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述评
2015-06-26卫雨歌
卫雨歌
摘要:职业倦怠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本文从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相关研究方面做了综述,并提出了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述评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26-01
1.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
倦怠最早是于1960年由科学家提出用于描述慢性药物成瘾。在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个概念。
Maslach和Jackson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为人服务对象的职业中,个体身心所产生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状态。其中包含三个维度: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为个体压力维度;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为人际关系维度;个人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为自我评价维度[1]。
在职业倦怠中,教师已经成为主要人群之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的一种应激反应,是其在长期压力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与冷漠[2]。
2.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
2.1访谈法。对一定数量幼儿园教师进行结构性或半结构性访谈,如张冬梅在研究中根据统计结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选取部分幼儿教师进行访谈,以深层次了解他们对当前工作的投入度,以及形成职业倦怠的原因[3]。
2.2问卷调查法。职业倦怠量表(教育版)(MBI-ES)由Maslach编制,该量表被公认为是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黄金准则”,信度、效度及跨文化的一致性良好。共22个项目,分为情感耗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rt7级评分。
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由Michael Leiter等人编制,李超平、时勘修订。量表共16个项目,包含MBI的三个维度,采用7级评分[4]。
基于Maslach等人的倦怠问卷,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等学者以自我效能感和抑郁作为职业倦怠的效标,增添或删除了各维度的部分题目,并对多次测试结果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该EBI。包含MBI的3个核心维度,共21项,采用7级评分[5]。
张冬梅编制的《幼儿教师职业心态调查问卷》,问卷共包含3O题,采用5级评分[6]。
3.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3.1人口学因素与职业倦怠。陶凤燕、狄霜梅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研究中发现,在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不同性别的教师得分存在差异。因为男性更愿意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也更易在工作中感到大材小用,缺少热情。
教龄、职称不同,在情感衰竭维度存在差异。专业课教师的情感衰竭得分会随教龄的增加、职称的提升而不断提高,因为教师个人体力、精力会逐渐下降,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其他诸多责任,使教师逐渐出现情感衰竭。
陈剑蓝在研究中发现,年龄对教师在职业倦怠上维度的表现影响显著。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呈现先增长后衰退的倒u字型发展趋势,在41-50岁这一阶段达到高峰,因为这一时期为教师事业上升期,若知识技能没有随之发展,易出现倦怠状况。
3.2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刘晓明通过对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的考察得出结论,职业压力对教师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职业压力直接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状况;职业压力越大,教师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的程度就越严重。
3.3社会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刘玉贤、张莉莉在对幼儿园女教师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宋成以特殊教育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支持的类型对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论:社会支持越高的教师,职业倦怠感越低。
3.4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张婷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得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三个维度均与教师教学效能感及两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高教学效能感的教师,其职业压力感较小,所体验到的职业倦怠感较轻。因此积极地解决各种压力,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状况。
3.5主观幸福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章永和魏欣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特殊教育教师总体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及各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总体幸福感越高,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越低。教师的职业倦怠也直接对总体幸福感产生负向的预测作用。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对工作的低情感卷入,使教学成效下降,降低了自身的总体幸福感。
4.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展望
目前已有的职业倦怠研究中,大部分使用问卷调查法,特别是对MBI问卷的运用。对于教师职业倦怠,教师有更大的发言权,因此在研究中需要我们更多的与教师的实践相结合。另外,已有研究大多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但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教师自身体验外,还与学生、学校、社会多个方面有关,因此研究时也应扩展思路,丰富研究内容。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玉贤,张莉莉.幼儿园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教育导刊月刊,2013,(09)
[2][5]董淑花,黄依林.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6]张冬梅.大连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35(5)
[5]董淑花,黄依林.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7]陶凤燕,狄霜梅.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4,27(7)
[8]陈剑蓝.中学生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相关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9]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學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
[10]张婷.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
[11]章永,魏欣.特殊教育教师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四川省特殊学校为例[J].基础教育,20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