,沿沣泾大道形成的历史文化轴在纵向与大西安都城遗址带相联系,沿五陵塬旅游路的秦汉文化遗址绿道、沿成国渠的水利观光绿道与汉陵寝带文化走廊相联系,沿渭河、沣河、泾河的滨水景观绿道与大西安八水生态廊道相联系,沿咸平路、迎宾大道、秦汉大道、正阳大道的都市绿道则将西安、咸阳、西咸新区建成区紧紧联系在一起(图7)。

图7 秦汉文化遗址绿道、成国渠水利观光绿道规划

4.6 特色绿道线路规划

只有挖掘咸阳特色元素,才能真正规划建设与大西安绿道共生咸阳绿道体系。规划将“塬”“陵”“田”“绿色项链”和咸阳的“肺”通过不同的绿道紧密贯通连接,形成咸阳的特色绿道(图8)。

图8 绿色项链绿道规划

5 结语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片段化问题。在规划建设城市绿道网络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织补与共生理论,提炼片段化问题之间的联系作为织补的依据,紧抓各自特色,可以解决片段化问题,实现融合共生。

大西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承担着“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历史重任;但三大板块的利益格局对大西安整体利益产生了很大影响,没有产生1 +1 +1 >3 效应。本文抛砖引玉,期望通过对大西安绿道体系规划进行前瞻性研究及咸阳绿道系统规划的经验分享,在推进大西安绿道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三大板块的融合共生,早日完成历史重任。

[1]蔡云楠,方正兴,李洪斌,等. 绿道规划:理念·标准·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 中国园林,2001,17(6):77-81.

[3]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10(3):24-27.

[4]张杰,邓翔宇,袁路平. 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织补城市肌理:以济南古城为例[J].城市规划,2004(12):47-52.

[5]王天青.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中心区功能完善规划:以《青岛中心区完善与整治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增刊2):25-27.

猜你喜欢

咸阳市西咸咸阳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关于咸阳市泾三淳区域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的结果分析
城市主题歌曲《我在西咸等你》正式发布
我在西咸等你
陕西省咸阳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咸阳
咸阳医院
沐猴而冠
唱好西咸“融城”记
双城之谋——“西咸一体化”15年发展历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