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意识启蒙
2015-06-26陈玖玲
陈玖玲
摘要:职业意识启蒙是基础教育的应然使命,必须做好这项工作。现阶段,我国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基础薄弱,社会认可度低,对职业教育本身就缺乏足够的尊重。究其原因,是社会、教育制度、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因此,走出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泥潭,走生命化与本土化的道路是必然途径。
关键词:职业意识;启蒙;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143-02
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但是仍面临着基础薄弱、衔接不畅等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基础教育中职业启蒙教育缺失,学生从小缺乏职业教育意识,甚至将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与“差等生”划上等号。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职业意识萌芽、职业启蒙教育的关键阶段,完善该阶段的职业意识教育对于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职业意识与职业意识启蒙
职业意识是指个人在求职择业中所形成与实现的同职业有关的自我认知的整体。包括对职业目标与职业活动的认识及实现职业目标方式与途径的思考。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责任心和义务感等都属于职业意识的范畴。[1]职业意识直接关系到个体自我认识、职业认知、以及个人职业取向。因此,职业意识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对于个体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满意度具有地基般的影响。另外,职业意识正确引导、教育,对于缓解我国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缓解结构性失业,增加就业稳定性,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从纵向来看,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贯穿于人生每一个阶段,包括儿童阶段。美国教育总署对生涯教育进行了界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2]”。依据职业教育阶段性特点,儿童阶段主要是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儿童职业意识启蒙是指儿童阶段对于儿童职业意识的培养与引导教育。儿童职业意识启蒙对于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王声平认为应该从儿童阶段(7岁左右)起,就实施职业意识教育,在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从小就对儿童的人生进行设计,对其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与指导,以培养其对职业的兴趣,让其对从小就有职业意识,树立起个人职业理想和目标,让孩子较早具备相应的社会知识和职业技能。
二、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意识教育迷失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儿童阶段的职业意识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正视。正如高燕定先生所言:素质教育提早到了‘零岁,而职业意识到了18岁还没有形成,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现实。事实上,我國基础教育也一直笼罩着“应试教育”的阴影。通过初升高考试,不是所有毕业生都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未能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往往面临着就业、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而这阶段的学生大多表现出自我认知不足、职业意识淡薄、职业认知不足、没有足够的技能。很多学生在家长的参与下盲目选择方向。由于自身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职业认知而仓促选择。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这些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多半途而废,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学生的就业、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也很难堪。叶亚玲认为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包括“新失业群体”在内,由于职业教育不到位,很多学生只有在所谓“学业有成”之后才考虑定位问题,只有在面临毕业时才考虑职业问题。这造成对“职业意识”的无意识,导致(至少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新失业群体“等最是这个社会头疼的就业难题。
三、基础教育中职业意识启蒙薄弱的原因分析
基础教育中,职业意识启蒙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社会、家庭、学生个人共同造成的后果。
(1)中小学家庭对于职业意识启蒙的没有足够重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的课题组一项调查结果反映,家长现阶段最关心孩子的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65.95%)、习惯的养成(55.47)、日常学习(53.58%)、人际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养成(28.09%)、兴趣爱好(19.47%)、情绪情感(11.93%)。[3]由该调查可以看出儿童家庭对于健康、学习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对于性格、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关注。这些被家庭忽视的几大方面都是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隐形工程”,都是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关键因素。
(2)人们对于职业教育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长期性、阶段性的特点。职业生涯教育是指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身,使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在接受传统的普通教育的同时建立起职业观念,获得谋生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会某一种实用技术。[4]从上述概念不难看出,职业教育具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特点。事实上,人们往往将职业教育视为技术学习,将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习或者其他途径的技术学习。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吸收。
(3)传统“学而优则仕”思维的影响下,职业观的固化。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极力主张“学而优则仕”。几千年来,人们总是相信十年寒窗苦读,终有一日金榜题名,并在读书、做官、飞黄腾达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
(4)基础教育中职业教育资源匮乏。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人员。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缺乏专业的教师。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代替不是全部由专职教师负责,职业生涯教育师资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
(5)应试教育的束缚。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及人的发展规律,以应对考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陷入以考试成绩判断学生能力的怪圈。因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倾向于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单纯的希望学生在学校考试得高分。这样的教育无疑会影响到学生个性、兴趣、职业认识等方面的培养。
(6)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下的束缚。班级授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它拙于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不利于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职业意识启蒙应该建立在不同儿童的不同个性、兴趣、特长的基础上,不能整齐划一的培养。因此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发展。
四、生命化与本土化:走出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泥潭
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必须走出泥潭,实现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生命化与本土化是必然选择。生命化就是要赋予职业教育以生命的存在,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职业存在感,让职业教育尊崇生命的本意,体现生命的“美”。同时,职业教育要符合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发展的特点,拓宽生命的宽度。本土化就是要赋予职业教育以实地的存在,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职业人才,技术工人,按照本地发展的特色、优势,鼓励学生实现职业与之的有效对接。
生命化与本土化的职业教育任重道远,必须多措并举:
改变传统教育观与职业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树立行行出状元、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等观念。使基础教育中中小学生职业意识启蒙具有天然的优良环境。当整个社会觉得做普通技术工人光荣,只是职业分工不同而已的时候,就是职业教育发展成功之时。
使家庭真正成为儿童职业意识启蒙教育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慢慢的形成着自己的价值观,父母對孩子职业意识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职业意识教育的起点,对于孩子职业意识教育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目前,家长们对于儿童职业意识教育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正确认识,对于孩子的职业教育往往有父承子业、放任自流、将职业教育责任归于学校等几方面的误区。家长应该认识到,职业意识教育不等于家庭对于孩子的职业期望,更不是父承子业的传统观点。而是从孩子的兴趣、个性、特长等方面出发,对于儿童的职业长远引导与规划。首先,家庭成员必须具有正确的职业认识。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另外,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教育思想,予职业意识教育与无形中。
企业等用人单位要履行责任,积极为教育机构提供素材。企业等用人单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部分职业人才的归宿,是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基础性目标。因此,企业必须为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中心提供实时数据,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员?等等,都需要有精确的数据统计。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各类企业提供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的结论,并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小侠.当代大学生择业与职业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6,(12)
[2]塔娜.美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http://www.199it.com/archives/292086.html
[4]塔娜.美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