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程教育中微课程教学效果研究初探

2015-06-26丛健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利用微吉林学习效果

丛健娇

(吉林广播电视大吉林分校,吉林 吉林 132002)

远程教育中微课程教学效果研究初探

丛健娇

(吉林广播电视大吉林分校,吉林 吉林 132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也在日益加快。近年来,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的固有属性和便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显著特征引起了学界日益广泛的重视。本文研究了影响远程教育中微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指标,以期为今后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与探索。

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标志。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微课程作为一种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兴产物,以其全新的学习模式,占用较少带宽就可传播的特点,很适合运用于电大系统的远程教育中。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为数众多的微课程作品中,除了部分优秀的作品外,也不乏一些内容一般甚至不适合制作成微课程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微课程资源。基于这一现象,有必要研究出好的微课程应该具备的特点并对微课程带来的最终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科学的评价,进而得出更加适合在远程教育中供学生自学使用的微课程作品的显著特征,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终极目标。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获得影响微课程教学效果的诸多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指标,期望本研究能对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提供一点借鉴与思考。

二、微课程的定义与内涵

微课程的概念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斯 (David Penrose)提出来的。戴维·彭斯最初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分别为: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他也因此在后来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

在国内,微课程的概念最早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0年率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本文认为,微课程是一种以视频资源为主的时长在15分钟以内的完整的教学活动。既然微课程是一种教学活动,就要包含传统教学活动的所有要素,如教案、习题、课件、反思、拓展知识等等,只不过微课程中使用的上述教学要素要强调其“微”。

本研究认为,用于远程教育的微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这是判断微课程的前提条件。

(2)教学内容以知识点为单位。微课程是碎片化课程,是将知识点分开单独传授的一种授课形式。

(3)教学方式多样化。在微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

(4)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师可以在微课中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多种资源、教具等使授课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与认知。

(5)教学呈现方式多样化。在微课中,教师可以使用本人实录、动画展示、板书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

(6)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微课程作为一种授课形式和传统的学校课堂一样包含一节课所应具备的具体要素。

(7)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微课程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大产物在制作过程中势必需要运用一种或几种教育技术手段在其中。

(8)教学设计对于微课程至关重要。微课程虽然内容短小,也必须在制作之前进行良好的设计,否则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影响微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正在日益流行起来,然而并非新的技术产物和学习方式就一定会带来好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基于这一点,本文认为有必要分析与研究出影响微课程教学效果的诸多指标,从而为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带来可能。

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评价微课程教学效果的指标,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在吉林师范大学的计算机学院、英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物理学院共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共回收286份(除去无效问卷与未提交问卷),回收率为95.33%。其中理科生126人,文科生160人。男生137人,女生149人。

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评价指标,本调查采用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得。问卷中包含的评价指标及学生自主填写的评价指标统计情况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学生对问卷中指标的满意程度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来记录,分别对应为非常认同、认同、一般、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五个等级。

表1 问卷中评价指标及学生认同情况一览表(单位/人)

表2 学生自主填写的评价指标情况一览表

通过对表1和表2中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后得出最后的统计结果。在统计时,把表1中非常认同和认同的总人数加在一起作为最后的统计结果。本文在记录最终统计结果时去掉投票比例较少的部分指标,仅留下投票率较高的十项指标,经统计分别是课程呈现形式,讲课水平,教师学历,教学内容,课件制作水平,内容难易程度,微课制作水平,互动情况,导入环节以及教师举止。

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影响微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指标是微课程中内容的呈现形式,其次是教师的讲课水平和教师的学历。这就说明,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内容的呈现形式,在选好授课内容后要经过一番详细的教学设计,不能因为微课程呈现的时间短就不加考虑直接制作,更不能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实录直接照搬进来,这样完全失去了制作微课的意义,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完全没有意义,还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本身的权威性和授课水平对学生来说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名校名师相比于一般高校的教师来说,其主讲的微课程会获得更多学生的关注与学习,亦即所谓的“名师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与知名度。

其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课件制作水平、内容难易程度、微课制作水平、师生互动情况、导入环节的设置以及授课教师的举止等。不得不说上述指标的得出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具体指标对教学效果提升幅度的判断和评价还要靠教师在日常利用微课程教学时通过自己的不断总结与反思而最终得出。

总之,教师在决定利用微课程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着重注意上述因素的设置,否则如果仅仅是为了利用微课程而制作微课程不但不会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因为制作微课程而浪费了过多的用来备课的宝贵时间,得不偿失。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七成以上(74.48%)的学生对于微课程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是持肯定态度的。电大教师对于利用微课程对学生进行教学也表现出日益高涨的热情与期望。在与不少电大教师进行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都表现出愿意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的课程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智能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来自主观看学习。这种形式不但使得学生的课余时间得以利用,而且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而不是学校课堂情境中即完成的学习。

然而,微课程同其他新兴的教学方式与技术一样,似乎从引入之日起便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产物,将其引入日常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中确实可以对学生长久以来的课堂学习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决不能为了求新求变而选择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一定要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探究如何提高微课程为教学带来的实际效果,如何让学生在利用微课程学习时真正学到知识,有所收获,而不是变相的利用硬性规定的方式强加给学生进行学习,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本文认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智能设备的日益普及及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的日益扩大,微课程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无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可能。为了让学生真正得到微课程这种教学形式的实惠,学界应该不断研究出如何利用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仅仅是通过引入各种新技术来制作铺天盖地的微课程作品。相信只要对微课程的研究是朝着提高学习效果方面而不是单方面追求数量和新颖程度的,微课程这一时代产物势必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带来可能,并对移动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希望。

[1]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G434

A

1008-7508(2015)01-0103-03

2014-09-11

丛健娇(198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分校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远程教育。

猜你喜欢

利用微吉林学习效果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利用微课打造高效识字课堂
吉林卷
浅谈同学们如何利用微课来进行学习
利用微信订阅号评改初中作文模式初探
莲心宝宝有话说
吉林卷