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理论观照下大观园中公示语翻译探讨

2015-06-27欧清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赖斯大观园红楼梦

朱 芳 欧清清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 524300)

类型理论观照下大观园中公示语翻译探讨

朱 芳 欧清清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 524300)

基于德国著名学者、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划分为信息类文本、表现类文本和操作类文本,并对《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建筑名称加以界定,探讨其翻译,提出大观园中公示语主要属于信息类文本和表现类文本,通过比较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戴维•霍克斯的两种译本(文中分别简称杨译和霍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大观园中建筑名称翻译原则。

文本类型;大观园;建筑名;杨译;霍译;翻译原则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的创世之作,这一点无须赘述,曹雪芹先生妙笔生花,令人叹为观止,据红学家徐恭时以庚辰本为底本进行的统计,全书人物总计九百七十五人,据冯庆华的统计,全书中的成语、谚语、格言、俗语、歇后语将近六千条,书中的饮食、服饰、建筑、诗词歌赋,更是中华文化的“群英荟萃”,这样的巨著必是学者争相研究的“宠儿”,不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冯庆华曾在《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一书中描述《红楼梦》有近20种文字的译本。自从其译本问世,随之而来关于其翻译研究也层出不穷,学者专家运用各种翻译理论,挖掘《红楼梦》中能够挖掘的一切,向公众展示更加深入的境界。

本文主要运用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并基于对《红楼梦》大观园中建筑名的界定,探讨其翻译原则,研究方法是对比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提出大观园中建筑物文本可以分为“信息类文本”和“表现类文本”,在此基础上,笔者相应地提出了其翻译原则。

一、文本类型理论概述

翻译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研究的内容日益多元化,并逐渐倾向于交叉学科的研究,不管运用何种理论研究分析,翻译似乎永远离不开原语与目的语这两个范畴,为了更加透彻地分析翻译,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基于布勒(Karl Buhler)语言功能理论较早地提出了文本类型(text typology)概念。“语言同时有三个功能:传达(客观性)、表现(主观性)和感染(说服性)”。[1]28赖斯基于此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论述到,“传达功能体现在内容为主的文本中,表现功能主要在形式为主的文本中,而说服功能体现在感染为主的文本”。[2]25可见赖斯将文本分成了三类,即“内容为主的文本,形式为主的文本和感染为主的文本”,并说明了这三类文本的大致功能,Marry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在《翻译学词典》一书中也给予了详细的解释,“赖斯将文本划分为信息类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现类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类文本(Operative Texts)”。

“信息类文本的主要目的是向接受者传递信息”[3]79,是为了传达一种信息,陈述提示性的信息,“表现类文本的主要特征包含美学成分”[3]56,即传递给接受者的文本具有艺术美感,而“操作类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以及用来体现它们功能而使用的语言,操作类文本旨在说服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3]117,这类文本主要表现为一些广告、宣传等具有感召性质的文本。

自从该理论问世以来,国内外出现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如丁建江基于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和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通过英语和汉语翻译实例分析,指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在英汉互译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4];张美芳教授认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理论用于分析来自研究项目的语料库即澳门公示语翻译具有一定的解释力[5];王荣以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框架,将翻译批评和文本功能结合起来,认为建立在功能对等基础上的文本类型导向的翻译批评模式,客观系统,易于操作,但也有一定的局限,因此主张文本类型才是影响翻译批评的首要因素[6];刘金龙将文本类型理论运用到旅游宣传文本翻译中,认为其具有特殊性,集信息性和呼唤性于一体,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7]。

二、大观园建筑名翻译对比分析

(一)大观园中建筑名界定

从上文可见学者们对文本类型理论的关注,并且也可看出建筑名翻译研究与该理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不难理解,建筑物的名称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因其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建筑名是用来在公告板条幅、宣传招贴画、霓虹灯等材料上进行标注的一种告示,用于告示、指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等息息相关的文字信息,建筑名的种类颇多,有商务方面、旅游方面、交通方面、机构方面、地名等等,建筑名由于受到功能限制,具有简短清晰、用词精炼、多用修辞的特点。

《红楼梦》中包含大量的建筑名,其中绝大部分是地名,特别是在大观园中,据统计,“大观园”这个词语在《红楼梦》120个回目中总共出现51次,直接出现在回目中的有第十七回,第六十八回,第一百零一回和第一百零二回,大观园是贾妃省亲时修的别苑,虽然“大观园”一词首次出现在第十七回回目中,然而却是贾妃在十八回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大观园自建成以后便逐渐成为《红楼梦》中人物的活动场所,大观园内的繁华到最后的败落也就是贾府荣辱衰亡的过程,有人说曹雪芹不但是一位名贯中外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晓喻古今的建筑家,这主要就是赞誉《红楼梦》大观园中建筑园林艺术。

关于《红楼梦》中的建筑园林艺术的研究国内早已有之,如黎书文认为《红楼梦》中的建筑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府邸和园林,从空间布局上看待《红楼梦》中的建筑,探讨大观园里的建筑给人的联想意义,以及体现出来的民族心理特征[8];成蕾和杨广科基于符号学视角,通过对《红楼梦》的两个法语译本——李治华夫妇全译本和盖尔纳节译本中“潇湘馆”这一建筑专有名词的对应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了专有名称的各语义层级的翻译方法,并由此得出了文化负载词的一些翻译策略[9];赵元元基于尤金•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分类,研究大观园中建筑标识名称的翻译,分析杨译和霍译本中不同层次的差异,进而比较建筑词汇翻译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取向[10]。通过检索发现关于《红楼梦》中建筑名的翻译研究并不多见,而且现有研究都是定义为建筑名之类的,并未给出专门的定位,本文作者将之定义为公示语并结合文本类型理论加以研究,觉得亦不乏是一种方法,希望得到指正和批评。

本文作者利用有限的资源并且结合可查阅到的资料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大致得到以下一幅平面图式,以南北纵贯为轴线,大观园可分为东部景区和西部景区,具体如图1。

图1 大观园建筑分布平面图

大观园中建筑名还包括匾额,如大观园正殿匾额以及园内诸钗所作后由元妃下谕在大观园内勒石镌字的匾额“顾恩思义、有风来仪、杏帘在望、红香绿玉、万象更新、文章造化、蘅芷清芬、文才风流、凝辉钟瑞、世外仙缘”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予讨论)。

(二)大观园建筑名译文对比

大观园中建筑名与当今社会为大家所熟悉的建筑名的概念和外延均有所不同,这一方面是由于时代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但总体而言还是符合建筑名的特点的。建筑名是一种特殊的文本,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文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信息类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现类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类文本(Operative Texts),为了更加直观立体地区别这三种文本,赖斯在其著作《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列出一项表格[2]26,如表1。

从表1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看出这三种文本的区别,既然如此,那么翻译不同文本就该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遵循不同的翻译原则。信息类文本是为了传达信息,那么显然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忠实地传达原语的内容”[2]30,而表现类文本注重表达的“形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是前者指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而后者是作者表达了什么”[2]31,因此在翻译中自然要传达出一种类似的美学效果,赖斯认为可以“通过运用新形式创作出对等的效果”[2]33,操作类文本的情况较为复杂,因为它往往既注重内容又注重形式,因此在目的语接受者中要达到与原语类似的效果,必须采取灵活的策略。

大观园中建筑名的种类与赖斯的文本类型大致对应,然而以表现类文本为主,信息类文本有“茶房”“船坞”等,其中“顾恩思义”,本文作者认为可以归为“操作类文本”的范畴,图中剩下的可以均归到“表现类文本”中,本文将重点分析表现类文本在两位译者译文中的异同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红楼梦》篇幅庞大,往往令研究者望而生畏,本文作者鉴于有限资源和能力,仅仅做了大略的统计,并选择了杨译和霍译作为研究对比的对象,为了更好地辨识,可以将这些建筑名加以分类分析,包括3个堂,2个楼(建于建筑群中轴线上,可以作为家庭庆典的举办场所),2个亭(供休息赏景),2个桥,1个阁(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2个庵,1个轩(有窗的廊子、小屋子,多为书斋名),1个榭(多建于水边,供观赏水景),1个斋(多为书房),1个苑,1个馆,1个洲(水中的陆地),1个院,以及匾额,以下列出的是两种译文对比,如表2。

表1 赖斯的文本类型分类表

表2 《红楼梦》中建筑居所名分类及其翻译对比表

轩 蓼风轩(二十三回) Smartweed Breeze Cot The Smartweed Loggia村 稻香村(二十三回) Paddy-Sweet Cottage Sweet-rice Village榭 藕香榭(十八回) Lotus Fragrance Anchorage The Lotus Pavilion斋 秋爽斋(三十七回) Studio of Autumn Freshness Autumn Studio苑 蘅芜苑(十八回) Alpinia Park All-spice Court馆 潇湘馆(十八回) Bamboo Lodge The Naiad’s House洲 紫菱洲(十八回) Purple Caltrop Isle Duckweed Island院 怡红院(十八回) Happy Red Court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从上表分析:杨译和霍译的这些建筑名翻译存在显著的差别,就杨译本而言,由于译者处在母语文化语境下,因此理解层面基本没有障碍,所以译文质量的好坏主要在于译者的语言能力,就3个堂、沁芳亭、2个桥、栊翠庵、稻香村、藕香榭的翻译而言,笔者认为非常妥当,“堂”译成“hall”,“hall”是大厅、会堂的意思,“堂,殿也”,古代一般将用于某些举行仪式的地方成为“堂”,以示尊重或敬畏,与“hall”是对应的,感情色彩也是相合的;“亭”的翻译自然是“pavilion”,中国古代的昆曲“牡丹亭”现在固定翻译就是“peony pavilion”,所以这里的译文也是对应的;“桥”译为“bridge”也是无可厚非的;他将“阁”翻译成“tower”,tower也指高楼,楼阁,所以这样翻译是可以的,并且能够体现古代楼阁的美感和情境;“栊翠庵”是妙玉的居所名,是一座庵堂,“nunnery”在英语字典中的意思就有“尼姑庵”的意思,在这也是对应的;“稻香村”是李纨的住所,关于“稻香村”的描写是“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俨然一副农家乐园、山村院落的宁静祥和的景象,译为“cottage”自然是可以的。另外从他的译文可以看出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他将“楼”都翻译成了“pavilion”,后者在英语中指的是“亭子”之类的,而不是“楼”,另外,他将“亭”也翻译成“pavilion”,那么在他看来,亭和楼就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这显然是不对的。“蓼风轩”是惜春的居所,“轩”是有长廊的屋子,而“cot”一般指的是木床,也包括“木屋”的意思,总之不能很好地表达“有长廊”这层意思。而且他没有就牡丹亭明确给出译文,牡丹亭作为地名,在小说中只出现在第十七回,其他地方的牡丹亭只是中国古代的戏剧《牡丹亭》,所以不予考虑。“庵”译文在杨译本中也是不统一的,nunnery是指女修道院和尼姑庵堂,而convent指的是女修道院,达摩庵指的是西王母祖庙,很显然不是女修道院。anchorage是指船抛锚的地方或是停泊的地方,“榭”是建在水边的小屋子,“anchorage”虽然与榭有一点挨边,但是这样翻译丧失了美感。studio是指摄影棚,画室,与秋爽斋的意境有一点相似,但是显得比较现代化,而且并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11]。就一些细节而言,或许也值得来考量,如蘅芜苑是薛宝钗的住所,“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蘅芜是一种香草,而alpinia是山姜属,一种姜类植物,用在这里不恰当,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潇湘妃子指的就是林黛玉,潇湘妃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指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说的是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泪尽而逝的典故,不难想象为何用来指黛玉,而翻译成Bamboo Lodge,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黛玉的清高,却无法让读者体会到她“用泪报恩”的一面,怡红院自然是“红”字一词的翻译会让西方读者产生不愉快的遐想。杨译基本上采取直译手法将这些建筑名独特的展现给了读者,尤其是美感成分,很值得推崇。

而霍译本,榆荫堂、大观楼、沁芳亭、蜂腰桥、沁芳闸桥、蓼风轩、藕香榭、蘅芜苑、怡红院的翻译基本没问题,但是也有不妥的地方,一是他有几处是漏译的——牡丹亭和达摩庵,同杨译一样,霍译也未给出牡丹亭的明确译文。达摩庵在霍译中也找不到对应的译文,牡丹亭和达摩庵在小说中都具有一定的映射意义,牡丹亭可以说是象征着宝黛的爱情悲剧,达摩庵就在栊翠庵附近,栊翠庵是妙玉的处所,这都是典型的宗教处所,没有译出来就传达不出原文的完整意境,当然是不妥的。另外还有一个误译的地方,就是嘉荫堂和大观楼,霍克斯均译成了Prospect Hall,很显然这两个并不是同一个地方,所以是不妥的。就一些细节而言也有错误的地方,晓翠堂翻译成Paulownia Room,paulownia指的是桐木,桐木一般为浅白或白色,与原文出入较大,缀锦楼翻译成Amaryllis Eyot,是“有孤挺花(一种美洲植物)的河洲”,很明显并不恰当,霍克斯将“庵”翻译为hermitage(隐居处),与原文意思是有出入的,稻香村译为“Sweet-rice Village”,“甜甜的米的村子”,看似毫无美感,秋爽斋为Autumn Studio,秋天的画室,也是不妥的,潇湘馆译成The Naiad’s House,Naiad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水泉之神,快乐、美丽、天真,住在河滩、湖泊、泉水中[12],然而,林黛玉是悲剧的化身,很显然意境不对。

相比较而言,这些处所名总共可以分为14类,杨译文用了13个不同的词(其中nunnery和convent都是指庵,归为一类)翻译,霍译用了14个不同的词,二者均注重了多样性,使得译文更加丰富多彩。

三、大观园建筑名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是指导翻译方法的行动纲领,关于翻译原则自古以来少有著书立作,而且关于翻译原则的探讨多具有主观性。提到翻译原则就不得不联想到泰特勒1790年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即“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以及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13]275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翻译实践特别是文学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本文探讨的是大观园建筑名翻译,但仍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势必也应该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这三个原则,然又因为建筑名的特殊性,所以翻译时遵循的原则又不应该一一套用泰特勒的上述原则,所以这三个原则对于《红楼梦》大观园建筑名翻译具有借鉴作用。因此,笔者通过总结和概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翻译大观园建筑名时要遵循的原则。

(一)语言简练灵活

建筑名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言简意赅,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大观园中的建筑名亦是如此,那么在翻译时亦要遵循这样的特点,译文语言也应该短小凝练[14],不可拖泥带水,否则就丧失了原文的艺术效果,杨译和霍译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都很恰当,二者的译文都简洁明了。

(二)风格保真忠实

风格,即所谓的美感,这是表现类文本最大的特点,也是《红楼梦》大观园中建筑名最为显著的表征,大观园建筑名作为文学小说的艺术库的一部分,美学成分必不或缺,因此在译入语中也应该保持原有的风格[15],将原作的艺术张力移植到译文中,就这方面两者总体而言是符合的,但有些地方有所丧失,诸如杨译中蘅芜苑译成Alpinia Park,霍译中稻香村译为Sweet-rice Village,潇湘馆译为The Naiad’s House等。

(三)思想传神易懂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体现之一就是小说中建筑园林艺术的描写,小说中的建筑,特别是大观园中的居所名,花样别致,纷繁复杂,包括亭台楼阁各个种类,因此在翻译中就有必要翻译出不同的建筑类别。另外由于《红楼梦》是一部讽刺现实的小说,因此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借以抒情感怀,其中最重要的手法就是用典,而中国古今文人墨客也都偏爱用典,特别是诗词曲赋和建筑居所名,大观园公示语中不乏种种,或用典寓人,或赋景,或修身,或颂德,或怀古,自然在翻译中就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难以传达这种精髓。

四、结 论

文本类型理论运用到翻译中的实例并不少见,结合建筑名的翻译也不乏之,本文借鉴前人研究,基于相关语料的收集,并对《红楼梦》大观园的建筑名加以界定,认为大观园建筑居所名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主要可分为“信息类文本”和“表现类文本”两大类(还有极少部分是“操作类文本”),并通过对两个译本的比较,结合不同文本的特点,基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总结出翻译大观园建筑名的三个原则,即语言简练灵活(基于泰特勒的“译作语言应该与原作语言同样流畅”原则),风格保真忠实(对应于“译作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应该与原作具有相同的特征”)以及思想传神易懂(泰特勒的“译作应该完全再现原作的思想”)。

[1]Buhler, Karl. Theory of 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M]. Philadephia: Benjamins, 1990.

[2]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M]. Trans. Erroll F. Rhod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Shuttleworth, Marry. and Cowie,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丁建江.文本类型理论与翻译[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8-23.

[5]张美芳.澳门公共牌示语言及其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06(1):29-34.

[6]王荣.文本类型的翻译批评导向——兼评赖斯的翻译批评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5):100-102.

[7]刘金龙.文本类型、翻译策略与应用翻译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09-12.

[8]黎书文.《红楼梦》中的建筑与中国传统美学[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55-59.

[9]成蕾,杨广科.“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红楼梦》两个法译本中的建筑专名的语义层级分析及其翻译策略[J].译林,2011(1):119-27.

[10]赵元元.品红楼文化,大观园里说中西——《红楼梦》中建筑名称的翻译[J].今日科苑,2010(2):

[11]王妮,邢文,张祥友.浅析《红楼梦》的时间问题[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2).

[12]杨勇,胡家全.论《红楼梦》的意境美[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13]谢天振,等.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4]尹新华.《红楼梦》英译本的中国英语特色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5]谈宏慧,刘桂兰.英译《红楼梦》的“深度翻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责任编辑:张新玲)

On the Translation of Building Names in the Grand View Garden under Text Typology Theory

ZHU Fang OU Qingqing
(School of Basic Education,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gjiang, Guangdong 524300)

This paper is based upon Text Typology Theory proposed by Katharina Reiss, a famous German scholar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 He has divided texts into three type: informative (content-focused text), expressive (form-focused text) and operative (appeal-focused text). Then the present author defines the building names in the Grand View Garden of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and discussed their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wo versions respectively by Yang Xianyi and David Hawkes. Through surveying and studying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to translate the building names in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and hopes that this study can be attentive of the researchers of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Text Typology; Grand View Garden; building names; Yang’s version; Hawkes’ vers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H315.9

A

1009-8135(2015)02-0113-06

2015-01-08

朱 芳(1982-),女,四川西昌人,湛江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qw131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赖斯大观园红楼梦
双重救赎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赖斯要出3本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