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5-06-27王晓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信用融资机构

程 艳,王晓梅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思考

程 艳,王晓梅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在增加税收、创造就业岗位、科技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成本偏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信用担保体系应运而生。从1992年起步至今,我国担保机构数量达到了将近9000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现阶段担保行业的发展仍受诸多制约。文章研究了担保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信用担保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始于1992年,当时的学者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课题中论及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可供中小企业借鉴的融资方式,同时提出应及早建立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①

一、信用担保体系的概念及原理

在经济学上信用是指授信人与接受信用的一方在相互信任、诚实守信基础上,使受信方不用支付现金即可获得另一方的商品、资金和服务,前提是要承诺在约定的时间内偿还。

担保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如果产生了债权债务关系,那么债权人出于降低自身风险的目的,要求第三方机构为债务人提供保证,一旦债务人违约,债权人还可以依照担保合同条款向第三方担保机构依法主张债权,从而保证自身的利益。这里的第三方机构就是担保机构。

信用担保就是指由专门的担保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制度化保证。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主要是专业担保机构为社会广大中小企业在一定的政策、法律制度框架体系规范下提供的标准化、专业化的担保业务。

二、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重要性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战略性力量,一直以来都得到国际上的普遍关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从30年前的100多家中小企业,发展到截至2013年底,以个人独资企业等形式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1527.8万户,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中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新增就业岗位、所创税收、GDP占比分别为全国的85%、50%、60%;在科技创新发面,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全国总数的65%,新产品占总数的75%。

然而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却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2013年占全国企业数量2%的大型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50%,占企业总数98%的中小企业只获得另外50%的企业贷款。贷款难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无力引进人才、创新技术、改进设备、获得信息,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据有关调研资料表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中,担保机构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各种因素占比如下(见图1)。

图1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二)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重要性

发展中小企业,一是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由于中小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主体,三是因为中小企业是关系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发展中小企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国际上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三、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现状

自1993年我国第一家信用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再到1999年开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担保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功不可没。

图2 1999~2013全国担保机构数量

结合我国1999~2013年的担保机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见图2),我国的担保行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3年到1999年的摸索阶段。此阶段担保行业整体发展缓慢,从1993年第一家担保公司创立,经过7年的发展才达到全国成立20家担保公司,且担保公司主要依靠政府出资设立运行。

第二个阶段:从2000年到2011年的黄金发展阶段。其中2000~2008年担保机构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这与我国2001年加入WTO密不可分。而2008~2011年这几年间担保公司呈爆发式增长趋势,大量境外、民营资本纷纷涌入担保市场,但问题和风险也随之产生。

第三个阶段:2012年至今——担保行业的深层次发展之路。2011年全国担保机构数量达到8402家的历史性高度之后发展速度开始下降。截至2012年末,全国担保机构数量共计8 590家,增速与2011年同比下降了37%; 2013年末,全国担保机构近9 000家,在保余额25 376亿元,增长16.9%;实收资本9 500亿元,同比增长14.7%;行业担保准备金合计891亿元,同比增长27.1%。

总体来说担保行业呈现出机构增速理性放缓,业务规模保持较快增长、行业资本和拨备持续增长的特点。由此可见,担保行业不再需要量上的增长,而是需要质的提升。未来要从哪些方面来完善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则需要分析当前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行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多种因素造成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偿债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记录不良、信誉差,截至2014年4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8万亿元,不良率1.58%。中小企业产生的不良贷款占到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密集、外向型程度较高造成不良贷款呈加快增长态势。最后再加上中小企业缺乏银行认可的可抵押物,因此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然处于融资上的不利地位。

2.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布的2013年度数据:截至2013年末行业实收资本8 7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2%; 2013年新增担保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行业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2.3倍,较前三年一直维持的2.1倍水平明显提升;担保业务收入474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35.6%。②

担保行业从整体来看行业资本稳定增长,业务规模增加,经营状况改善,盈利能力可观。但具体到广大的担保机构个体,仍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有待改进,如部分担保机构资本规模有限、风险补偿机制不足、员工素质一般化、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对贷款企业的深入了解,因而加大了担保风险和代偿压力。而担保行业的高杠杆水平、高风险压力要求担保机构必须具备足够的资金后盾、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在市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担保行业的整合将不可避免。

3.银行不能分担风险

目前的实践中,担保机构在与银行的对话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政府也未发布明确的指导意见,除少数地方性银行在地方政府推动下实现与担保公司风险共担外,各大商业银行普遍不愿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因而绝大部分担保业务由担保公司承担全责。资料显示,60%以上的金融机构不与担保机构共同分担风险。即使是愿意与担保机构共担风险的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比例也不过在1∶9到2∶8。

正由于风险分配机制不合理,银行也会放松对企业的贷后管理,甚至在担保业务出现风险时回避责任,加大担保机构代偿负担。这种情况一方面恶化担保机构的处境,影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影响担保机构自有保证金发挥充分的乘数效应,不能达到经济学上的效益最大化。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发展仍不够健全,这其中存在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目前各地财政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支持多为一次性投入,没有长期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计划,对担保机构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参与力度不够,大多数担保机构注入资本不足,变现能力弱,缺乏后续资金注入和风险补偿资金的投入。将来仅靠担保机构自身的业务盈利来应对代偿压力十分困难,也无疑会影响担保机构资金的放大倍率。

5.行业监管不力、相关法规空缺

现阶段担保行业尚未建立起具有行业公信力的协会来统一制定专业的行业标准和担保业务专业化、标准化办理流程;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信用度等情况未建立起专业的信息库以供参考;且当前担保行业在中央层面虽有统一的融资担保部监管,但在省市层面仍有部分地区管理混乱,缺乏专业化的监管部门、监管制度和监管手段。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主要是规范担保机构的, 侧重保护债权人即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益,对担保人权益保护不够,因而无法提高担保机构积极性,对中小企业融资不利。1998年以来,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分别发布了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管理办法,但主要针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诸多现实担保业务往往无法可依。在多重因素下,担保行业亟须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四、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企业共同协作的全面担保体系

1.继续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1)继续发挥其政策性指导作用,积极协调中小企业、银行、担保机构、民间资本间的资金融通。(2)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融资担保相关法律法规。(3)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和补偿力度,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等。

2.担保企业应积极与银行合作,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银行作为贷款主体对信贷的风险控制更有优势,欧美和日本等国家信用担保体系相对成熟,它们在信用担保风险的承担上要求银行分摊风险的20%~30%,从而分散了担保机构的风险压力。风险分担既是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也是实现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公平合作的基础,对于双方长期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地银监部门应督促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创新业务模式、优化审贷流程。

3.担保企业应提高自身持续经营能力

担保公司要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提高盈利水平,形成良性发展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优质的人才队伍,定期进行员工培训。(2)提升核心管理能力。扩充资本规模,增加流动性,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完善风险控制,对不同中小企业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加强团队凝聚力、创新能力,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3)积极开拓市场,与政府、银行共同协作。(4)深入企业调研,建立第一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关资料,根据不同经济主体的特点开展多种担保形式。

4.中小企业应合理积极利用资金,降低担保机构风险

中小企业应合理积极地利用担保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积极引进人才、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自身竞争力、获得盈利从而保证自身偿债能力;同时要注重自身信誉度、按担保协议及时还贷,降低担保机构风险。也就是说中小企业要与担保机构、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信任基础,未来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加强行业监管、促进立法建设

1.加强行业监管

针对当前的行业监管不力现状,尤其是监管主体不统一的问题,2011年中央政府明确规定在中央层面采用“部际联席会议”,而各省市监管部门可以由各地政府自行确定。各地方应分层次建立省级、市级统一监管部门,在统一的制度、手段下审慎监管。

同时,国家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提高担保行业的影响力和信誉度,制定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业务规则以及专业化风险控制技术,推动行业走向专业化、规范化道路。

2.加强法制建设

我国可以在现有担保法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出台对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行为规范、风险承担和法律责任分配具体化的新担保法。

同时新担保法应明确在担保业务中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三者之间平等的法律地位,建立三者分摊风险比例的协商机制,同时还要使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共同承担起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监督和对不良贷款的追索义务,保证“保—贷—还”整个流程顺利完成。

(三)借鉴部分地区的新方法

对如何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各地区也积极进行了探索。目前担保机构70%以上的业务是与银行合作,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者在担保体系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安徽省正是在此考量下积极推进“政银担”合作,探索建立4∶3∶2∶1分担比例的新型政银担合作的担保体系发展模式。即获得信贷资金的中小企业一旦无法还贷产生代偿风险,根据政银担三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省再担保参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承担损失的40%,省担保集团承担30%,银行承担20%,所在地方政府财政分担10%。

这种“政银担”合作的模式十分契合当前小微企业融资的实际。首先是加强了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二是形成了政府、银行、担保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构建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为担保机构保驾护航。在此情况下,担保机构可以放心扩大资金担保倍数,加大了资金利用率,惠及中小企业。三是更好地控制贷款的利率,降低“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为小微企业的创立、发展提供更宽松的外部环境。

注 释:

①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②中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14年4月.

[1]彭超平.中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比较研究[D].江苏大学,2008.

[2]张 鹏,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3):56-57.

[3]丛 飞.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府扶持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4]张 星.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研究[D].湘潭大学,2013.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2015-06-26

程 艳,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王晓梅,女,江苏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F275.1

A

1007-9734(2015)05-0107-04

猜你喜欢

信用融资机构
融资统计(5月24日~5月30日)
融资统计(5月17日~5月23日)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融资
融资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信用中国网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