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计划”短期支教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2015-06-26姚佳
姚佳
摘要:“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援西部研究生支教团”是有效缓解乡村和城市教育差距,减轻农村教育负担的有效途径,通过每年的定期选拔和定点指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支教的持续有效。在为期一年的支教实践中,分别对当地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情感、对外界世界的感知等都发生了可喜的转变。但是通过持续观测支教后期成绩,却暴露出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当地教师在各影响因素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
关键词:城乡差异;研究生支教;教学方法;当地教师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88-01
1.引言
机缘巧合,在2013年曾被选拔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支援西部研究生支教团”东北师范大学第十五届的一位普通成员,前往重庆巴南区木洞镇直接参与并承担了为期一年的支教任务。木洞中学是坐落在木洞镇的一所重庆市重点中学,凭借着自身悠久的历史渊源,校园文化建设很出色,这里的学生、教师以及校园管理和制度等却明显的滞后于城市里同等级的学校。
2.支教成果展示
2.1学习动力变更
在支教初期和支教后期曾对授课高一年级五个班级做过一次关于学习目的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30分,回收问卷301份,有效问卷301份。根据初期问卷数据显示,只有33%的学生认为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的意义在于提高思想境界,培养综合素质,更多的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考上大学,完成父母的布置任务;甚至有4%的学生认为学习没有任何意义,应该享受青春,不需要太在意成绩。
而在支教进行近一年后的另一次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6%的学生认为努力学习提高成绩的意义在于提高思想境界,培养综合素质。更多的学生开始渴望大学生活、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不仅在学习目的和动力上有了较大的转变,在对外界认知上也有一定的了变化。
2.2情感和外界认知
在支教期间,支教教师将培养学生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作为成绩以外的重点,情感方面从爱国主义情感到社会主义责任感。价值观方面,主要是在可持续发展、全球观和人口观和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地和谐观对学生加以培养。以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为主要载体,在丰富学生们知识的同时,通过确切的案例,培养学生关心身边地理问题、国内热点地理事件、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等。
通过支教后期的观察,当地学生在情感方面,无论是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是爱、快乐、审美情趣等的内心体验,都较最初的单一化、冷漠化有了质的改变。更在价值观方面,尤其是个人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认知,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变化。
2.3地理教学成绩
2.3.1支教教师和学生地理成绩相关性检验
為研究支教地理教师对木洞中学地理成绩支教时和支教后成绩的影响效果,研究者整理支教时木洞中学2016级的2次期末成绩和支教后的两次期末成绩,通过筛选过滤出一直被支教教师教授的267位同学的地理成绩。分别对四次成绩命名一、二、三、四,为了减少不同试卷难度的干扰,命名一二为一和二的平均值,三四位三和四的平均值,用列联表检验的独立性,我们按照实际情况和需要将变量的值域即学生的地理成绩分成若干不相容的区间,然后使用列联表的检验,通过统计得到真实成绩的分布列连表。通过运算得到列链表的实际值。
H0:四次(支教前后)期末考试的地理成绩相同。
H1:四次(支教前后)期末考试的地理成绩不同或不全相同。
然后计算X2=61.90106
取α=0.01,由于X21-α((R-1)(S-1))=X20.99(4)=13.277〈61.09106,我们仍拒绝原假设。这表明,地理成绩和支教教师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2.3.2支教前后学生地理成绩均值分析
地理1地理2分别是支教一年期间的期末地理成绩,地理3地理4分别是支教结束后期末的地理成绩。通过图标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支教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在支教时学生们都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成绩一直领先于当地教师教授班级的地理成绩。而在支教后却出现了明显的情况变化,支教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地理成绩出现明显的下滑,甚至低于当地教师所教授的班级,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对支教教师的依赖和教学方法的依赖。可见支教教师对于当地学生会产生成绩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确实短期的,甚至可以说甚至会在支教结束后对当地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支教存在不可持续性。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衔接支教教师班级的当地教师身上暴露出了一点问题。可见,支教若只停留在当地的学生是无法起到持久的收益的,因此,应该将当地教师作为支教的第二重点。
结语
在支教期间我一直用这样的一句话鞭策自己“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值得让自己回味一生的事”。但是现在我不得不告诉自己,支教并不仅仅是一年时间能结束的事情,倘若想让支教当地的学生、教师以及教育得到根本的改善,这远远是不够的。但是,我们支援西部的最初目标就是能够改善支教地落后的教育现状。因此我认为支教志愿者要明确关注支教当地的一系列教育变化更为重要,而不要过于关注自己通过支教所得到的种种改变或荣誉。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向桥,云阿荣.解读大学生西部支教运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王瑞.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
[3]王梦奇,柯文娣.大学生短期支教的问题和对策——以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对口支教温江区镇子试验学校为例[J].大众商务,2010(16).
[4]赵芬.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众商务,2010(6).
[5]罗婧,王天夫.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5).
[6]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08(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