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015-06-26张思淼
张思淼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日渐被社会关注,但现在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有很多漏洞。本文介绍了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和特征,通过对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在当今社会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论证了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得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利于集体社会、祖国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势在必行的结论。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9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73-01
一、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和特点
创造力最早起源于拉丁词,用于艺术领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创造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且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焦点。近年来,人们对创造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生理学、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心理学从生理、测量、认知、社会等方向对创造力进行研究,揭示了创造力的实质和内涵。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力不仅与个体的大脑机制有关,而且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有明显的关系。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成为当今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和动力。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的人,创新型人才拥有深厚的科学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奉献、要求严格、追求高标准。
创新型人才具有一些普通人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特征。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创新型人才的智力水平一般要高于普通人,思维特征也与大多数人存在差别,而且具有卓越的人格风范。创新型人才往往志存高远,具有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够逆向思考问题,但他们的社交能力与普通人没有明显区别。其次,创新型人才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乐于探索,敢于冒险,不落窠臼,敢于充当第一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时有自己的见解,寻求独特的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会人云亦云。同时,他们对理论知识充满兴趣,并且善于思考,提出异议。第三,他们的成就动机比较高,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强烈的成就动机会激发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创新型人才还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这种学习本身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这在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我国人才培养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是制造大国,却非创造大国。我国的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创新型人才的储备严重不足,然而我国针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认识和机制还尚不成熟。创新型人才的不足制约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另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也更青睐于有思想、能创新的新型人才,不断地为企业注入新鲜的力量和活力,提高企业绩效,但研究表明,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创新型人才的现状令人无法满意,很多企业高薪也无法招聘到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我们不得不承认,创新型人才的匮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目前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方法主要为填鸭式教育,方法过于单一,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而进行不同的教育;而且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导致了“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极为严重,机械化的做题模式,规范标准化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另外,过分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学生在十几年的学习中,对于学习的兴趣完全被忽视,好奇心严重不足,学习被动,缺乏创新精神。这样的教育体制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无法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培养创新型人才,增添后备力量。
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重在教育,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现状的改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教学模式和教育改革息息相关。
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改变中国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和对儿童的评价体系。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很难改变创新型人才的现状和我国教育的现状。人们应从观念上改变“学习是为了考试、升学”的想法,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以分数、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引进先进的、新兴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着眼点由原来的考试、做题转换到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中,倡导学生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另外,改变教学模式,完善教學内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快乐、健康地发展。
四、结束语
为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对此,政府、教育机构、学校、社会、每一位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都责无旁贷。我们也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得以顺利地进行,我国也将早日成为创新型国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贺莉,王纯杰,闫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
[2]钟德康.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与培养开发[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王映学,寇冬泉,张大均.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研究取向[J].心理科学,2007,02.
[4]汪小芳.创造力内涵的心理学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